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作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上海作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科技創新一直處在國內第一方陣,蘇州、上海在推動長三角“雙創”升級,創業孵化行業發展,支撐創新資源要素高效流動,科技企業培育等方面的成果顯著。兩地區域創新創業體系構筑、創業孵化服務體系建設有著先進的經驗和創新的理念。

2019年11月4日-8日,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組織成都創業孵化圈一行24人,深入華東,走進長三角區域創新核心地帶——蘇州、上海兩地,開啟了為期一周的考察學習之旅。
蘇州
蘇州位于江蘇省南部,毗鄰上海,是國內首個孵化器數量過百的地級城市,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長期位居全省前列,創業孵化模式多樣化,涵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國際協作等不同主體,孕育了一批特色鮮明的孵化品牌。

第一站? ?

火炬孵化是中國專業O2O園區運營服務商,旗下擁有“博濟科技園”、“創客邦”、“O’Park創業中國”三大業務品牌。博濟科技園是以蘇州為中心,采取“集團化、連鎖化及網絡化”運營模式面向全國發展科技園事業,已在蘇州、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成功運營三十多個科技園,服務企業五千余家。目前已逐步形成電子信息、互聯網軟件產業的集聚,并已形成了從“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孵化器產業鏈條。

作為本次考察之行的第一站,考察團有幸來到了蘇州火炬孵化的總部——博濟·江南智造園。這是集古樸與現代,人文與科技于一身的園林式大院,園區的建造和建筑設計均來自火炬孵化的創始團隊。蘇州火炬孵化集團副總裁舒鼎秀女士帶領考察團一行參觀并介紹了園區的發展歷程和運營模式。作為成都孵化圈的老朋友,舒總還將多年實踐的經驗傾囊相授,詳細介紹了專業服務團隊的建設、核心服務體系的打造路徑、孵化器盈利模式等等團員所關心的話題,強調一切服務都要以客戶為先體驗至上,團隊不僅需要強大的執行力和學習溝通能力,也需要為他們匹配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發展空間。

第二站? ?
巴商眾創空間

巴商眾創空間坐落在蘇州鈕家巷社區內,緊臨蘇州歷史文化名街平江路,是一座三層四合小院。巴商眾創空間由巴黎會館建成,由知行法藝集團運用國際化的設計理念,花費一年多時間對原有建筑內部按照藝術品展示空間和藝術家駐站工作室的標準進行改造和布置。巴商眾創空間的建立,為積極培養促進中法文化藝術的創業項目,尤其注重培養外國人開發蘇州文化藝術方面的國際創業項目。

走進巴商眾創空間,這里從顏色到造型到布局,再到服務團隊,都是滿滿的法國普羅旺斯藝術風情。會館的創始人、知盟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朱福全博士為考察團做了會館的介紹,從今年6月開館后,這里已經成為中法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基地,在促進外籍人士來中國創業有了一定的經驗。目前積極引進法國一流藝術家,長期舉辦中法藝術家畫展、沙龍和其它文化藝術活動,是蘇州平江路地區最具法國風情的一處開放空間。在參觀之余,有團員表示成都孵化事業的國際化發展,應該多學習與國外交流合作經驗,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

第 三 站
西交SKEMA國際創新創業園

西交SKEMA國際創新創業園,是中國第一家中法高校合作管理的國際化孵化器,建立了學術研究、產學融合、投孵一體與行業培訓的特色運營業務,孵化領域主要涵蓋電子信息技術、精密制造技術、環保科技、生物醫藥技術、商服企業品牌創新、城市運營管理等六大領域,在孵企業超過150家。作為產教融合亮點之一,園區與法國著名的SKEMA商學院合作,成立了SKEMA中國蘇州校區,并引進國際國內最先進的創業輔導體系KET和KGT工具包,在本土化改進后,能夠有效幫助初創型企業和成長型企業的創業者提升創業生存技能。

考察團首先走進了園區內幾家杰出的孵化企業,并參觀了法國SKEMA商學院蘇州校區、西安交大蘇州教學科研基地、西交利物浦大學,現場實地感受到了濃厚的產學研創孵氛圍。園區總經理陳思慧先生在與考察團交流介紹中,從特色運營業務到產教融合亮點,從科技園創新生態建設到投資基金管理,陳總一一例舉了創業園的成功孵化經驗,并以行業過來人的角度回答了團員關于孵化如何向投資邁進、運營模式如何盈利等方面的問題。

第 四 站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

作為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第一方陣,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是蘇州工業園區培育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主要創新基地,已聚集了400余家高科技研發企業,形成了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物技術等產業集群,并成為近10000名高層次研發人員集聚、交流、合作的創新社區。在這里,誕生了信達生物、基石藥業、百濟神州等一大批國內創新藥物研發的明星企業。

在考察團參觀園區的交流中,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副總裁王勰先生指出,孵化器真正的服務內容來自于企業的需求。園區在孵化服務方面,會根據創業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的需求提供相對應的服務,有公共技術服務,有產業合作、聯盟平臺等活動性質服務,也有行業會議對接、產業投融資鏈接等資源性服務,更有研發所需生物產品的采購渠道支持等專項化服務,解決創業者在各個階段產生的難題。

上海
經過兩天蘇州考察之行后,我們來到了中國金融、科技創新中心——“東方明珠”上海。作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上海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匯聚了全球創新脈絡,在長三角區域創新系統中,處于核心和主導地位,發揮著龍頭作用,具有引領和示范、集聚和輻射的功能。

考察團來到上海的當天晚上,《中國孵化器》雜志主編范偉軍先生在百忙中親臨考察團入住的酒店,與團員零距離交流,夜話中國創孵未來。范偉軍就上海的創新模式、創業環境進行了梳理和介紹,作為中國孵化行業的前輩和研究學者,范偉軍耐心地解答了在座團員們的疑惑和問題,并對大家所關注的話題展開了探討,如未來孵化器的發展新模式和新思路、國際化孵化的機會、區縣孵化器的發展路徑等等方面,團員們對范老師的深夜造訪表示感謝,并對他的前瞻性觀點表示受益匪淺。

第 一 站
麥騰創業天地

麥騰創業天地,是由資深投資人聯合清科創投、信中利、天賦資本等數家知名基金共同投資設立的國家級創業孵化機構,目前在長三角地區已經擁有了六家孵化器。麥騰創業天地最大亮點之一在于其形成了“股權+債權”雙輪驅動的金融服務內容,除自有投資基金外,已整合了數十家創投機構,為創業企業提供多渠道的股權融資。在債權方面,麥騰創業天地與20家銀行合作對接,幫助企業以債權方式借貸,緩解企業的生存壓力。

“租金收入是基礎工資,服務收入是績效工資,投資收入是獎金。”麥騰品牌負責人賀岑女士在介紹運營模式時談到麥騰收入的合理劃分,為孵化器的長期運營提供了借鑒意義。如何保證投資的項目能盈利?在與考察團的交流中,賀總指出因投資與孵化的思路不同,麥騰的投資部與孵化部均是獨立運營,投資項目中來自孵化器的項目占比在10%左右,同時會根據創業領域將優質的孵化項目推薦給投資機構。在孵化方面,麥騰通過產業賦能、金融服務等內容,搭建產業賦能中心,通過資源鏈接導入更多大企業,促成大企業與創業企業間的業務溝通與合作。

第二站
張江創業工坊

張江創業工坊,是張江集團旗下“張江孵化器”系列品牌化、連鎖化的眾創空間。“張江孵化器”與“張江科投”“張江科貸”“張江創新學院”“張江藥谷平臺”“張江醫谷孵創”等張江集團旗下平臺,共同構建創業生態鏈,共同為創業項目提供全價值鏈的孵化支持。目前,張江創業工坊在上海已擁有9個創業空間,各自互補,也有不同的分工,為不同領域不同需求的創業項目提供不同區域和專項的創業服務。

本次考察團,走進了位于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張江創業工坊@納賢800”創業空間,這里主要聚集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方向的創業團隊。整個創業空間共7500平米,容納了818個工位,路演區、會議區、瑜伽區、甜品區、休閑露臺,硬件設施一應俱全,讓創業者享受著便利的服務。根據工作人員的介紹,由于張江平臺的資源鏈路,側重于投資驅動孵化的戰略,以及服務人員的服務精神,創業工坊聚合了一批TMT產業優質的創業項目。

第 三 站
莘澤創業

成立于2010年的莘澤創業,是國內首家新三板掛牌的孵化器,為創業企業和小微企業提供基于創業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市場資源整合服務、科技金融顧問服務以及風險投資等創業孵化服務。莘澤先后設立了10多個孵化基地,管理面積超過10萬平米,孵化服務了超過1500家創業團隊及企業。目前培育獨角獸企業超過8家,主板、新三板等掛牌企業12家,高新技術、小巨人企業19家。

作為以服務見長的孵化器,莘澤創業在服務創新創業的理論研究、實踐探索等方面都積攢了豐富經驗。莘澤創業合伙人鄧偉先生在與考察團的交流過程中,介紹了莘澤孵化器在實踐中積累的運營訣竅——“快字當頭、多部協調、收集反饋、無縫鏈接、服務到底”,并以“孵化加法”“孵化減法”的形象比喻來解釋孵化服務需集創業所急需之需,回歸孵化核心,并以創業項目的失敗經驗案例逆向推導孵化服務的補充和完善機制,做到“真正的客戶中心導向”。

第四站
上海慧谷高科技創業中心

上海慧谷高科技創業中心成立于1999年,是由上海科學技術委員會、徐匯區人民政府以及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組建的孵化器,其充分依托上海交通大學科技資源,是上海交大科技園中的第一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交大慧谷率先建立的聯絡員、輔導員和創業導師孵化服務體系,建設跨區域品牌孵化服務網絡,開展創業投資專業孵化增值服務等探索和創新,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發展。

在參觀的過程中,上海交大慧谷主任助理俞靜穎女士介紹了慧谷強大的產學研模式、研發與轉化功能平臺以及交大創業矩陣,通過校內與科技園雙方的師生兼職制度與雙向掛職制度的體制機制創新,以及職業經理人管理團隊補充教師教授創業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同時,慧谷構建了“創業苗圃+大學生創業基地+孵化器+科技園”的創業孵化體系,孕育出了一批校友創業明星企業:餓了么、PPS.TV、柏楚電子、瑞一醫藥、59STORE等,孵化成立科技創業企業68家。
考察后記
蘇州愜意的園林生活、上海精致的小資情調,正是孕育兩地創業孵化的文化精髓。華東的雙創考察之旅,為成都孵化載體的升級發展帶來了一些新的啟示。
海外人才聚合支持。蘇州、上海不僅是人才匯聚之地,國際化步伐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兩地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非常重視中外人才的交流合作,為引進和吸納具有海外背景的科技創業人才入駐當地創業提供多種支持措施。
特色化、專業化的孵化模式突顯。同一知名的孵化品牌在不同區域搭建的園區和空間,能夠有效的結合當地的產業定位,形成差異化、精準化的服務,避免模式雷同、服務同質化。
運營團隊專業精干,服務內容產品化運營。創業孵化行業的從業門檻不高,快速提高孵化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是關鍵。蘇滬兩地的孵化載體為員工提供了多種快速成長的學習空間和鍛煉機會;同時,將服務內容產品化運作,只需少量的專業人才便能提供“一對多”的專業化服務。
高校孵化器企業化運作。高校孵化器采取獨立董事會管理大學科技園區,運營團隊全部由社會招聘,園區的重大事項由董事會裁定,從而避免受制于學校的體制、機制問題。
今年是成都創業孵化的第三十個年頭,成都創業孵化取得了許多豐碩成果,為行業創造出了許多有益經驗和有效做法——
國內首家國家級民營孵化器天府新谷誕生于成都;
最早的自持房產“有窩孵化”模式起源于成都;
成都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打造了被業界譽為創業版“天貓商城”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科創通”;
中國孵化30周年峰會“2017國際創業孵化峰會”在成都舉行;
2018年全國雙創活動周主會場首次落地西部城市設在成都。
截止目前,成都創新創業孵化載體數量已發展到了231家,孵化面積達到615萬平方米,形成了“3+M+N”雙創載體空間格局。
隨著雙創政策日益完善,成都采用“先建成+再評估+后補助”的形式,對眾創空間和科技孵化器的“建設運營”“轉改建”“引進來”和“走出去”四種行為進行資助,從制度層面加快推進載體建設,讓眾多創客和科技型企業找到港灣和家園。
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以“為行業發展而謀,為行業需求而行”為宗旨,通過全要素雙創資源、全方位雙創培訓體系、系統性雙創行業研究、陪伴式創業項目培育體系賦能政府、雙創載體、雙創服務機構、創業企業等各類主體“雙創”升級工作,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
歡迎各類雙創主體前來聯系咨詢~
行業研究咨詢:028-64063976
會員服務:028-64063906
導師服務:028-86057697
企業服務:028-86057695
2023-11-24 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發布了即將開課!創業導師能力提升培訓(第二期)報名點擊→的活動
2023-11-22 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發布了 《即將開課!創業導師能力提升培訓(第二期)報名點擊→》的文章
2023-11-14 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發布了 《跨區域交流 | 走進長三角地區,一次含“科”量極高的考察之行》的文章
2023-11-09 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發布了 《壹·路演 | 醫療健康直通車,與靠譜投資人面對面》的文章
2023-11-07 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發布了 《協會理事長率隊赴宜賓調研考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