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再一次感到了威脅。沒有人能永遠年輕,也沒有內容平臺能永遠年輕。曾經大火如今卻是挖墳現場的校內/人人網,就死于青春散場。Facebook也已經15歲了。在上一場“中年危機”里,Facebook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Instagram的13人團隊。但就連彼時風靡年輕一代的Instagram,如今也已經9歲了。當90后沉迷于討論發際線,消費主義市場上的當紅炸子雞,是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的“Z世代”。他們仍舊喜歡P圖,他們還特別喜歡發視頻。幫我選個濾鏡,照片配文怎么寫好?我要聽起來是智慧型寫“Livin’ with my bitches #直播”怎么樣?過去5分鐘只有10個贊你覺得我應該刪掉這張照片嗎?讓我再來一張——《#》 煙鬼《#》刻畫了一個社交媒體上典型的“Basic Bitch”,全程在酒吧洗手間對著鏡子自說自話。演員用語調、手勢、吐詞把虛榮圈粉矯揉造作的心態刻畫到淋漓盡致。然而,那句又賤又酷的“But first, let me take a selfie (但是,我要先來張)”,引發了無數青少年瘋狂模仿。2015年,這支煙鬼的蹦迪舞曲《#》再次出現病毒式傳播,是在一個名為Musical.ly的視頻社交網站上。Musical.ly初的模式很簡單,就是將流行歌曲慢速播放,讓用戶能夠貼合口型,如同是他們在演唱。短短十幾秒時間,頭發變色、美瞳美顏、每個人都是In的明星。凱特和姐妹們拍拍頭發裝成大人模樣,按視頻配口型:“那個模特真是太假了,她Ins上的粉一定都是買的,誰會在周一出門——?”美國青少年簡直為這個效果癡狂,人類竟然在對美顏濾鏡的熱愛中找到了世界大同。視頻病毒式傳播,用戶爆發式增長。此后Musical.ly被中國公司字節跳動收購、用戶遷移,改名換姓變成了TikTok——抖音的海外版。在美國社交巨頭眼皮之下,TikTok越過了Facebook,盤踞在App Store免費應用下載榜首。援引研究機構Sensor Tower的數據稱,在過去的12個月中,TikTok的下載量超過7.5億次,而Facebook的下載次數為7.15億,Instagram為4.5億,YouTube為3億,Snapchat為2.75億。TikTok,終于成了Facebook面前的另一場中年危機。
“救救?”TikTok上的Z世代
扎克伯格是站在圍剿TikTok前線的人。在徹底露出精明商人的面孔后,他也不憚于一手用政治身份打壓TikTok,一手發產品圍剿TikTok。他在Facebook的種種風波中,還能歷數TikTok的種種“罪過”:危害青少年隱私安全、影響青少年觀念、中國企業身份、可能威脅到國家安全……其中一些曾經加諸于Facebook頭上的罪名,扎克伯格轉手“禍水東引”。關鍵的一張牌,是“美國的下一代”。硅星人經常在灣區意外被TikTok刷存在感。比如一群初高中生在灣區小城中心游蕩,醒目的一個穿著黑色長文化衫,上面印著巨大的TIKTOK——真是鎮上靚的少年嘻哈朋克。TikTok甚至成了年輕人的消遣話題,Paris Baguette的咖啡師一邊做咖啡,一邊向同事介紹怎么玩TikTok,并追溯其Musical.ly的淵源。抓住流量,抓住Z世代,未來屬于Z世代,而Z世代屬于TikTok。TikTok美國的平臺首頁口號寫著:“真實的人,真實視頻,承包你一天的笑點”。實際上,TikTok有三寶:配音、濾鏡、戲精滿地跑。拍短視頻成了凱特和其他孩子們聚會的集體活動,“所有的孩子都在玩短視頻”。凱特是校園里風頭勁的啦啦隊員。她伯克利畢業的母親驕傲地向硅星人展示凱特的參賽表演視頻。少年成名不易,在一次空翻落地表演中,凱特的隊友甚至磕掉了牙齒。從Every kid on Musical.ly,到現在時尚的孩子都在TikTok上。平心而論,美國對于文化和個性張揚的鼓勵到了有些極端的程度。美國學生告訴硅星人,校園里受歡迎的孩子,很難輪到一心讀書的模范學生。好學生甚至還會被罵“書呆子”,利用價值僅限于抄作業。大家都想成為“Popular kids”,青春的表演欲望都在蠢蠢欲動。TikTok設置了各種“視(表)頻(演)挑(主)戰(題)”,來釋放這種已經一觸即發的表演欲望。在TikTok近設置“#Pep Talk(鼓勵談心)”流行趨勢標簽下,一群青少年上傳自己(或是自己的狗)對著一段Google機器語音讀文本做出的“Pep Talk”眼淚汪汪的視頻。TikTok還定義了E-girl的標簽概念,用類似的妝容風格引發模仿。在這個分裂的圈層世界,社恐人群看到TikTok上的表演型人格,可能會原地昏倒。然而自戀到極致的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少年納西索斯,因為太過顧影自憐溺水而死。眾神憐憫,把他變成了終日望向水面的水仙花。對于美國Z世代的父母而言,他們可不愿子女變成終日旋轉跳躍沉迷自戀的“水仙花”。然而相對中國文化,美國父母還有令人驚嘆的寬容,更加鼓勵個性與創造。他們學習如何與TikTok共處,撰寫了《家長TikTok終極指導手冊》。美國家長們還沒來及的喊“救救孩子”,TikTok的對手們,已經舉起了這柄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