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中國》展現了我國早餐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并以生活化的視角真實展現了早餐經營背后的人情冷暖。
前段時間,一篇題為《兜里只有十塊錢,你根本吃不起早餐》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痛訴在物價高漲的當下,吃早餐的成本也持續走高,三五塊錢解決一頓早餐的時代早已過去,由此引發了一波大眾的年終焦慮。
若是想吃的精致上檔次,十塊錢自然是不夠。但若是想要健康、圖個肚飽,不妨跟著《早餐中國》的步伐去吃上一頓。
若您在北京,馬記面茶倒是不錯的選擇,來一碗三塊錢的養胃面茶,再加2塊錢的燒餅、油餅各一個,這樣一套標準的“老北京早餐”也就搞定了;若您是在西北地區的甘肅蘭州的道口牛肉面館,7塊錢一碗的牛肉面加2塊錢的雞蛋,特色的“肉蛋雙飛”亦是吃得暢快,若在山西太原,七塊錢的丸子湯與兩塊五的甜麻葉乃是絕配……
當下,日常早餐對人們來說不僅是一筆實打實經濟賬,而對常年經營早餐店鋪的人來說卻也是就此謀生的小本買賣。原定拍攝100期的《早餐中國》第二季從南到北步履不停,延伸到了更多的北方區域和江浙滬等一二線城市,如今一二季共播出六十期有余,豆瓣評分相較于第一季提升至8.8分,顯然大眾口碑的提升,亦是說明其有著獨到之處。
熱氣騰騰的早餐背后,不止有人間煙火氣
從福建的泡豬腰到內蒙古的稍麥,從杭州的煎包到寧夏的羊雜碎,這些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早餐樣式所在店鋪的共性在于“早”。經營這些店鋪的老板們往往都是在凌晨就開始備餐,在揉面、熬湯、備料中開啟新的一天,盡管所在城市、餐飲品類不同,卻都為了生活飽嘗著同一份辛勞。
每一份早餐里,承載著對食物的匠人之心。就以最新一期“顧家包子店”為例,這家店以“慢慢提,輕輕移,先開窗后喝湯”的蟹黃包聞名周邊,在“人等包子”的美味背后,18歲就開始包包子的顧云慶不僅技術好,在食材的選擇上也毫不馬虎,每到螃蟹上市的季節,選取南京固城湖的大閘蟹,取起蟹黃蟹肉和豬油熬制,再與豬肉攪拌在一起,推出既香又鮮的蟹黃包,每每都會吸引大量食客前來品嘗。盡管自家包子備受遠近居民的歡迎,但被問及是否想火,顧云慶直言,“不想火,這是手工行業,講實話有碗飯吃就行了。”
中國的早餐店一般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經營,因此這些早餐店可以說是承載了全家的希望。像玉霞面館、顧家包子鋪、劉家蒸餃等這些店鋪都是由夫妻二人操持,孩子們都是在店里長大,早早地學會了在店鋪里幫忙。而到了下午,早餐店會關店,便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相處難得的好時光。而這些,都是當下中國個體戶生活的縮影,在他們身上,有著千千萬萬個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的側影。
當然,也有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的例外。在荊州福壽早堂面里,大師傅龔益美在這家店每日凌晨兩點出工工作了28年,與老板親如一家,其女出嫁都是由老板幫忙一手操辦。老板多年的苦心經營也得到了顧客的認可,從過去的碼頭工人凌晨補充能量,到如今97歲的老人亦是日日光顧。的確,一家早餐店鋪在同一處興旺數十年,老板與員工、客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尤為重要。
開早餐店的辛苦,不僅僅是每日早起的考驗,還有著巨大的體力消耗,一些老店到了命運的轉折點。北京的馬記面茶經營了幾十年,老板一家人自認年齡大了想要找接手的人,直言“有時候真想不開了,冷靜地想,還是得堅持,不管怎么著,不能半途而廢”;甘肅蘭州道口牛肉面館老板娘則陷入糾結,一方面希望兒子能夠接手自己的店鋪,這樣兒子的后半生可以過的富裕點,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兒子接手,畢竟起早貪黑太辛苦了。
在《早餐中國》里,每一家店都有它的特色美食,每一份美食背后亦是承載了老板的歲月悲歡。每一集片尾,都有“每個老板都有自己的單曲循環”這一固定版塊,亦是承載了他們對生活的認知,亦是普通百姓的心態寫照。比如,最新一期江蘇南京蟹黃包店老板的歌單是《笑看風云》,在他看來“人生啊是真的要笑看風云,人之所以快樂,不是因為得到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地標美食同質化,迷你化的美食紀錄片如何破局?
特色美食是城市的一張名片,是凸顯城市特性顯性的切口。這一方法論不僅在紀實領域,在電視劇中亦是如此,就以近期收官的劇集《驚蟄》為例,其所涉及的城市場景主要是重慶和上海,而食物便是最好的區分,重慶小面和上海生煎便是兩個高頻率出現的地標食物。
不難發現,《早餐中國》所選取的都是當地特有的早餐店,通過揭秘地域美食,解鎖其背后的城市文化,品味各不相同的城市性格。在內容創作上,新一季的《早餐中國》的部分探店采納節目粉絲所給出的建議,讓用戶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也一定程度的參與到節目的創作中,這種內容共創的生產形式投其所好地吸引了大量年輕受眾,極大的提升了用戶對于作品本身的熱情,也助力創作、傳播效率的提升。
但不可忽視的是,隨著美食類紀錄片和美食綜藝的增多,地域化的美食已然在熒屏上頻繁出現,北京的豆汁、內蒙的對夾、云南的米線等成為觀眾最為熟悉的地標性食物,同質化的趨勢漸顯。比如,在《紀實72小時》第一季和《早餐中國》第一季中,都選取了長沙的粉店作為取景地,雖然并非是在同一家店進行內容采集,但與米粉相關的內容大都大同小異。
在這樣的現實情境下,制作方垂直性地進行內容深耕是另一種破局思路。比如,《人生一串》以展現全中國各地獨具特色的燒烤文化為主題,聚焦中國各大地域的燒烤文化;《上海的味道》聚焦上海這座城市的美食特色,將其劃分弄堂醇味、百年老味、洋房秘味、魔都潮味、海派創味、歪果洋味等五種味道,彰顯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多元性與包容性;《天下一鍋》用浸入式體驗形式展現老北京涮羊肉,潮汕牛肉火鍋,廣東打邊爐,川渝老火鍋,云南特色火鍋,貴州酸湯魚火鍋等中國火鍋文化的六大門派。
在筆者看來,《早餐中國》仍是以傳統的視角在記錄中國的早餐文化,可以發現的是,在早餐店里的食客大都是中老年人和孩子。時下brunch等早餐形態也成為了流行趨勢之一,亦是當代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甚至還有不少家庭為了健康,開始自制特色早餐。基于以上兩點,《早餐中國》在延續接地氣的早餐店鋪時,亦可兼顧新型早餐的生活方式,從精致的brunch商店到溫馨的家庭飯桌,呈現出更為宏觀的中國早餐特色。
紀錄片的時長亦是當下關注的亮點之一,《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一集在50分鐘左右,而同是紀錄片的《早餐中國》卻只有5分鐘左右。其實,在當下美食類自媒體的內容也大都在十分鐘以內,比如,注重劇情化的日食記大都在3分鐘,而注重食物烹飪方式多樣性的李子柒大都是10分鐘左右。在這一現象背后,釋放著怎樣的行業信號?
根據《2019紀錄片內容及用戶報告》顯示,18-25歲的年輕受眾偏愛的紀實題材TOP3分別為美食、人文及文化傳統。對于不同題材的紀錄片,受眾可接受的時長雖有所差別,比如美食、訪談、傳記、旅行類視頻11-30分鐘更受偏愛。基于用戶需求以及傳播特點,紀錄片開始往“短、深、廣”的形態變化著。也就是說,《早餐中國》這樣的微紀錄片正是這一趨勢下的產物。
在內容形態上,五分鐘的短時長亦是向當下流量洼地的短視頻靠攏,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八點更新,此刻絕大多數的用戶都在趕往上班地點的各式交通工具上,短短五分鐘的視頻內容正好用來打發無聊的乘車時間,極易養成用戶定期的內容消費習慣,外加在早上這個時間與內容主題相契合,縮短了心理距離,有效提升了內容的觸達率。
總的來說,時長迷你化的《早餐中國》展現了我國早餐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并以生活化的視角真實展現了早餐經營背后的人情冷暖。隨著美食這一領域下內容生態的變遷,立志做到百集的《早餐中國》難免遇到題材撞車的現狀,在后續推出的內容如何差異化布局,還待觀望。
2022-07-13 投資界發布了 《粉絲社區服務提供商「花果山傳媒」獲B站投資》的文章
2022-04-20 投資界發布了 《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又要投5家GP》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廣西兩支新基金成立,總規模40億》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石家莊擬設立20億元數字經濟子基金》的文章
2022-04-14 投資界發布了 《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子基金申報指南正式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