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孫永杰
日前,聯想發布了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第二財季業績。按照聯想官方的說法,本季度聯想集團取得了強勁的業績增長:季度營收948億人民幣,實現連續9個季度同比增長;稅前利潤21.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達到45%。凈利潤實現14.2億人民幣,年同比增長達到20%。
對此,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表示:“二季度,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聯想的增長動能持續加速,證明我們的智能化變革戰略方向正確清晰,執行堅定有力。尤其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貿環境中,我們仍成功取得強勁的財務表現,彰顯了我們對持續創新的承諾,對遍布全球180個市場的客戶的承諾,和我們致力于實現‘智能,為每一個可能’公司愿景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提及聯想的智能化轉型,最早應該始于2016年。當時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提出了“三波戰略”(第一波戰略是保持核心PC業務全球領先地位和盈利能力;第二波戰略則是數據中心業務和移動業務;第三波則是押注自然語言交互和人工智能),這可以被喻為聯想智能化轉型的開端;
2017年5月,昔日二號人物劉軍回歸聯想,提出了“智慧聯想,服務中國”愿景。劉軍強調,要在提升用戶服務的同時,推動聯想中國向智能化轉變的落地;
2019年4月聯想誓師大會上,楊元慶又提出了新的3S戰略,這被看作是智能化變革的新方向。
有關上述聯想三個與智能化轉型戰略,相關媒體應該有詳細的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我們想說的是,企業的轉型最終要落實到產品(尤其是對于聯想這樣,現在和未來依然要依靠販賣PC的硬件企業)、財務數字的表現上才具有真正的價值,也是衡量所謂轉型戰略是否正確和成功的標志,否則就會陷入戰略空談。
不知關注聯想的業內是否注意到,從聯想最初提出的所謂智能化戰略至今,已經過去3年左右的時間,但在聯想的財報中始終沒有列出與智能化轉型有關的財務數字表現,直到19/20財年的第一財季和第二財季才在財報中予以披露。尤其是在剛剛發布的第二財季財報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在其官方的新聞中,還刻意列出了“智能變革業務”。
例如第一財季,按照聯想官方財報的描述:6月,聯想成立數據智能業務集團(DIBG),實現這項深耕多年業務的獨立運營。DIBG的成立是聯想推動智能化轉型的重要步驟。本季度,行業智能領域的整體營業額增長迅猛,達到上年同期的4倍,軟件和服務業務營業額同比增長23.4%,是集團整體營業額增速的約5倍,達到近50億人民幣。
同樣是聯想官方的描述:在剛剛過去的19/20財年第二財季,聯想集團持續推進“3S戰略”的智能化轉型落地實施,從業績上看,已經取得初步成果。軟件與服務業務的營業額達到61.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率35%。其中:“DaaS設備即服務”業務同比增長高達725%;設備尊享服務增長81%;IT運維管理服務增長70%。
對此,楊元慶在財報會議上介紹智能化轉型時還稱,6月獨立運營的數據智能業務集團季度營業額猛增76%。而得益于智慧教育業務的突破,3S戰略支點之一的“行業智能”整體營業額實現202%增長,SIoT智能物聯網營收更是增長了428%,智慧辦公增長471%,消費類智能物聯網增長769%,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業務取得1280%的驚人增長。
看了這些與智能化轉型相關“高增長”數字,相信多數媒體都會認為,在新的財年,聯想智能化轉型確實如聯想所言取得了成功,“智能變革業務”正成為聯想新的增長動力(創造了61.9億人民幣的營收)。不過,我們的疑問也由此而生。
其實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上述涉及到聯想智能化轉型的財務數字中,真正含有營收具體數字和參考價值的只有第一財季的50億元和第二財季的61.9億元人民幣,歸類為“軟件與服務業務”的營收,其余的幾乎全都是以增長率表示,而且有的是同比增長率,有的僅是增長率。但不管是同比還是僅增長率,我們均未在聯想此前的財報中找到可供參考對比的具體營收數字。這使得這些“高增長”的參考價值大打折扣。
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增長就是增長,沒看到第二財季61.9億元人民幣“智能變革業務”的營收數字增長嗎?這在聯想之前的財報中是沒有單獨列舉的,何必如此在意分列出來各項的具體的數字呢?當然有用,我們之后再說。
好吧!我們就按照聯想官方的財報新聞稿,來看看第二財季真實的情況如何。聯想目前的營收構成分為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和智能變革業務。其營收分別為855億人民幣、93億元人民幣和61.9億元人民幣,三者合計為1009.9億元人民幣。
問題來了,同樣是聯想的財報,其第二財季的總營收為948億元人民幣,怎么會多出61.9億元人民幣呢?原來聯想單獨列出的61.9億元人民幣的“智能變革業務”應該包括在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中的其中一個業務集團,或者是“打散”到這兩個業務集團中才是,聯想如此公布財報新聞稿的方式,極易給外界造成其“智能變革業務”中61.9億元人民幣是除了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業務額外增加的營收。
那么隨著而來的疑問是,聯想為何要這么做呢?
就像前述,聯想的所謂智能化轉型戰略從提出到現在也接近4個年頭了,尤其是今年,楊元慶又提出了新的3S戰略,有個階段性的業績以讓外界(包括投資人)認可其戰略的正確性以確保能繼續推進。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何進入到19/20財年,聯想在財報中才開始重點介紹其與智能化轉型相關業務的高增長。但從聯想智能化轉型是成為聯想增長新的動力的戰略目標看,實際的效果如何呢?
在此我們不妨引入去年同期和今年同期構成聯想核心業務的智能設備集團和數據中心業務的增長做一對比。
2018/2019財年的第一和第二財季財報合計顯示(注:當時并未單獨提及智能化業務的營收),智能設備集團營收同比增長12%(其中PC及智能設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8%),數據中心業務同比增長63%。而到了今年的2019/2020財年同期(注:重點提及智能化業務的高增長),智能設備集團營收僅同比增長4.8%(其中PC及智能設備業務營收同比增長8%),數據中心業務營收同比下降15%。
至于對聯想集團整體營收的影響,其2019/2020財年第二財季的1%營收同比增幅,創下過去7個季度的最低。而同期第一財季的營收同比增長也僅為5%,為過去7個季度中第二低增長。就是說聯想集團整體營收增幅最低的兩個季度,竟然發生在其今年其認為和公布智能化轉型業務最好的兩個季度。
另外,鑒于聯想智能化轉型從開始到現在基本是以中國市場為核心,想來應該會提升聯想中國市場的表現,但事實是,同樣是在聯想宣揚其智能化業務“高增長”的2019/2020財年的第二財季,其營收從去年同期的62.68億美元收入下降至55.07億美元,降幅達12.1%。而在此前的第一財季,更是同比下滑15%。
從上述對比我們不難看出,不論是對于聯想的核心業務,還是由其構成的整體業務的營收,聯想所謂高增長的“智能變革業務”非但沒有成為聯想增長的新動力,反而造成了核心業務及整體業務營收增長的大幅下滑。而在該業務實施的重點區域市場—中國市場的營收更是不增反降,且下降幅度均超過10%。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也是回答上述我們認為的聯想在“高增長”的智能化相關業務業績時,為何披露實際營收數字的重要性的問題。那就是不披露對比前及之后的具體營收數字,讓聯想在增長率這個指標上具有了相當的冗余度,這也是我們認為聯想“高增長”的智能化業務可參考價值低的另外一個原因。
綜上,我們認為,聯想此次財報重點宣傳(包括在正式財報中將其列為戰略要點向投資人介紹)的智能化業務(實際營收數字對應的類別是“軟件與服務”)更像是讓投資人和業內“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數字游戲,這不僅極易引起投資人和業內的誤解,更有悖于聯想當初智能化的初衷。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