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源:unsplash.com
無論在學術界還是產業界,人工智能的概念日趨火熱,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沖突和擔憂。至今為止,人類對AI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在科學家眼中,公眾對AI還存在哪些誤解?
作為學術界和產業界交叉融合的代表,近日,騰訊AI Lab及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主任張正友博士接受了鈦媒體等多家媒體采訪。
他認為,一方面,大家意識到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很多恐慌。(鈦媒體此前文章《戴上“頭環”防走神,學校為什么總是成為AI濫用重災區?》也談及了AI在教育領域濫用的弊端。)
張正友目前是騰訊AI Lab及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主任,也是ACM Fellow(國際計算機學會院士)和 IEEE Fellow(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是世界著名的計算機視覺和多媒體技術專家。
他在國際頂尖會議和雜志上發表論文250余篇,論文引用次數51000多次,有近200項專利。2013年,他因為“張氏標定法”獲得 IEEE Helmholtz 時間考驗獎。
在張正友看來,目前人工智能的技術還是針對于某個點的弱人工智能,感知層面的視覺和語音相當好,但是離接近人類智能的強人工智能相差很遠,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他告訴鈦媒體,公眾不必過于擔憂人工智能會對人類造成威脅。因為目前人工智能領域離人的智能差距太遠,人工智能在短時間內不能超越人類。
“我覺得大家不用擔心,真正做科學的人很少看到對技術的恐慌,跟科學家去談,他們知道有一些問題,科技有兩個方面,有善和惡,看你怎么用它。” 張正友說。
目前的人工智能的技術普適性還沒有到那么強。張正友表示,雖然中國在人工智能的應用層面已經超越了美國,但實事求是講,中國的人工智能的基礎核心技術研究投入相對較低,需要在從長遠發展方面改變一些思維和角度,需要在基礎研究上進行更多投入。
媒體:我們知道很多互聯網公司做人工智能,想了解一下中國未來的人工智能發展的突破點在哪?
張正友:人工智能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大家都在往前推進。從企業來講的話,怎么樣扎實的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具體的行業里面,需要花時間對行業深入的理解才能很好的應用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技術目前還是非常專用的技術,并不是通用的,所以不同的應用要適配,要花很長時間,包括對用戶了解和對這個問題的各方面進行提煉。但是從中國整個領域來講,一個突破點就需要投入更多的基礎研究,因為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基礎研究方面相對比較薄弱。
媒體:有沒有涉及到具體行業的結合?
張正友:我們從基礎研究方向去努力,目前的人工智能的技術普適性還沒有到那么強。到了通用人工智能或者強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能像人一樣能看能說能聽能寫,能思考,我們盡可能往這個方向去靠近,到時候各個領域都可以應用。
目前針對每個行業,還是需要對這個行業深入的理解。騰訊在圍繞著這個行業方向去發展人工智能,我們講AI+行業,是產業互聯網對某個產業深入的理解,才能把人工智能用上去。
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的技術,是從大量的標注好的數據里面找到從數據到標注之間的映射關系,然后當有新的數據來的話就可以應用學到的映射關系,知道它對應的標注。
假如某個行業有很多標注好的數據的話,這個行業就會應用的比較好。像醫療方面,有很多的應用,因為可以獲取很多的標注數據。一般來說,在感知層面,比如和計算機視覺和語音處理相關的行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會比較成功。
媒體:國外已經研制出來的粒子機器人,號稱可以擁有自我意識的,這個機器人對人類有什么樣的影響?
張正友:我們不要一看到有個叫智能的東西就認為是真的智能。跟人類的智能相比,這些都不是智能。像醫療里靶向治療藥物進入人體以后,會根據細胞的信息自動跟蹤到致癌位點去,針對某個方向去找到合適的地方,進而釋放藥性。
其實很多東西要判斷是不是智能,例如我們聞到香的味道就想到吃飯,這不是智能,粒子機器人被認為是智能,我不認為是,這是條件反射,是用到傳感器的地方,很底層的層面,還沒有到人工智能。
目前人工智能領域離人的智能差距太遠,人工智能在短時間內不能超越人類,我覺得大家不用擔心,真正做科學的人很少看到對技術的恐慌,跟科學家去談,他們知道有一些問題,科技有兩個方面,有善和惡,看你怎么用它。
媒體:現在有人說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現在公眾對學術界的理解有一個很長的距離,包括很多學界人工智能機器人混著說。能不能簡單通俗講一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下一個定義?
張正友:從五十年代講的人工智能就是機器人,能夠具有人這樣的能力,能看能說能聽能寫,就像大家在科幻電影、科幻小說里面看到的那些機器人,這是我們以前真正、最原始的人工智能的定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像智能音箱沒有手沒有腳也被認為是人工智能;退一步沒有具體形態的,僅僅存于計算機上面,它也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比方說有些人在互聯網上爬數據,也叫機器人,但不是實體的;現在某些算法被當作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這個詞從我們這個角度來看非常廣泛了,可以說好,也可以不好,好的地方讓大家認識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不好的地方造成了很多恐慌。目前人工智能的技術還是針對于某個點的弱人工智能,感知層面的視覺和語音相當好,但是離接近人類智能的強人工智能相差很遠,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媒體:剛才提到國內人工智能短板的研究,也看美國這兩年對中國人工智能很防范,說明咱們國內人工智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張正友:中國人工智能數據量大,因為人口多,各方面的原因,中國在應用層面已經超越了美國。實事求是講,中國的人工智能的基礎核心技術研究投入相對較低,需要在從長遠發展方面改變一些思維和角度。
媒體:美國和中國現在都投入了很大的政府的力量,特朗普政府制定了人工智能的未來計劃,美國覺得中國舉全國之力政府引導性很多。不評判好壞,像騰訊作為一個商業企業也加入到人工智能的平臺,像這種怎么結合優勢來推動中國的人工智能競爭的實力?
張正友:騰訊作為國家人工智能醫療影像開放平臺,目前是非常有影響力的。為什么是騰訊被認定為開放平臺,因為騰訊已經與一百多家醫院建立了緊密的合作。
因為目前人工智能的技術是弱人工智能技術,必須對這個領域有深入的理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通過人工智能開放平臺,我們和一百家醫院有緊密的合作,我們會花很多精力去了解用戶的需求,包括病人。
舉個例子,很多人不知道去哪一個科室看病,這是很難的問題,我有時候也不知道。可以通過分析病歷,騰訊有這樣一個技術,把以前的病歷識別對應到哪一個科室比較合適,就會幫助你。
另外一個例子是關于醫生,我們深入到這個領域以后,就觀察醫生如何用人工智能技術,去理解他們的痛點,就知道醫生真正需要什么東西。以我們做的智能顯微鏡為例。顯微鏡就是下面放一個切片做病理分析,光線上來一個折射,我們眼睛就可以看到了。我們把中間的部分換掉,光一部分仍然投射到人的眼睛里面,還有一部分光往上去,上面放一個攝像頭,拿到的圖像就和人看到的圖像是一樣的,我們就用來做人工智能算法的分析。
比如說醫生要去數多少細胞的數目,那個數起來很麻煩。現在告訴人工智能我要細胞的數目,幾個細胞,人工智能一下子就數出來了,所以人和AI結合,使得醫生的效率大大提高,像這些我們開放平臺深入到行業,深入到用戶,包括醫生,包括病人,整個一個良性的反饋循環,使得我們技術越來越好。
提到另外一個高度,我們做研究的人以技術為導向,是技術驅動,有時候甚至是興趣驅動。一旦落地的話,就一定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驅動才能成功,否則這兩個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用戶需求為導向做產品化,讓這個技術最終落地,才能對人類發揮最大的作用。
媒體:現在引導兩個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和AI Lab,這兩個實驗室協同性怎么體現的?針對AI Lab一些基礎性的研究,這種技術怎么去輻射到AI內部產品AI應用上面,能不能舉一下內容一些具體的使用。
張正友:先講兩個實驗室協同性的定位。剛才提到了AI的概念很廣,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到底有什么區別,很難區分。事實上可以把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一部分,但是也可以說人工智能是機器人的一部分。
現在把人工智能的概念泛化了,人工智能面更廣了,把機器人當作人工智能的一部分。
我們有兩個實驗室,區分還是明顯的,AI Lab做更多軟件方面的,包括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機器學習算法,更多偏軟件,數據采集出來后我們怎么樣去處理識別。
機器人實驗室更多偏硬件方面,硬件、控制、機械設計、本體方面。機器人這邊肯定是需要AI的能力的,這兩個要緊密合作的。
目前機器人實驗室這邊的研究更多偏向于移動能力,機器人要能在不平整地面上穩定移動要能爬樓梯。另外一個是操作控制能力,靈活的機械手加上觸覺,運動的安全性,手臂的安全性,這些方面的基礎能力。
因為機器人實驗室去年才成立的,我在騰訊創建機器人實驗室從零開始的,現在有40個人左右,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都是從世界各地來的,覺得非常自豪能夠把這么多的世界頂尖的人集合在一起,我們都是為了一個很遠大的夢想,機器人能夠幫助中國,能夠幫助社會、幫助人類。
所以,一個偏軟件,一個偏硬件,電路設計、硬件控制這方面。機器人要智能化必須要有AI的能力,那個時候有很多融合的能力。
AI Lab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這個里面我們有很多的AI。舉個例子,叮當智能音箱,帶屏幕的智能音箱,這里面有很多的技術,多麥克風的陣列,遠距離可以識別出語音來;還有我們很多的技術,比如AI下圍棋技術,三年多獲得三個世界AI圍棋的比賽的冠軍,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國家圍棋隊的專職的陪練。
還有在王者榮耀和星際爭霸游戲里,多個智能體如何合作,用什么樣的策略來應對不知道人類玩家下一步步驟的情況,這里面有很多策略的部分,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平臺,幫助我們去推進、研究AGI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還有很多應用,比如說有些人要上去玩游戲,一開始可能找不到水平相適合的玩家,還沒有人跟你玩你就離開了。現在AI就可以幫助你,就幫你玩娛樂競賽,先熱身,等到后面有人跟你一起玩了。
比如在農業方面,我們跟中國農科院和遼寧省農委合作,怎么在大棚里面種植產量最大化,我們通過人工智能的方法去控制,首先用傳感器捕捉各種各樣的信息,光照、濕度、亮度,然后再用人工智能強化學習的方法通過仿真知道什么樣的參數最好,去控制噴水、燈光亮暗,再得到實時的反饋去調整。
因為中國農業耕地有很多的損失,能夠提高產量能夠對這個社會有很大的幫助。還有很多的應用,醫療剛才也說過了,我們既有基礎研究,但是也有具體的應用。
媒體:在內容、游戲,醫療之外,AI怎么應用更多到行業領域是需要接下來要落地的?
張正友:我們AI Lab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我們和客戶一起調研需要什么樣的技術,決定是不是應該我們去做。
AI是無所不在的,什么行業都可以進去。騰訊選擇非常多的行業一方面看客戶的需求,我們跟騰訊云、CSIG有很多的合作,我們選擇醫療、農業,很大考量出發點是,這些是不是非騰訊做不可?
農業、醫療這些東西,小的專業公司很難保持長期持續的投入,這樣的行業對于社會發展有很大的意義,很多小的公司很難長期承載,是我們優先考慮的,這是選擇的標準。
騰訊云的B2B類客戶會提出相關的需求,這種既能保持我們的技術優勢,同時又能滿足客戶的需求下,我們會優先選擇這樣的一些行業。
還比如說車聯網,汽車和互聯網的結合需要AI的技術,比如這個人是不是累了,出現疲憊駕駛。還有人機交互,復雜環境里面汽車有噪聲,有風的聲音,怎么做語音識別。我們在機器人視覺、語音這些技術都在合作,根據他們的需求,我們和他們一起了解用戶的需求,客戶導向很重要,真正應用AI技術還是需要這方面。
媒體:在實驗室過程提到個人興趣,可能在落地跟騰訊結合的時候,我們更多結合產品和需求來說,騰訊又是產品和需求的結合,這兩者結合過程中是否發生過沖突或者碰撞?是否可以分享一下?
張正友:如何在企業里面做好科研這是一個很難的話題,怎么樣讓研究和企業很好的結合,我希望在騰訊能幫助企業領導找到一條建立適合騰訊的實驗室道路。騰訊對基礎研究的支持是很誠懇的。
騰訊到了一定的體量,一定會對社會的責任展示出來,小公司不知道第二天能不能活下來,讓它長期做基礎研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企業一定要到足夠的體量才能建立實驗室。
第二,創始人或者企業最高領導,一定要對研究科技方面有極大的熱情,馬化騰先生也是非常支持,對科技有很大熱情。現在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了,有很多東西可以應用了,有應用的前景我們大力往前推進。
同時我們知道有些技術目前還是不夠的,在基礎研究方面也需要布局,也就是基礎研究和應用這兩個方向是需要布局的。
再回到騰訊的產品經理文化,我們這邊沒有產品經理,但歸根到底就是說在技術應用到具體領域的時候,要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
比如研究人員去醫院里面和醫生一起工作,觀察他們的需求,就像剛才智能顯微鏡是一個例子,我們研究人員真正去了解用戶、了解過程、知道他們有什么需要解決的痛點,我們才能用最佳的技術去幫助他們。
當然我們研究人員有很多的想象力去創新,有一些新的技術是用戶沒有想到的東西,完全靠用戶驅動很難有革命性的技術突破。
媒體:新技術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現在騰訊有哪些嘗試?
張正友:騰訊有很多科技向善的新技術,今天在論壇上面也舉了幾個例子,比如說野生動物的保護,跟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合作,農業、找丟失的人等。
在文化和藝術方面,我們跟敦煌研究院合作做數字文化遺產的保護,跟故宮也有。與敦煌研究院做了壁畫的修復,壁畫顏色掉了,根據歷史知識去修復顏色消退的畫,可以根據計算機視覺方法產生很快的修復,假如他們需要的話再調整,總的修復很快,這是其中的應用,文化遺產保護非常重要。
另外,跟故宮一起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書法家字體,各種各樣的歷史原因之下可能有一些字殘缺了,我們能不能通過計算機視覺把這些字補出來?我們首先通過人工智能去學習書法家字體的風格,然后按照學到的風格去補出需要的字。這些已經在做了。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李程程)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