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吉林省通化市出臺《關于激發人才活力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意見》及高層次人才引進(醫谷藥城匯才)、杰出企業家培育、支持重大科技項目研發人才團隊、“通化工匠”培養、支持優秀農村人才返鄉創業、學子歸巢、支持退休黨員領導干部到村任職“一個意見、七個計劃”,從人才引進、使用、評價、激勵等方面進行政策突破和創新。
????在激發人才活力上下功夫。賦予事業單位充分用人自由權,結合分類改革,逐步實行事業單位全員聘任制。精簡人事行政審批事項,逐步下放行政審批權限,推進人才服務中介行業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改革專業技術職稱制度,探索實行職稱直聘制度,對于市直院校符合條件、在教學一線崗位工作、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優秀教師,在選聘校長職務后可保留原職稱待遇。
????在支持人才創業上下功夫。建設人才創業“特區”,加快推進通化醫藥高新區、吉林通化國際內陸港務區人才發展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實行市場化、企業化的人才管理方式。支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職、離崗創業和兼職從業,3年內保留原有職級、職稱、基本工資等,事業單位非正職領導因職務成果轉化需要,可根據相關規定在企業兼職兼薪。支持大學生創業就業,對來通化創辦小微型企業的高校畢業生,給予不低于1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支持,對事業單位急需緊缺、定向招錄的全日制碩士、博士畢業生,分別給予不低于3萬元、5萬元的住房補貼。
????在重獎有突出貢獻人才上下功夫。每年評選一批“通化市杰出企業家”,對入選的一次性給予20萬元獎勵。每兩年進行一次“通化市科技進步獎”評選活動,對在國家、省級科學技術獎評選、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獎勵的研發人員,同級財政給予5-100萬元獎勵。每年評選一批市級重大科技項目研發人才團隊,每個團隊一次性給予30萬元資助資金。每年評選表彰10名“通化工匠”,授予“通化工匠”榮譽稱號并每人給予3萬元獎勵。每年評選20名優秀農村返鄉創業人才,每人給予50-100萬元創業貸款貼息支持。
????在推動科技轉化上下功夫。著力吸引域外科研成果本土轉化,對自帶列入國家、省重大科技計劃和獲得國家、省科學技術獎的高新技術成果及專利產品來通化創業,提供不少于200平方米工作場所,3年內免收租金,同級財政給予5-100萬元資金支持。著力提高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將事業單位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收益和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股權收益的獎勵比例提升到80%,加快推進科研成果有效轉化。開展院士專家通化行活動,深化與“十四校三所一院”科技戰略合作,積極搭建政校地企產學研交流平臺。
????在促進人才向企業、基層一線流動上下功夫。引導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才向企業流動,對轉入企事業單位離崗創業的機關干部,在評聘專業技術職務時予以政策傾斜。推動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鼓勵和支持離退休黨員領導干部擔任村書記,注重面向基層一線遴選干部。加快各類人才回流,對于具有公務員或事業單位身份的通化籍域外人才,根據其返鄉意愿、工作需要及崗位空缺情況積極予以安排。加大脫貧攻堅人才支持力度,給予貧困村在編在崗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和符合條件的村醫,每人每月分別300元、500元補貼。
????在實施重大人才項目上下功夫。著眼加快吉林省向南開放,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醫谷藥城匯才)等7個人才計劃,利用5年時間,引進100名實用型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重點培育50名領軍型民營企業家、支持50個市級重大科技項目研發人才團隊、培養50名“通化工匠”和100名左右返鄉創業致富帶頭人、市本級回引200名通化籍學子返鄉就業服務,吸引和集聚一大批人才在通化創新創業。
????在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上下功夫。加大黨管人才力度,建立各級黨委領導班子包保科技人才隊伍、人大領導班子包保高技能人才隊伍、政府領導班子包保企業家隊伍、政協領導班子包保通化籍域外人才隊伍工作制度,做好人才發展的堅強后盾。實行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通過各地、各部門黨委(黨組)“一把手”每年向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述職的方式,進一步強化人才工作責任,確保工作落地見效。打通人才服務綠色通道,為引進人才解決居留落戶、配偶就業、子女就學等問題。成立吉林省向南開發人才開發基金會,建立吉林省向南開發人才開發基金,2017年起,市財政每年至少注入500萬元,用于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著力營造人才發展良好氛圍,聘請域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等高層次人才,定期舉辦“高端人才講壇”。加大人才宣傳力度,樹立愛才重才聚才、鼓勵創新創業的社會導向,讓人才領軍創業受尊重、領銜創新有至高榮譽。(于學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