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世界發展,科技改變人類生活。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衛生健康領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近年來,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醫療相融合,醫院信息化建設進入新階段。醫療健康服務也從過去深度依賴醫生行醫診療經驗,改變為醫生診療經驗為主、科技創新為輔的共驅服務模式。
在此背景下,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出臺,除鼓勵醫療健康服務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外,《意見》還特別提出要“研發基于人工智能的臨床診療決策支持系統,開展智能醫學影像識別、病理分型和多學科會診以及多種醫療健康場景下的智能語音技術應用,提高醫療服務效率。開展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醫療健康智能設備的移動醫療示范,實現個人健康實時監測與評估、疾病預警、慢病篩查、主動干預。”
2019年3月5日,醫療服務權威機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文件,3月21日又舉行發布會,向公眾介紹信息化質控與智慧醫院建設工作等有關情況。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推動醫院信息化進程,滿足患者的醫療需求,是當下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課題,也為像北京大數醫達科技有限公司這樣的以新技術推動醫療服務的市場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
由美國卡內基梅隆(CMU)計算機學院博士鄧侃先生和其團隊創辦的北京大數醫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數醫達”)于2015年9月在北京中關村軟件園成立,成立伊始便獲得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大數醫達的創業方向從其公司使命中可以看出——成為中國第一的AI智能醫療大數據健康企業。

圖:大數醫達創始人兼CEO鄧侃博士
鄧侃博士在接受采訪時,用三個“賦能”表達了大數醫達的未來醫療路線圖。第一,要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為醫院賦能,讓醫院日常經營管理變得更加簡潔、智能、高效,讓醫院從一個公共衛生事業服務提供方升級為引領社會醫療健康產業向價值導向服務轉變的主導性力量。
第二,不論科技如何發展,醫生永遠是看病診療的核心。大數醫達要給醫生賦能,把醫生從日常繁瑣的工作中解脫出來,給醫生配備一套智能醫生助手,讓醫生專注于疾病的剖析和治療方案的比較,創造更大的價值實現。對于工作在三甲醫院和地方基層等不同背景的醫生,大數醫達能夠分別提供他們需要的內容,大數醫達的產品在不同場景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
第三,要給來醫院看病的患者賦能,大數醫達智慧醫療讓患者在診前就能大概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方便找到醫院,快速掛上號,能給醫生的問診提供準確的描述,讓醫患之間第一次平等地交流,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真正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愿景。
在創業之前,鄧侃博士曾在美國甲骨文公司Oracle和百度公司長期擔任技術部門負責人,一直從事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探索,是新一代智能搜索引擎標準的提出者。其導師CMU計算機學院院長Andrew Moore是國際互聯網領域公認的技術專家,現任谷歌云AI最高負責人。
作為一名技術極客,鄧侃博士認為“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質量”。他相信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提高三甲醫院好醫生的“產能”,使更多患者受益。作為一家技術驅動型公司,大數醫達的技術團隊在總團隊人數中占比70%,且大多來自百度、阿里等知名互聯企業甚至是海外機構,在自然語言識別、神經網絡與深度學習、數據挖掘和信息安全、多源異構醫療數據的自動化處理等領域均有核心技術儲備。

圖:大數醫達核心技術
NLP病歷結構化、中文醫學知識圖譜、臨床導航等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分布式數據處理服務、分布式全文檢索引擎、微服務軟件架構技術、ETL數據抽取系統、離線任務調度系統等大數據技術讓大數醫達成為智慧醫療領域的佼佼者。
此外,專業醫學團隊為大數醫達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醫學支持。這支醫學團隊由三甲醫院經驗豐富的醫生構成,為構建醫療知識圖譜、臨床病例數據標注及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決策、智慧醫療大數據平臺、智能自助問診等產品開發打造高品質數據基礎。大數醫達的研發團隊花費大量時間,反復研究專家的臨床診療路徑,使用機器深度學習和遷移學習技術用以模擬和復制專家診療全過程,利用技術手段通過做病例搜索引擎、進行病例結構化,共處理6.7億份病例,形成了一份彌足珍貴的醫學知識圖譜。
當前,大數醫達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做支撐,在智慧衛健委、智慧醫院、智慧基層、智慧全民健康等四個領域提供全面的技術解決方案。
在“智慧衛健委”建設上,大數醫達先對數據智能提取,再將數據進行標準化轉換,最后對數據做結構化處理和數據分布式存儲。在此業務上,匯集10189家醫院的1.1億人次就診患者和3億份電子病歷的江蘇省醫療大數據平臺運行,背后正是大數醫達的關鍵技術。大數醫達承建的智慧大數據應用平臺支持TB級病歷搜索、健康全景視圖、智能輔助診療、檢驗檢查報告查詢、體檢報告查詢等高級功能。

圖:智慧衛健委產品演示平臺
在“智慧醫院”業務上,2016年,大數醫達應用先進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參與支持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建設“全國首家智慧醫院”,后者最終實現了院內跨系統跨病歷數據的互聯互通,學科智能臨床路徑建設,醫聯體內下級醫療機構基層醫生的人工智能輔助決策診斷等一系列突破。這標志著大數醫達讓AI成功落地醫療。這之后,大數醫達還為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多個科室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套基于AI的科研平臺。能夠快速對科研入組病歷進行搜索查詢,AI自動標注字段信息,節省病歷檢索時間和標注時間,還能實時分配和跟進團隊工作進程,極大提升了科研效率。
在建設“智慧基層”上,大數醫達根據西藏曲水現實情況,將曲水縣醫生工作進行全面信息化管理升級,為曲水縣開發了基于云計算的智能云his系統,內置中文臨床決策支持系統,幫助曲水縣醫生提高臨床診療能力,提升工作質量和效率。
在“智慧全民健康”領域,最為典型的合作案例是大數醫達與上海萬達健康云牽手,合作幫助醫院建立智能問診和智能分診AI移動應用。項目首月上線后,客戶總量156萬人,平均日活數超過1萬+,有效幫助用戶提高掛號正確率80%。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加速,健康服務需求不斷增長,早在2014 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就圍繞智慧醫療、醫藥行業,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為智慧醫療的建設奠定了政策基礎。在政策的助力下、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新技術發展的鋪墊下,智慧醫療的發展將步入快車道,專注智慧醫療服務解決方案的大數醫達未來可期。

了解更多大數醫達的相關內容,請看希鷗網與創始人鄧侃博士的QA問答:
希鷗網:為什么選擇在醫療領域創業?
鄧侃博士:首先,患者癥狀表現、治療手法等醫學知識多是梳理好的標準內容,而且知識點有限,并非漫無邊際。其次,技術高超的醫生是社會的稀缺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基層比較缺乏,如果能夠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復制”創造優質醫生資源,就能產生較大的社會價值。第三,很多醫學知識隨著老專家的離世極有可能會中斷,而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能夠實現知識的傳承,甚至可以進行優化。
希鷗網:大數醫達更關注解決院內問題還是院外問題?
鄧侃博士:患者治病分為診前、診中、診后三個過程。診前主要是導診和分診工作,就是讓患者大概知道是什么病,應該找誰去看,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預問診平臺,可以告訴患者去哪里看病更合適。另外,患者在“第二診療意見”上也有剛性需求,即希望聽取多方醫生意見進行對比最終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在診后,患者對康復過程的持續了解,也可以借助技術手段實現。技術角度看,診前、診中、診后是一脈相承的,沒有必要分開對待。
希鷗網:請介紹一下大數醫達的團隊情況?
鄧侃博士:大數醫達公司70%都是工程師。醫療行業是非常典型的to B行業,早有很多優秀的廠商在其中經營,因此,在業務拓展上,我們不需要大量銷售團隊去做推廣,只需要和市場化的醫療服務商直接合作即可,充分發揮我們的技術優勢,把技術和產品做好,對我們這樣的技術導向型公司來說就是競爭優勢。
希鷗網:您怎么理解“技術改變生活”?
鄧侃博士:無論是壽命的增長還是生活的改善,技術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技術改變了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改變了生活質量。之前患者去醫院看病,又耗時間,又耗精力,對結果還不放心。技術普及之后,我們擴大了三甲醫院醫生的產能,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直接提升醫生的診療效率和品質,實現醫術普世。
但人工智能技術并不能完全替代醫生的工作,技術只能“重復”人類“重復”的工作。第二而個重復是指,不需要人類有很大創意的工作、機械化的工作都可以利用技術進行解決。比如常見病共129種,粗淺的診斷就是在做重復性工作,而事實上,如果能夠節省優秀醫生在此類工作上的時間,便可以產生更多的醫療價值。
希鷗網:大數醫達目前的工作重點?
鄧侃博士:給醫院做病例搜索引擎,匯總所有醫療數據文件到數據倉庫,實現病歷結構化,形成醫學知識圖譜,做臨床導航。大數醫達的產品可以應用在基層醫務室、三甲醫院、衛健委等不用的場景。比如將衛健委下轄的居民病例放在一起,就可以用技術勾畫出健康畫像,形成居民健康檔案。
希鷗網:請介紹一下大數醫達的融資情況?
鄧侃博士:上一輪融資是去年7月份,復星集團投資,但即使賬上有錢還是需要再融資,一是從資本市場規律看,需要保持融資節奏,同時保持公司估值的上升狀態,保護投資人利益;二是我們的融資對象主要是戰略合作方,在跑馬圈地、做大做強的路上,單打獨斗是不行的,需要引入更多戰略合作伙伴,形成共贏。
希鷗網: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挑戰是什么?
鄧侃博士:技術導向性的團隊有短板,略懂技術,不太擅長研究市場,我們花了很長時間通過整理很細微的點來了解醫療行業的需求,這個過程非常慢。后來通過和市場上的其他合作伙伴合作解決了這個問題,借船出海,把彼此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形成共贏。
希鷗網:您如何理解創業?
鄧侃博士:“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制度創造的紅利沒有了,經濟發展帶動居民收入提高也使得大量的基礎性需求成為過去式。因此,創業需要穩扎穩打。
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小眾行為,在創業路上,創業者的性格比擁有的資源更重要。具備以下三個素質比較適合創業:
第一,興奮點不能太多,愛好不能太多,否則分散精力,事實上很多創業者都是生活乏味的人;另外,體力和心理上要“耐磨”,創業路上跌宕起伏,挑戰和困難很多,不僅要扛得住困難,還要長時間扛得住困難;最后,創業者自身要喜歡挑戰。能夠把逃脫困境,尋找解決方案,視為樂趣,痛并快樂著!如果不能接受風險,不愿承擔壓力,那就不適合創業。
——
希鷗網原創內容,專注CEO的圈子與生意。
2023-11-29 希鷗網發布了 《希鷗網:創業十年榮耀獎,致敬了不起的創業者》的文章
2023-11-15 希鷗網發布了 《三板斧論壇:創業的進階-中科奇勝CEO李琦將出席第九屆金鷗獎盛典》的文章
2023-11-07 希鷗網發布了 《致敬創新:Hospure赫純獲評第十一屆創新創業論壇行業影響力品牌獎 》的文章
2023-11-01 希鷗網發布了 《淺析大學生創業的雙面性》的文章
2023-11-01 希鷗網發布了 《鼎恒國際聯合創始人張舜韜登上納斯達克大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