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注:你很難再碰到第二個“蘇偉銘”:面對媒體,他始終帶著親和的笑容,能自如地中英文切換,回答邏輯清晰又不失幽默詼諧;在集團內,他是專業度極高的職業經理人,具備全球化視野,又對中國市場無比了解,深刻洞察中國消費者需求。
現在,作為推動大眾可持續移動出行方案落地的關鍵人物,很多人又在蘇偉銘身上看到了互聯網創業者的影子。
2019年,蘇偉銘帶領大眾及逸駕智能,在中國又完成不少“汽車+科技”的拓展: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生態圈、出行服務生態圈、內容與服務生態三大生態圈;在出行服務領域實現首個可復制商業閉環;簽約合肥,作為核心技術提供方深度參與世界級智慧城市項目建設中……
在鈦媒體主辦的T-EDGE全球創新大會上,蘇偉銘獲得了本年度“十大年度科技人物”獎項。
蘇偉銘與大眾(中國)、逸駕智能共同成長的背后,又是一部外企入華、再被中國科技浪潮所席卷的感性故事。
大眾入華近40年,蘇偉銘在中國為大眾奉獻了20余年。
前半程,中國汽車市場進入井噴期,蘇偉銘的主要任務是“如何讓大眾車在中國賣得更好”。
2005年3月,蘇偉銘履新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副總裁。2005年年底,他又調任一汽大眾,擔任商務副總經理兼銷售公司總經理。在這一時期,蘇偉銘幫助一汽大眾提振銷量走出泥淖。
彼時的他,與汽車一同出現的頻率更高。面對公眾與媒體,他更多談論的是產品、經銷商、銷量數字。在他的領導下,大眾汽車集團分別成為A級車、B級車以及SUV市場的行業領軍者。
而蘇偉銘在中國的成果,也讓他進入大眾集團全球核心管理層,成為其中唯一華裔(新加坡籍)。
數年過去,中國車市的逐漸發展成熟,成為全球最令人矚目的市場之一。
軟件定義一切的時代,商業邊界越發模糊,這一點在當代車市體現的淋漓盡致。互聯網公司開始利用信息科技手段打穿汽車出行場景,而扎根在工業領域的跨國車企也在內部孕育著科技創新力量。
一方面,品牌爭相競技、營銷手段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在電動化時代,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生勢力開始重塑“汽車智造”理念,車聯網、無人駕駛、智能駕倉等等技術不斷落地。
而在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新技術浪潮最為洶涌的中國,大眾需要一位擁有全球視野、又深耕于中國的職業經理人,來打破科技公司與傳統汽車制造商之間的壁壘。
蘇偉銘就是大眾集團在中國執行電動化、探索出行服務新方式的靈魂人物。
“我是VIVA,六個月之前我才出生,可是我的智商相當于24歲的成年人,已經拿到博士學位了。最近我剛剛擁有了情感智能,這讓我成為了一個很好地傾聽者。偉銘,我必須要說你剛才的演講非常棒。”
11月24日廣州車展,蘇偉銘與一臺名叫VIVA的AI機器人侃侃而談。而已經在去年與網紅機器人Sophia同臺“競技”過的蘇偉銘,對這種場景更加輕車熟路。
“中國人每天都很多時間在通勤上,平均來說每人每天有80分鐘花在路上。在這一點上,你能幫我們嗎?”
“我是為智慧出行而生的,我可以接送小朋友安全往返于學校和家里,并在路上為他們安排輕松有趣的課程。”
近幾年,蘇偉銘與汽車同臺亮相的機會少了,反而是與互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這些跨界技術一同出現的幾率更高。
大眾汽車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執行副總裁,逸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會成員、首席執行官……加載在他身上的頭銜也越來越多。
但這樣的新挑戰并沒有打亂這位汽車紳士的節奏,反而,他看上去更加從容、更具活力,對科技新戰場充滿了斗志和信心。
談及汽車與科技的關系,蘇偉銘表示,汽車將成為科技與人類的連接者。“生產制造與技術研發的本來初衷,就是源于滿足人們對便捷流暢的出行和豐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出行將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能覆蓋到教育:智能車載信息娛樂技術提供自動駕駛校車服務,節省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時間,保障孩子安全,同時改善校園周邊交通狀況。
2016年,滴滴、Uber等網絡平臺運營商的出現,讓蘇偉銘看到了“出行”的更多層面。
主機廠為什么要將自己局限于“生產、銷售”?主機廠該怎樣思考“消費者+汽車+科技”這三者組合的可能性?
2016年的一次媒體見面會,蘇偉銘第一次面向媒體展示了大眾在中國要做“出行提供商”的野心。
“圍繞2025戰略,大眾究竟應該有怎樣的定位?大眾要做出行的提供者,而絕非供應商。”
這也是大眾在中國第一次厘清了“出行”的概念。蘇偉銘指出,經過分析和洞察后,大眾將出行分為了幾個部分:按需出行,網約車、分時租賃、拼車服務等;車聯網,把一個汽車變成一個智能化的交通工具;車的周邊,也就是基礎設施。
“我們(大眾)不止做傳統的業務,也要做可持續出行的提供者,我們要成為出行的提供者,而不是‘供應商’。”
蘇偉銘在華肩負的使命從“汽車”上升到了“出行”,從給消費者提供車,到“給消費者提供充滿溫度的出行服務”。
20余年的工作經驗讓蘇偉銘對中國汽車市場情況了如指掌。蘇偉銘認為,中國市場不是無序的的,而是非常具有結構地在發展:從A級車、B級車、C級車,再到SUV。而車企服務的客戶也從80后、70后,慢慢轉移到了90后,甚至將到未來的00后。
據蘇偉銘判斷,從2020年開始,消費者將會更加關注電動車。而使得消費者主動購車的動力就是配套打包的出行服務。
“換句話說,你不僅要賣車,還要賣服務,這些服務還能夠讓車輛很好地被連結,這也是我們在過去幾年看到車聯網業務快速發展的原因。”
在這幾年,蘇偉銘相當富有冒險精神,他推了了多項大眾中國在人工智能、移動出行互聯網平臺建設等技術方向的投資與合作,包括參與人工智能語音公司出門問問D輪投資,并與之成立合資公司“大眾問問”;推出“眾行家”智能互聯子品牌;與滴滴建立出行合資公司等等。
但終極問題還是沒有:如何才能體系化地讓大眾這艘龐大的“大船”、為消費者提供“千人千面”的出行服務?
蘇偉銘的做法是布局一枚新的“棋子”,并讓它在整個電動化大局中穿針引線。
2018年5月,在蘇偉銘的推動下,作為“出行提供商”的技術承載者,逸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Mobility Asia正式成立。
蘇偉銘在逸駕智能成立時就表示,要把精力集中在五個板塊:車聯網、出行、基礎設施生態、大數據應用和智能駕駛。
逸駕智能是大眾汽車集團向由傳統汽車制造商向可持續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轉型的“左膀右臂”。
“逸駕智能,首次打破了科技公司與傳統汽車制造商之間的壁壘,并基于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算法,為消費者提供全面連接車內、車周圍和車之外的出行服務,打造更便捷、流暢的出行體驗。”
而五大板塊本身只是軟件、信息科技技術的開發,還需要與電動車本身與其他服務商聯動才有意義。因此,生態圈的建設同樣重要。
與之配套的是三大生態圈的建設:第一個是基礎設施生態圈;第二個是出行服務生態圈,包括分時租賃和網約車等;第三個是內容與服務生態,包括車內新聞、音樂、教育、以及停車、充電等。
這幾大板塊及其生態建設,支撐起大眾中國電動布局的大框架,最終目的是長久地帶動大眾電動車銷售,并為大眾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而橫向對比,戴姆勒、寶馬、HONDA等巨頭仍然將智能網聯當做內部部門在運作,蘇偉銘“跨國車企高管+互聯網創業者”這樣的身份同樣是獨一無二的。
這一身份,讓他與母公司、合作伙伴有了許多周旋的余地,更加靈活多變。而對于逸駕智能來說,作為一個獨立的公司,將不僅僅只兼容大眾集團的車型,還有具備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因此,在打法上,逸駕智能在此后也選擇通過與母公司大眾及上汽、一汽、江淮等老伙伴開展本土化合作,將科技服務與車型本身深度融合。
“我們(逸駕智能)所做的一切(車聯網、人工智能等等新技術)都必須要引入到車里面去,所以我們必須跟開發的小組有非常密切的合作,然后像一汽大眾、上海大眾、江淮大眾,我們也必須跟他們合作。”
蘇偉銘表示,在客戶對出行服務不斷提出要求的時代,逸駕智能所提供的科技服務,必須要與合作伙伴緊密合作,才能引入到各個車型中。
“技術的融合非常復雜,之前一代車是一個技術架構,電動車優勢另外一個技術架構,車的技術的轉變和整個硬件軟件的調整的幅度,都是非常大的。我們要把這些服務要靠合作伙伴的隊伍用很專業的知識,才能夠把他們引入到這個車型里面出來,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初創公司,逸駕智能對于大眾在華的戰略布局相當重要。
今年的進博會上,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攜大眾汽車品牌、奧迪品牌和保時捷品牌旗下6款新能源車型及旗下全資子公司逸駕智能亮相,逸駕智能重要性可見一斑。
“大眾汽車集團不僅僅為消費者生產、銷售出色的汽車產品,更要在整個出行過程中陪伴消費者、為消費者提供汽車產品所承載的智慧出行。”進博會上,蘇偉銘的當場闡釋,同樣暗合了他在中國的職業履歷。
今年,蘇偉銘在引導Mobility Asia走上正軌的同時,不遺余力地建設著與之相關的車聯網、電動汽車技術設施、汽車服務與內容三大生態圈。
站在2019年回看之前的成果,在蘇偉銘的帶領下,逸駕智能及其周邊的生態建設都有實質性的突破。
一是在出行服務上實現了首個可復制商業閉環。(詳見鈦媒體前文: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大眾集團組建合資公司,聯手首汽Gofun等打通出行產業閉環)
2019年5月17日,北京首汽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大眾汽車新動力投資公司、易手車(北京)互聯網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籌)在北京簽署“出行車源戰略合作備忘錄”,達成了從汽車研發制造到出行服務平臺搭建、算法優化、運營管理效率提升,到高質量二手車再流通這一商業模式的閉環合作。
通過整車企業及資本運作的“雙翼”支持,結合首汽智行高效的運營能力,出行服務行業業態正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
二是在基礎設施生態建設上,取得實質性進展。(詳見鈦媒體前文:大眾在華“玩”生態:補齊充電板塊,下一步會是什么?)
2019年7月11日,大眾中國、一汽、星星充電、江淮汽車,在江蘇常州聯合成立開邁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CAMS) ,在生態上補齊充電板塊。
在產品上,開邁斯提供定制化充電產品和一站式解決方案,私人充電上開發智能充電墻盒,公共充電上布局快速充電網絡,此外還將積極布局無線充電、智能機器人充電等先進技術產品。與特斯拉不一樣的是,大眾的充電樁不止開放給大眾車主,還將開放給更多大眾的合作伙伴。
三是爭取到了城市級的示范項目,為今后技術落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9年5月27日,逸駕智能作為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在華首個智慧城市項目的核心技術提供方,與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合肥市人民政府、江淮汽車,簽訂了“合肥智慧城市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在當天,大眾汽車集團通過一個3D打印的微縮合肥城市模型,用情景化交互式體驗的方式,展現了智慧約會、智慧旅行、智慧社區、智慧教育、智慧充電等生活場景下充滿“人情味”的智慧出行服務。
對大眾汽車集團而言,在合肥開展智慧城市項目,是其“在中國,為中國”戰略的深化落地。大眾集團在中國的本土化開發也將進入新階段,能讓更多人中國消費者體驗到大眾最新的科技。
戰略升級、組織架構巨變、重構業務板塊、發力生態建設……蘇偉銘及其團隊所做的這一切,將給消費者的出行體驗帶來哪些巨變?
就在最近,大眾空間舉行了Future Mobility Gallery 行·廊沉浸式展覽,在該展覽上,逸駕智能為我們展示了一個“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出行生態樣本。
大眾汽車用AR及3D打印技術打造了一座迷你未來城市運行智慧出行項目,精選了智慧約會、智慧旅行、智慧教育和智慧社區這四個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未來出行場景,來展示大眾汽車集團對未來出行的暢想。
在沉浸式展覽中,逸駕智能基于出行人工智能助理、智能位置服務、Robotaxi 等技術,開啟了未來“出行即生活”的新世界入口。
大眾汽車展現了智能充電情景,搭載智能位置畫像(Living POI)技術的充電設施以及服務平臺,將為電動車客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解決找樁、預訂、充電、以及駕駛員在車輛充電期間的周邊活動推薦等痛點。
Living POI可以提前為用戶推薦充電站周邊的餐廳、商場及其優惠活動等信息,充電過程中手機和車載人機應用都可以實時查看充電情況,預測充電時長,幫用戶合理利用充電時間,做到充電娛樂兩不誤。
除了乘車、充電等基礎體驗上的大幅提升外,基于三大服務生態,逸駕智能還根據不同消費者人群準備旅行,提供智慧出行服務。
比如在約會中,幫助車主預定餐廳;在旅行中,為車主提前規劃行程安排,甚至充電計劃;在生活中,通過智慧社區享受便利出行服務;在接送孩子上下學過程中,人工智能助手與孩子們進行寓教于樂的互動……
雖然,上述美好構想還停留在沙盤上,但一切已經在建設階段,并將隨著大眾在中國的智駕布局完善而加快到來的腳步。
正如蘇偉銘所說,2025年前后,車聯網、電動車的售后服務等等都會趨于完善,在那時,自動駕駛、智能城市等場景,才能真正來臨。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趙宇航)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