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李丹超
11月11日晚上8點,我盯著購物車里一堆娃的衣服和玩具。光羽絨服,就有5家店的13種款式,到底買哪件,我需要動用一切可行的母嬰知識,對比含絨量、保暖性、款式和品牌,并在0點到來前做完最后的掙扎。
11日那天中午,我在小區媽媽群里拋出疑問“大家都‘剁’幾單了?”近一半的媽媽,說自己做好了迎接30個以上的快遞飛來的準備。
2019年天貓雙11,5億人集體“剁手”,其中包括龐大的中國年輕爸媽群體。這個群體,被稱為“具有較高消費能力、網購需求較強”,在給娃挑東西的時候,他們理性又非理性,挑剔又從眾,對質量、安全性和口碑要求嚴苛,對價格卻又不那么敏感。
這兩天,我找到幾位不同城市生活的年輕爸媽,在養娃的路上他們用大量可觸及的母嬰知識“武裝自己”。他們說,這可能是繼高考之后,自己的智力又一次到了人生巔峰。
再心大的媽媽,也不敢隨便讓爸爸買衣服
對于爸爸,媽媽們大多時候是不滿意的。不過,被奉為“豬隊友”的爸爸們,也有逆襲的時候。
工科男螞蟻,資深北漂,娃剛滿一周歲,這次雙11,他負責給娃挑選奶粉、DHA和玩具。
因為夫妻倆平時工作都很忙,螞蟻推掉所有應酬,工作日晚上6點下班,6點40分準時回家帶娃。
螞蟻帶娃分兩種情況。陪娃玩時絕不碰手機,痛痛快快瘋一場,講求全身心陪伴、言傳身教做榜樣;給娃挑東西時,游走各大育兒大V間看測評、做數據對比,再轉戰各大購物平臺追求性價比。
爸爸帶娃,確實能給娃“與眾不同”的體驗
大約是從老婆懷孕開始,寵妻狂魔螞蟻就在手機上下載了N個育兒App ,關注娃在媽媽肚子里的成長,平時還會瀏覽一些網頁,買一些育兒的書籍自學。我比較驚奇的,是他在跟我探討奶粉的時候脫口而出一句“營養元素齊全,更接近母乳”,并且隨手轉發過來一條“育兒心理學”。
另一位奶爸湯凱,杭州某創業公司CEO。今年夏天迎來二胎小棉襖,女兒奴“本性”盡顯,娃的推車、小床等日用品都是這位職場精英爸爸親自挑選。
爸爸們普遍對娃越來越“寵溺”,也毫不吝惜加入“吸娃”大軍
湯凱倒不像螞蟻那么會貨比三家,買東西往往目的明確,熱衷買自己熟悉的品牌,比如他喜歡跟大兒子一起玩積木,樂高幾乎就是他給孩子買玩具的首選。實在搞不懂的時候,他習慣上小紅書先了解了解再去下單。
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像螞蟻和湯凱這樣顧家的奶爸,在給娃買衣服這種考驗硬核審美的時候,仍然處于絕對的家庭從屬地位。媽媽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什么都能買,除了挑衣服。
給娃挑衣服是爸爸們面臨的“千古難題”
再忙碌的媽媽,也會在母嬰群爭當“意見領袖”
年輕媽媽們的世界遠比想象得復雜。除了帶娃、工作,她們還要游走于各大母嬰群,炫耀、精進自己的“帶娃專業”。
娃還在肚子里時,杭州媽媽小滿就加了一個叫“產前課堂”的母嬰群。關于娃的喂養、疾病護理、生活用品,小滿在遇到問題前早就習慣了先在群里問一嘴,不出意外,兩分鐘內必定有寶媽給出回復。回答的同時一般帶著幾條鏈接,媽媽們以此佐證自己的權威。
母嬰群的日常畫風。此群不好混
不知不覺,小滿所加的母嬰群從一個變為更多,母嬰群的關鍵詞也從“產前”擴展到“小區寶寶”、“輔食喂養”“早教體驗”等。
在各個母嬰群、育兒社區那兒吸收到充足養分的小滿,漸漸也成了有些群里的“意見領袖”。甚至于,娃的外婆在小滿的耳濡目染之下,化身小區“明星人物”,成就了小區里獨特的風景:一群奶奶外婆圍在一起問“某某外婆,最近變天了娃要注意些啥”。
母嬰群是個小社會,里面有每天沉迷于育兒知識海洋的全職媽媽,也有比成分追品牌的多金媽媽,還有每天迷迷糊糊跟風的新手媽媽。媽媽們在里面炫娃炫夫炫生活,侃八卦、訴委屈,她們會為一件帶娃神器歡呼雀躍,也會因為育兒觀點不同爭論不休,她們抱團取暖、比學趕超。
杭州媽媽小蕓的女兒正要學走路,她在雙11給孩子挑了一雙學步鞋。對于女兒的第一雙鞋,小蕓看了很多“學步鞋測評”文章,也認真記下母嬰群里“過來人”媽媽們拋出的知識點。雙11前,她提前預購了一款日本的學步鞋,隨后每天瘋狂互助蓋樓賺取紅包,到了11日,她用三百多的價格拿下了這雙被她認為“測評第一”的學步鞋,聊天屏幕那頭的我都能感受到她“勤儉持家”后的得意。
雖說給娃花錢不心疼,但母嬰群有一大功效,就是幫助媽媽們“勤儉持家”,里面會有最新的優惠信息。
這樣的母嬰群里,偶然也會有爸爸的身影,只不過,大部分時候他們都在默默觀察。
再焦慮的媽媽,也會因母嬰事業變得柔軟
蘭州媽媽繁榮,在孩子半歲的時候,她做了一個決定:帶著休假的老公去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參加專業培訓,考IBCLC(國際認證泌乳顧問)。
繁榮的老公是軍人,平時在家時間極少。所以,平時帶娃的活基本靠她一個人。她為此辭了工作,一心在家帶娃。她的朋友圈,不是在秀娃,就是在分享各類育兒常識。
就像美劇《This is us》里說的: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爸媽,但我們在努力學習
帶娃“老司機們”,普遍還是有一顆認真求索的心。
看著互聯網上滿目的育兒心經,繁榮開始展現一位“老媒體人”誓要找出真相的風骨。“比如堵奶問題,很多說法是錯誤的,會誤導傷害媽媽身體。”她開始系統學習基礎醫學、母乳喂養、兒童心理、基礎兒科等方面的知識,“等到娃上幼兒園,自己有了時間,就準備投入到母嬰行業自己創業了。”
還有南京的丘比,兩個孩子的寶媽。小女兒出生以后,丘比在家全職帶娃,爸爸也辭職了一段時間在家幫忙。因為兩個娃年齡相近,又經常生病,有段時間丘比一度情緒低落。
現在的丘比重新有了一種自豪感,她會不定期在朋友圈分享母嬰用品,幫一些媽媽解答育兒難題,她說以后可能會開一家母嬰店。
很多因帶娃離職的媽媽,在養娃的過程中找回了曾被“丟在半路”的理想
像繁榮和丘比這樣的媽媽如今不在少數,比如育兒網紅年糕媽媽、夏天的陳小舒,甚至身邊很多寶媽有了在自己公眾號寫育兒文章的習慣。
在給娃挑選東西的時候,她們養成了一套理論實際相結合的科學模式,極為理智又極為敏感。比如今年天貓雙11的母嬰榜單中,品牌第一名是價格相對實惠、質量還不錯的國產品牌巴拉巴拉;再比如,學步鞋的榜單前5名,有4個是高性價比的國產品牌。
還記得2019年3月的一個凌晨,睡在身旁16個月大的兒子第一次高燒。那是我第500個沒有整覺的夜晚,理智告訴我:我需要戰勝困意立馬起身拿出體溫計。起身的同時,我踹醒一旁沉睡的孩他爹,兩人翻出一本崔玉濤的《如何應對小兒發熱》。雖然頭一次當爹媽,但有手機上的app和這本書在手,接下來兩人的處理堪稱教科書級別。
回頭想想挺有意思,在養娃的路上,我們都重新學習了一門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