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創業社群大會上,周鴻祎對當下的創業熱潮潑了冷水。他認為,中國創業者缺乏價值觀,創業也開始走樣。以下是周鴻祎演講內容,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略作編輯。
我想對創業者潑點冷水,我最近看了一個VC,這個VC是創業實戰出身,他說你作為一個創業公司的CEO,在接近客戶、運作市場,這兩件事方面,一定不能假手他人,一定要親力親為,只有這樣你才能把握最真實來自一線的信息,你才能做出判斷。
所以,對創業者提出幾點建議,這也是這半年來很多創業者讓我覺得比較困惑的地方。
中國不缺創新的人,今天也有很多錢,但中國能不能成為美國硅谷那樣全世界真正的創新中心?我覺得外在條件都具備,唯一缺的是價值觀。就是我們到底為什么創業?如果我們今天的福布斯排行榜一樣,論誰更有錢,誰的身價高,誰的市值高,以這個來論,我覺得這種三觀對創業者的創新是不支持的。
媒體天天渲染的創業英雄,誰融到資誰就是英雄,誰融到的價值高誰就牛逼,大家都比誰拿多了多少錢,馬上就成為大家追捧的對象,包括對公司的評價,也都脫離了產品,我覺得這是個錯誤的價值觀。
所以,不忘初心,創業者拿到了錢,使我們繼續在市場上活下去,我們還是要把心思放在做產品上。
一個創業者如果完全悶頭在家里,當然他沒有交流的機會,他可能是在重復走別的創業者走過的錯誤速度。孵化器、加速器,美國現在跟中國一樣,有無數多的創業盛會,后來我就發現有點兒變味了,很多創業者都沒掙到錢,像這種創業輔導機構都掙到錢了。
原來做傳銷的、做大眾培訓的,都在教大家什么是互聯網思維,這種創業會多到什么程度?只要你愿意,創業者什么事兒都不干,一天參加四五個會是沒有問題的。
現在很多創業者,事情還沒有做一點,直接到會上直接宣講自己的成功經驗。事情還沒有做成,開始宣講自己創立的這個O2O的模式,那個創新的模式。作為一個創業者,我認為適度的交流是可以的,但你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你的團隊在一起、用戶在一起。
捫心自問,這樣聽聽交流一下,真正就能解決你創業的很多問題嗎?其實我覺得不能,最重要的是想著你自己的產品該怎么做。而且,很多創業者在開這個會的過程中,不自覺的產生了一種錯覺。今天到會場的有多少人?也不過就幾千人,加上場外的有幾萬人,你一上臺掌聲雷動,你馬上以為自己就是人之驕子,萬眾矚目的中心,其實就把這幾萬人都發展成你的用戶又怎么樣呢?跟中國的幾億用戶相比,這只是萬分之一。
所以,當創業的熱潮越熱,自己反而要能夠冷靜下來,保持適度的距離,在聽別人講完之后要有自己的時間去做思考,要有點兒定力,不能夠聽了講的這些東西,就去東施效顰,弄不好就是邯鄲學步。
我最近在研究O2O,開始很多O2O的很多模式我開始看不懂,用常識做判斷是有問題的。比如,補貼,我忽悠了這么多年免費,他們現在青出于藍勝于藍,不是免費都是補貼。
比如,徐小平投了很多什么免費請你看電影的,免費給你上門做按摩的,免費做早餐的。所以,看的我也眼花心亂。后來我想明白了:因為人家說我們真的不在乎掙錢,我們錢花出去能融來更多的錢。
比如說,最早上門洗車的案子我見了不少,你覺得它真的是你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嗎?你真的覺得上門去帶塊破抹布到他們家把車擦一擦用戶就有很好的體驗嗎?
免費,之所以在互聯網里成為一種戰略,那是因為我的成本是固定的,越多的人用,我的邊際成本會趨近于零,這樣免費才能成為一種戰略。所以,微信、360安全軟件、搜索可以免費,但是當你在現實生活中做所謂O2O的時候,無論是送電影票還是給人送早餐,還是上門提供“大保健”服務,你服務的人越多,你的成本就越高,甚至你要考慮這個人上門的成本、交通的成本、物流的成本。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免費只能成為一種戰術,不能成為一種戰略,免費只是一種營銷手段,因為長期免費下去,用戶隨著成本的增加,就無法控制,就違背了商業常識。
所以,很多人期待把互聯網的免費盲目擴大化,通過免費+倒貼,養成一個用戶從來不會養成的習慣,這有可能不成功。通過免費把對手干死,然后再改收費。我告訴你,中國的用戶一旦吃了免費的午餐,再回頭是很難的。
這種過于激進的模式,就帶來了大家感受到的泡沫。所以,資本寒冬的泡沫是什么?就是大家太急于求成了,大家希望把十年干成的事恨不得在十個月干成,再加上資本的壓力和誘惑、綁架,就使得你很多動作變形。
這對VC很簡單,比如沈南鵬前兩天突然講的就跟原來不一樣了,他說我們已經一年沒有投O2O了。第二,他要開始投高科技公司了。所以,VC轉型比你們轉型的要快,風向不好他馬上就不投這個領域。
最后,誰在收拾這個爛攤子呢?還是創業者,所以互聯網思維沒有錯,但不能盲目用在任何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