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時任淘寶商城CEO的張勇利用“光棍節”進行打折促銷,“雙十一”應運而生。
回憶起當年場景,緣由參與商家零星可數,讓阿里放松了警惕,未曾知零點時分涌來的訂單的高并發讓彼時技術羸弱的阿里系統幾近崩潰,第一個雙十一的夜晚,整個阿里在混亂地搶修系統中度過。也正是此役,讓阿里深刻體會到技術力量的重要性。
十一年后,雙十一如約而至,根據公開數據顯示,阿里巴巴旗下各平臺總交易額達2684億元,較去年的2135億元上漲約25.7%,與消費伴生的物流訂單,也再一次刷新了世界物流新高度,全天達到12.92億。其中有一個數據格外顯眼,即當晚的交易峰值達到54.4 萬筆/秒,是2009年第一次雙十一的1360倍。
與2009年所不同的是,這次阿里抵御住了“血拼的洪流”,今年雙十一的夜晚,靜悄悄。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在不久前談及天貓雙11時表示,“相比銷售數字,我更關心技術的峰值?!瘪R云也曾公開表示過,雙 11 的數字表現并不關鍵,關鍵是數字背后力量。這些創新力量是雙 11 數字背后的真正“內核”,其中就包括技術的力量。
眼下的雙十一,于消費者來說,是購物的狂歡場;而于阿里來說,已變成檢驗技術好壞的新戰場。不同于古代戰場的血腥搏殺,大體量、高并發性及復雜性是這個戰場所獨有的特征。亮眼消費數據的背后,是阿里對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流供給領域多年深耕的體現。
技術并不性感甚至相對陌生,迭代、革新的過程,往往商家和消費者毫無感知,殊不知“非常時刻”下用戶流暢的體驗便是技術發揮的高光時刻。
阿里巴巴集團CTO張建鋒介紹道,在過去一年里,阿里巴巴已經完成了“飛機換引擎”,將部署在線下數據中心的應用、服務器和容器等“最要命的系統”向公共云平臺遷移,阿里巴巴是全球首家將核心系統100%運行在公共云上的大型互聯網公司。在過去,用公共云來承載這樣一個萬億級規模的核心系統,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
除了核心系統100%上云,在今年的雙十一,阿里巴巴還打破了諸多技術記錄,例如自研數據庫POLARDB和OceanBase分別處理8700萬、6100萬筆/秒峰值請求、實時計算處理峰值每秒25.5億筆、計算平臺單日處理970PB數據以及12億筆物流智能化等,這是技術團隊在狂歡節后所提交的答卷。
打破規則往往需要“硬”實力的強力支撐,基礎設施是阿里始終推進的一項世界級的超級工程。雙十一當晚,張建鋒揭開了阿里技術的生力所在,即四大自研神器。
其一,是阿里在核心虛擬機系統上自研了神龍架構。一般來說,虛擬化技術讓云計算具備彈性等優勢,但其也會如同黑洞般吸收走一部分機器的性能,舉個例子,一臺96核的服務器上運行云服務器,可能需要占用8核32G來抵消虛擬化的開銷,留給用戶使用的只剩88核和剩余內存,造成了算力的極大浪費。
作為2017年誕生的“新物種”,神龍開創了云計算時代的新計算范式,將芯片、軟件以及硬件服務器融合與銜接,攻克了計算資源和性能損耗的 “頑疾”。其在壓力愈增的情況之下,輸出仍然呈現線性。
而在今年的杭州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正式推出的第三代神龍架構,全面支持ECS虛擬機、裸金屬、云原生容器等,好處是在IOPS、PPS等方面提升5倍性能。
這是在歷經軟件虛擬化、通用硬件虛擬化、專用硬件芯片虛擬化三個階段后,神龍架構真正實現了裸金屬服務器、ECS虛擬機等計算平臺的架構統一,通過將線下的物理集群遷移到云上,在運行得以穩定的前提下,性能上也有著較大的飛躍:在云原生場景下,高效調度和自動化彈性伸縮的容器化產品可幫助用戶降低50%的計算成本,性能比物理機更為優越。
其二,是阿里自研的兩個云原生數據庫,OceanBase 和 PolarDB,關于PolarDB我曾在《鈦媒體深度 | 云計算時代的數據庫之戰》做過詳細介紹。前者是阿里巴巴于2010年開始著手研發的OceanBase數據庫,期間率先去掉對“IOE”的依賴,在雙十一大促中證明了自己的同時,也剛剛創造了新的TPC-C數據庫基準性能測試世界紀錄,成為首個登頂全球權威測試榜單的中國公司,后者也廣泛應用在此次雙十一上,每秒峰值遠遠超于 Oracle 這樣的傳統數據庫;
其三,是阿里做到了計算與存儲分離架構,當下阿里特別設置一個地方用來專門存儲數據。不同于傳統數據庫的煙囪模型,以PolarDB為例,數據庫通過計算節點運轉,計算節點則組成了計算資源池;數據都存儲在存儲節點之上,同時存儲節點也組成了一個存儲資源池。當CPU和內存不能匹配需求時,可以擴充計算資源池,當容量或IOPS(每秒進行讀寫)不能匹配需求時,則可擴充存儲資源池,這兩個池都是按需擴容,而且存儲節點和計算節點可以沿著兩個方向進行優化。
簡而言之,這種分離架構帶來的直接好處是對存儲節點和技術節點進行彈性索擴容。緣由技術節點具備一寫多讀的功能,進而滿足云原生數據庫時代用戶在云上按需、按量使用、極致彈性等一系列在“馬車時代”的傳統數據庫所不能提供的服務。
其三,是RDMA 網絡。之所以當下的阿里能夠實現在遠端存儲,且比本地讀寫磁盤更快,主要歸功于阿里的RDMA網絡建設,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也是全球第一個大規模做RDMA網絡的公司。
從飛天云操作系統到神龍服務器、數據庫、交換機、交換機操作系統、RDMA網絡,阿里巴巴所沉淀下來的技術能力遍及硬件、數據庫、云計算操作系統以及相關核心應用平臺,四位一體,這是本次雙11跟往年最為不同的地方。
“自研技術”+“全球前三的云計算”+“堅定的開源道路”,這是時下阿里巴巴的三駕馬車。
好的技術往往具備一定的流動性,當下,數智技術已然滲透進物流的毛細血管,正悄然驅動物流提速。
根據菜鳥裹裹數據顯示,11月13日10時左右,2019天貓雙11的第1億個包裹已經送達,比去年提速約4小時,僅用2.4天,創下數智物流新記錄。過去6年天貓雙11,1億包裹送達時間從2013年9天,到今年只用了2.4天,周期縮短明顯。
背后的原因,往往緣于一些細節的改變。以菜鳥今年在無錫投入了中國新一代智能倉為例,通過在一個庫區內使用多種類型的機器人、機械臂等超過千臺,智能協作,將整個倉庫的發貨效率提升60%。
與此同時,菜鳥還重點打造了首個全數字化跨境倉庫——位于寧波杭州灣的菜鳥進口保稅倉,是雙11期間處理進口包裹量最大的保稅倉之一,通過一系列IoT智能設備,員工在倉庫的作業流程被數字化,可實時記錄、追蹤、調配,整個倉庫產能提高了50%,人效提高了20%。
在菜鳥全球包裹網絡中,通過使用智能算法合單等技術,讓原本需要50天送達俄羅斯普通快遞,免費升級成了航空特快,僅僅10天可以送達俄羅斯消費者手中,這是菜鳥效率的體現。在菜鳥驛站你會發現,人臉識別取件、高拍儀識別取件等Iot設備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讓“一秒取件”成為末端取件變為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天貓、菜鳥聯合海內外60多個品牌發出綠色倡議,聯動快遞公司使用電子面單、裝箱算法、自動化流水線、新能源物流車等綠色科技,并推廣原箱發貨、回收紙箱發貨等綠色創新模式,在快遞“最后1公里”,消費者還可以把紙箱送到全國7.5萬個綠色站點,分類循環利用。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桑明強)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