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11預售階段,各類榜單就已出街,每個品牌都從不同維度證明了自己是第一,品牌如此重視榜單,原因無他:榜單對消費者決策參考很有價值,人們都有“大家說好才是真的好”的從眾心理。
常見的雙11榜單均是基于銷量而形成的,而銷量是由產品性價比、價格定位和促銷力度等市場手段綜合決定,不能真正體現出產品的水平。就像電影一樣,票房高的評分撲街的不在少數。有沒有一個基于商品真實評價的榜單,不看銷量只看評價,進而給消費者決策提供新的參考依據?
今年雙11,知乎正在試著做這件事情。
01?知乎雙11放榜
今年雙11,每一家電商巨頭的戰線都拉得很長,10月下旬就已開始預熱。10月28日,知乎更新App,推出“小藍星推薦”,不只是App內有醒目位置,就連App圖標都配套變了。從10月28日一直到雙十一結束,用戶在知乎搜索“小藍星”,或者手機、顯卡、口紅、眼影等類目,均可到達“小藍星推薦”榜單頁面。
這份榜單的基礎是前段時間上線的“知乎評分”。在一些商品的話題頁面,用戶可以選擇推薦/不推薦,同時可以對產品進行評價。知乎有一個算法模型,將用戶的投票轉化成評分。截至目前,知乎擁有750000+商品評價數據。基于評分、評價數據,知乎最終得出實時榜單“小藍星推薦”。可以說,“小藍星推薦”是“知乎評分”的延展產品,“小藍星推薦”亦自稱“來自知乎評分的好物榜單”。評分的數據積累構成了榜單生成的基礎,榜單則讓評分有了一種可以對外傳播的媒體價值。
在知乎“什么是「知乎小藍星推薦」榜?”中,知乎官方帳號知一聲的答案是:“為了更及時、直觀地與知友們同步「知乎評分」,我們對評分進行了產品化展示—— 「小藍星推薦」榜單。”換言之,榜單是知乎評分的延伸產品,而知乎評分的出現則是“為了更好地反映廣大知友的真實消費體驗,幫助其他人更理性客觀地做出消費決策。”
羅超頻道(ID:luochaotmt)這段時間對“小藍星推薦”進行了體驗,發現今年雙11 知乎榜單只是小試牛刀,一共只有兩類榜單,數碼和時尚,大類目下一共有30+品類榜單,比如我關注的數碼下,就有手機、平板 、藍牙音箱、筆電、耳機、相機、智能手表、智能電視、鏡頭、智能手環、顯卡、臺式電腦、內存和顯示器等子榜單,你能想到的大眾數碼3C品類基本都包含了,其中一些品類又細分為人氣、性價比、好評等等。時尚則有眼影,口紅,粉底 女士香水,男士香水,卸妝,潔面,面膜,精華等等,女生關注得較多的類目。
在主要榜單下,知乎還推出了明星潮玩(知乎X 王嘉)、明星私藏紅榜(知乎X蔣夢婕) 、知友實名推薦(李楠)、囤貨特輯、薇婭美妝推薦等定制榜單,不只是滿足“大家說好才是真的好”的消費決策場景,同時提供一種“跟著權威人士買就對了”的補充,最終的選擇權在消費者手上。
具體在使用場景上,除了可以在知乎搜索類似于“小藍星”或者“手機”這樣的關鍵詞進入榜單外,如果對應話題頁出現了上榜產品,則會展示“小藍星”星標。用戶進入商品頁面,則可以關注商品、查看簡介、查看討論、發起提問、發布想法、推薦/不推薦等等。換言之,知乎“小藍星推薦”跟知乎評分、知乎整體社區體系和內容生態是融會貫通的。
02?小藍星的價值
來自消費者的真實評價,是消費決策的重要依據,這一點可以在很多人中得到共識。不過,只有評價是不夠的,你在電商平臺可以看到一個商品的好評、差評,但是你看不到類似于分數或者級別的劃分。熱銷產品是基于銷量,綜合推薦是基于算法,有沒有一種評分機制可以將用戶對商品評價的量化,給消費者更簡單的結論呢??
早在2017年發布的知乎4.2就上線了電影評分功能,評分數據來自于貓眼和IMDb,邏輯是用戶在知乎進行大量電影討論,有電影決策的場景,引入評分就順其自然。現在,知乎評分不只是支持電影,實體商品、游戲等產品同樣被支持,底層邏輯依然是:用戶在知乎對各種商品進行大量的討論,討論的過程在決策,討論沉淀的結果可以給更多用戶提供消費決策參考,如果將這些內容結構化、數據化、可視化,就可以提高決策效率。
評分機制解決的是消費參考依據,榜單則是隨著商品數量變多,降低篩選成本和提高發現效率的機制,米其林之于餐廳、奧斯卡之于電影、格萊美之于音樂,均是發現與篩選的價值。
商品領域,同樣急需這樣的靠譜榜單,這是一個物質過剩的時代,在電商平臺C2M、C2B等模式的推波助瀾下,商品向著長尾、碎片和定制的方向發展,數量和品類都在爆發式增長。今年雙11,用戶吐槽最多的是:活動規則越來越復雜,簡直是一次全民奧數競賽,優惠根本算不來,在這樣的背景下,給用戶提供一套高效率、輕量級、靠譜簡單的決策支持工具就非常有市場空間,這就是知乎“小藍星推薦”的價值所在。
在知乎,搜索蘋果年度旗艦機iPhone 11,會發現它的評分只有6.3分,與7.1分的iPhone 11 Pro Max墊底 2019手機人氣榜TOP15,排在前面的是華為、OPPO、小米、紅米、榮耀、魅族等品牌的旗艦單品,其中華為Mate 30得分8.5,這樣的排名也與目前國貨正熱的趨勢相符。
一方面,數據會說話,不論是專業評測編輯、大V、KOL、網紅達人、明星還是市場分析師,都無法替代消費者做選擇。認為TA們可以,是很多品牌的錯覺。你的商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究竟怎么樣,看了知乎榜單心里應該更有數了。另一方面,不同社群有不同消費習性,知乎有特定的社區文化、用戶圈層和文化調性,特別是中文社區的屬性,一定程度讓國產手機品牌占了便宜。
不只是手機數碼,如果你去翻看30+子榜單,都會有一些新的認知。有人說,會不會是有些品牌刷數據,造假注水,強制上榜呢?又有人說,會不會是有些品牌到知乎“充值”,知乎要恰飯所以強制讓商品上榜呢?知乎官方的介紹或許可以解答這些疑惑:
“「小藍星推薦」的所有數據來自于知友們的真實反饋,保證「知乎評分」皆真實有效,我們不會對話題的評分進行人工干預,請知友們放心。同時,反作弊系統悟空也會守護「小藍星推薦」榜單,實時監測異常數據哦。#你的每一個推薦,都至關重要。”
03?淘寶京東同意嗎?
關于評分這件事情,一定會有人說:真正有發言權的,是買了商品的人。具備交易能力的平臺,確實可以順便讓消費了的用戶評分,而且它們都很重視用戶的評價:貓眼總會在你看完電影后提醒你去評價電影,淘寶京東攜程去哪兒,全都會鼓勵你評分曬單,有圖有真相。
凡事都有兩面性。我有一個朋友,她說:購物前不會到電商平臺商品頁面看評論,而是到微博搜索關于該商品的吐槽和評論,因為這個評論背后有一個真實的ID,一個活生生的人,特別是當這個人不是什么KOL、KOC時,就更值得信賴。或許很少有消費者有這位朋友的認知,不過這至少說明:電商平臺的評價,不是萬能的,用戶可以有更多信息,用于決策參考,最終決定權在用戶手里。
這就是知乎這樣的社區評分的價值,“小藍星推薦”基于知乎評分,兩者底層均是用戶討論和評分大數據,相對于電商平臺的評價而言,具有絕對的中立性。電商平臺商品評價基于交易,買了的人更有發言權,具有真實可信可靠的基礎,但問題在于五點:
1、是評價,而不是評分,很多熱門商品評價動輒上萬,對用戶來說信息消費成本太高;
2、基于交易,很難代表商品本身的水平,客服、物流等體驗會決定用戶評價,不同平臺同一個商品的評價往往會大相徑庭;
3、數據干擾問題,刷單問題姑且不論,一些商家會通過購買給好評返現這樣的手段來誘導用戶給好評,擾亂評價體系。
4、電商平臺的商品評論,往往不能延展,比如追問、討論、甚至私信提問,知乎、微博這樣的平臺則有一套機制,讓用戶更充分、便捷和有效地圍繞商品討論。
5、榜單更具媒體屬性,是裁判而不是運動員做的事情。如果電商平臺做評價榜單,難免厚此薄彼,它們要么根據銷量、銷售額數據做客觀數據榜單,商家無話可說;要么是面面俱到,雙11有些電商平臺會有不同維度的各種榜單,每個頭部品牌都有機會拿到第一。
正是因為此,盡管貓眼基于賣票業務做了電影評分,但最靠譜的依然是豆瓣;盡管餓了么、美團外賣都可在交易后對商家評分,但人們看得最多的依然是大眾點評;盡管電商平臺都很重視商品評論體系,但依然誕生了小紅書這樣的第三方導購平臺,只不過小紅書并未很好地解決對應問題,給了知乎們機會。不論什么領域,基于UGC評價機制的第三方平臺,都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基于UGC評價數據,又都紛紛做起了榜單。
基于用戶對餐廳的點評數據,大眾點評則推出了高端版的“黑珍珠”和平民版的“必吃榜”與米其林分庭抗禮。這些榜單全部源自用戶評價,跟米其林、奧斯卡、格萊美這樣的專業權威人士評價而得出的榜單截然不同。我們很難說哪種榜單更好,但互聯網榜單崛起的勢頭已經擋不住,知乎“小藍星推薦”則讓榜單經濟來到商品領域,提高人們的消費決策的效率。
04?豆瓣未竟事業
第一個想要給商品評分的不是知乎,而是豆瓣。
豆瓣東西于2013年9月17日上線,覆蓋商品、App諸多實體和虛擬商品,用戶可以點擊“用過”對商品進行標注和評價,上線8個月后,就有38萬用戶分享自己真實購物體驗。然而,三年后,因為業務調整,豆瓣東西被下線。
既然是這樣,豆瓣未竟事業,知乎憑什么走通呢?答案在于:不同的邏輯。豆瓣東西的邏輯是:先有東西條目,用戶可以“標注”用過,再針對商品體驗進行分享。事實上,豆瓣最核心的三大類目書影音,最核心的功能,依然是“標準”或者說“管理”。我記得在豆瓣東西上線初期,我曾試著去標注我用過的所有產品,硬件、App……一段時間后我發現,這沒什么意義,而且用過的東西遠遠超過看過的電影、書和音樂,這是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根本標記不過來,所以,后來就放棄了。
知乎的邏輯則是:用戶會圍繞商品以及商品相關的消費領域,有各種問題,有各種討論,有各種知識需求,基于內容的不斷積累,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商品類目結構化的需求。
舉個例子:有一個著名的男性時尚KOL,起家時是在知乎教男生如何打扮自己,傳播男性時尚、穿搭、消費相關的知識,還會聊一些關于男生興趣、成長、價值觀這樣的話題,這中間自然就產生了一些推薦男裝、男鞋、手表甚至汽車這樣的需求,你看,商品就自然而然在內容中出現了。這個時尚KOL現在已經是跨平臺頭部KOL,在知乎依然還是頭部玩家,這樣的知乎走出來的KOL很多。
總之,我要說的就是:知乎是先有內容,再有結構化的商品信息,最后才有商品評分,以及基于評分生成的榜單小藍星,這跟豆瓣東西的邏輯,是截然不同的。豆瓣東西的出現說明商品第三方評價平臺的需求一直都在,現在看來,最有機會滿足這個需求的平臺是知乎。
知乎平臺目前已積累2.2億用戶,1.3億條回答,知乎用戶在各種討論場景下,逐漸形成了一種以消費商品為話題進行充分討論的細分場景,而用戶關于商品的討論,絕對不只是需要簡單地回答“買不買”“買什么”“怎么買”這樣的表層問題。
李佳琦為什么火?絕不只是口才好,而是他將自己變為“美妝教主”,傳播全新的美妝知識,全新的消費方式,基于此構建全新的消費場景。中國女生這幾年才流行涂口紅,以前她們根本不懂口紅,中國以前沒有男生涂口紅,現在,陸陸續續開始有年輕男生接受它。李佳琦事實上,成為中國口紅消費的步道師,甚至啟蒙者。李佳琦們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傳授知識。
看了一些主播的賣貨直播,我發現優秀的頭部主播都有如下特質:絕對不是簡單地導購,而是新的消費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布道者,傳播者和引領者,他們在直播的時候不只是宣傳產品的賣點,而是抓住消費者購買商品背后的需求,科普相關的消費知識、傳播潮流的消費方式,最終在粉絲中達成一套消費價值觀的的共識,李佳琦賣口紅和美妝,薇婭賣衣服以及穿搭,都是生活美學教育,網紅帶貨,本質上依然是“知識經濟”。
基于這樣的邏輯,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知識平臺”知乎會形成如此濃厚的商品討論氛圍。
知乎商品榜單或者評分,也都是屬于整體知識內容體系的一部分,“小藍星推薦”下的榜單全都不只是簡單地商品榜單,而是消費知識,比如點擊進入口紅榜排名第一的“Tom Ford 烈焰幻魅唇膏”商品話題頁,就可以看到這款口紅的介紹,以及口紅消費、化妝知識、甚至戀愛送禮相關話題等討論和問答優質內容。
已經是種草平臺的知乎,距離帶貨只有一步之遙。今年雙11,知乎正在開始對商品討論這一場景深耕,做定制化功能、結構化內容和外延化產品,讓用戶在消費場景下的討論、內容消費和知識獲取更有效率,讓內容價值向消費場景延展。
雙11期間,知乎不只是推出了小藍星推薦,還有“雙十一什么值得買”系列會員專享內容,包括優惠玩法、選購攻略、產品推薦、消費理念如《年輕人形象氣質改造指南》,再加上前不久推出的“好物推薦”,圍繞“消費”這一場景,知乎正在完善產品、內容與服務。
“購物之前,先上知乎”,絕非空談。
2022-07-13 投資界發布了 《粉絲社區服務提供商「花果山傳媒」獲B站投資》的文章
2022-04-20 投資界發布了 《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又要投5家GP》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廣西兩支新基金成立,總規模40億》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石家莊擬設立20億元數字經濟子基金》的文章
2022-04-14 投資界發布了 《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子基金申報指南正式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