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藍媒匯,作者丨葉二
日前,騰訊旗下內測了一款半熟人社交新品“朋友”,背后疑似有張小龍親自操刀的身影。
據了解僅在過去四個月,除了“朋友”之外,騰訊還上線了至少5款定位不同的社交產品,它們分別為視頻美顏通話聊天App“貓呼”、戀愛交友App“輕聊”、虛擬人物社交App“卡噗”、真人語音直播交友App“回音”、社交圈社交App“有記”,分別卡位填補微信、QQ之外的細分社交場景,抬高本身社交領域天花板的同時,并默默布防。
在這背后,騰訊于社交領域防守之勢明顯。
進入2019年以來,不論是移動互聯網新貴,還是行業固有玩家,都在這一年對社交再次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字節跳動、網易、微博、阿里等等皆在此列,他們紛紛對由騰訊把持的社交格局發起猛烈沖擊,以期站在用戶迭代的當口,進入社交細分賽道,以切走本屬于騰訊盤子中的社交蛋糕。
面對進襲,騰訊自然無法坐視。即便微信依舊難以撼動,但明顯的用戶天花板,以及自身尾大不掉亦是肉眼可見的事實。
打響一場社交防衛戰,對于騰訊來說,也就迫在眉睫。其不愿在社交賽道給任何新興進攻者滲透的機會。只是,騰訊未必吃得下所有。
日前,騰訊旗下一款社交新品“朋友”正式啟動內測。
藍媒匯了解到,在“朋友”上,用戶的社交關系主要主要基于校友或同事關系來拓展,主打實名社交:找到真實的朋友;智能匹配:遇見對的人;精選動態:認識更多優秀有趣的人。
且這或是張小龍親自下場操刀。
一個事實是,目前微信已然成為龐然大物,一舉一動都牽連10億+用戶,這是張小龍克制的基本盤,也使得在某些特定需求上,微信的確難以滿足一部分用戶群體。
今年的微信之夜上,張小龍也有所表態。
“朋友圈更像是是一個廣場,一個都是你認識的人的廣場。在這里的每一次互動都像是在廣場上的一次大聲說話,這種表達的社交收益會隨著你的好友人數增加而增加,但同時也會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將會聽到的你聲音而壓力倍增。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會越來越少、越來越謹慎的發朋友圈。”
“當你的朋友圈被更多的好友稀釋成為「工作圈」、「事業圈」、「微商圈」,一些矯情、哀怨、觸景傷情、自我感慨等情緒都不敢也不愿發在朋友圈里,新朋友的不斷涌入和老朋友的關系變化都在加劇這種克制。”
張小龍的言下之意,是很多用戶的朋友圈已經不再能真實表達:“如果有機會,我會重新設計朋友圈”。
這或是其再戰社交,推出“朋友”的根本訴求。
從內測版本來看,“朋友”目前設置了“遇見”、“圈子”、發狀態及“聊天”4個功能分區。其中“遇見”為匹配好友,“圈子”為好友、同校/同公司、同城的圖文信息,呈現方式類似與Instagram;發狀態、聊天,即對應功能。
體驗上,“朋友”目前根據在校、已畢業的不同屬性,分別指向校園社交和職場社交,走的是半熟人路線。
不過由于是內測版本,部分功能尚未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朋友”內測中,微信大開綠燈。
用戶不僅能將自己的“朋友”邀請碼,在“朋友”上發布的內容動態等,一鍵轉發至微信朋友圈,分享給微信好友,亦能將1分鐘之內的視頻動態內容分享至微信渠道。
可見騰訊的扶持。一個事實是,近一年來其他互聯網公司發布的多數社交新品都曾在微信渠道上被“封殺”。
另外“朋友”,實為騰訊重啟校園社交的布局。
據了解早在SNS產品時代,騰訊就進軍了校園社交,發布了基于QQ的QQ校友,后于2011年7月5日,更名為朋友網。
作為騰訊打造的真實社交平臺,朋友圈為用戶提供行業、公司、學校、班級、熟人等真實的社交場景,與當時的人人網、開心網同臺PK。
但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后,PC時代的SNS產品都沒能成功轉型,人人網、開心網逐步邊緣化,騰訊的朋友圈也是如此,并于2017年8月宣布因業務調整,停止服務和運營。
截至目前,朋友網的官方網站依舊處于打不開狀態。
不過在社交挑戰者頻出的當下,騰訊在移動端重拾這一賽道也可以理解。
除了“朋友”以外,騰訊目前于社交領域動作頻繁,分別針對不同的細分社交場景,上線了多款產品。
一方面是防守。
進入2019年以來,社交創業再次被深度激活。
今年1月15日,字節跳動、羅永浩以及原快播創始人王欣三個團隊分別在這一天拿出移動社交產品多閃、聊天寶以及馬桶MT,切入領域也彼此細分為短視頻社交、即時通訊以及匿名社交。
再到下半年,陌陌的ZAO,微博的綠洲,搜狐的狐友,阿里的“real如我”,網易的聲波等等密集面世,就連人人網都在轉手之后重新上架了。
社交不僅未到終局,反倒是新軍大潮滾滾欲來。這也逼迫騰訊必須有所動作。
二來是騰訊的社交也遇到了天花板。
騰訊的Q3財報顯示, QQ的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數為6.534億,相比去年同期下跌6%。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達11.51億,同比增長6%。
不難看出,QQ的用戶數據進入了下行渠道。微信端雖然還在增長但已經觸頂,接近用戶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
且更關鍵的是,年輕用戶開始迭代,
一個共識是,社交,本質上就是服務用戶的。用戶的需求直接決定社交形態。隨著新一代年輕用戶的觸網,在社交上他們有著與眾不同的需求,追求更加個性化、興趣化等等,這是行業都必須正視的趨勢。
騰訊需要繼續保持其于社交領域的強話語權,繼續在社交上獲得年輕人用戶,同樣需要挖掘新的機會。
問題在于,騰訊能做到嗎。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