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
立秋三候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
初侯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

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清晨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三侯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立秋習俗
立秋的很多習俗,早在古時候就有了。這天除了戴楸葉、喝紅豆湯,中國各地還各有不同的習俗。
啃秋
人們在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
城里人的話,就買個西瓜冰在冰箱里,等茶余飯后一家人開始圍著啃西瓜。而農村的“啃秋”,則更灑脫一些。瓜田下,田地旁,院子里,一邊嘮嗑,一邊圍坐在一起啃秋膘。有人啃西瓜,有人啃香瓜,還有人啃金燦燦的玉米,場面不亦樂乎,頗有一番樂趣。

貼秋膘
夏天人們胃口不好,粗茶淡飯自然會消瘦一些。此時秋風一起,人們自然想吃些好的,彌補一下夏天的“損失”,北方人把這叫做貼秋膘。憋了一個夏天的胃,這時候終于可以找個借口放肆一會兒了。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目標已完成,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

立秋養生
立秋是下一年人體陰陽平衡的開端。此時做好“順天時、因天序”,對我們的健康來說,可謂事半功倍。
立秋時節,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互融CLUB溫馨提示大家,立秋起,陽氣由夏長轉為秋收,由浮轉為降,人體氣血亦同,要開始為來年春夏的生長蓄積能量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