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2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辦的雄安新區空間開發與社會治理學術研討會在雄安新區召開。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河北大學和天津社會科學院等20余家高校和科研單位的5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并作發言。

會議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少杰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兼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洪大用、天津社會科學院院長史瑞杰、河北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張嶺泉分別致開幕辭。
洪大用對與會專家表示歡迎,并從對現代化的反思與自覺的角度論述了新區建設的重大意義。他表示,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城市化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雄安新區的設立,是反思城市化進程、創新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要探索。

史瑞杰在致辭中提出了三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城市發展要如何處理好市場與計劃的關系問題;政策與理論研究如何落地,政策的實施究竟會面臨何種挑戰;如何讓多學科協同來研究當下的城市問題,進而實現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創新。

張嶺泉代社會學系表達了對雄安新區建設的熱切關注。他表示,河北大學社會學系將密切關注新區建設呈現的新特點和新進展,積極同京津冀和各地學者一道為雄安新區開發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大會主題發言中,南京大學城市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鴻雁、中山大學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劉祖云、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文軍、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田毅鵬、中國社會思想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處輝、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少杰,分別圍繞雄安新區開發的重大意義、空間規劃與發展的社會學理論、城市空間建設的經驗借鑒、新區發展的對策建議等方面作了精彩演講。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馮仕政和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張昱先后主持了發言。

張鴻雁介紹了國際化城市研究的新進展、全球化與全球城市文化價值鏈、世界城市的指標、深圳的國際化戰略,并從人文區位的建構、循環型城市社會理論、區域核理論、生態田園城市理論等方面討論了雄安新區發展的幾個重要問題。

劉祖云介紹了香港城市空間不平等的主要表現及其生成邏輯,認為空間社會區隔與空間貧富分化是城市化過程中的兩道社會傷痕,提出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應努力拓展城市公共空間并提高其公用程度,努力調控居住空間貧富分化并規避居住隔離。

文軍從體制創新的角度介紹了上海浦東新區的發展軌跡及成功經驗。他認為雄安新區的建設應注意以下四點:國家在地方改革中政策支持的差異,國家利益與地方利益的結合機制,改革所涉及的層次性與復雜性,對政府配套改革的推進機制。

田毅鵬提出社會學、社會工作應對雄安新區的建設做出可操作性的回應。他表示,雄安新區的建設涉及一個重大理論問題,即如何破解“過密社會”的難題。在建設過程中應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城鄉規劃思想,反思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的新區建設經驗,同時加強對國際經驗的吸納與借鑒。

王處輝認為空間開發與社會治理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空間開發和社會治理都要遵循規則和邏輯。他從歷史的角度追溯了城市的形成過程,同時強調了政策對于中國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劉少杰以北京世紀城不同產權房產的價格分化和觀念沖突為例,分析了居住空間價值分化的原因及后果。在他看來,房產價格的大幅分化,會導致居民財產的貧富分化、城市生活的明顯區隔、兩種體制的評價對立以及表象空間的矛盾沖突,雄安新區在開發建設中應高度重視這些問題。

當天下午,與會學者就雄安新區空間開發與社會治理進行了深入討論。第一分會場由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田毅鵬、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趙萬里先后主持。天津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張寶義研究員、安徽大學MSW主任吳宗友教授等十余名學者進行了討論。第二分會場由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文軍,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王水雄先后主持。天津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蔡玉勝、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何雪松等作了發言。

馮仕政作總結發言,他高度評價了會議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了在空間變遷研究和雄安新區發展研究中應當作出進一步努力的重要任務。

7月23日,與會專家前往安新、容城、雄縣三地調研,實地考察了新區的地理環境、城鎮村貌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重點了解了白洋淀生態保護、水域治理等情況。
更多資訊關注京雄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