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深響,作者丨鴻鍵,編輯丨依民
“雙十一”把消費者逼成數學家。
電商平臺界面上,各種購物津貼、限量神券讓人眼花,即使精通銷售規則、定好鬧鐘搶優惠、辨別出商家的文字套路,也未必能以最低價買到東西。
近幾年的“雙十一”,“套路多”已經取代“清空購物車”成為人們新的討論主題,在吐槽促銷規則把用戶逼成數學家的同時,人們也不禁懷念起“雙十一”誕生初期簡單、粗暴、直接的半價搶購。
今年,在電商巨頭“雙十一”套路多引發吐槽的同時,拼多多直接了當的補貼也被關注,在拼多多的“雙十一”專區中,“無套路不怕比,無定金不用等”兩行大字格外醒目,策略也十分簡單,商品直接降價銷售——這看上去很像年輕時的天貓。
?一邊是游戲規則愈加復雜的電商巨頭,一邊是簡單粗暴直接降價的電商新貴,愿意為用戶撒多少錢的不同促銷策略實則反映的是彼此市場身位的差異。
在中國電商行業的發展歷程中,促銷始終是最立竿見影的競爭法寶。由阿里巴巴發明的“雙十一”引領了電商過促銷節的潮流,促銷季的成績是電商平臺競爭實力的最直接體現——它不僅反映用戶對平臺的偏好和消費需求,也考驗商家對平臺的認可和依賴。
歷經十余年,“雙十一”的交易額不斷突破記錄,刷新著行業發展的最高峰;而“雙十一”促銷策略的變遷也成為了度量產業變化、格局變遷的標尺。
今天在做“雙十一”促銷數學題的用戶大概很難想起,十一年前,第一屆“雙十一”的游戲規則是如此簡單——全場五折。
2009年,阿里巴巴還沒有展露打造數字經濟體的雄心和實力,事實上,當時它的處境堪稱不易。
彼時,阿里巴巴的B2B業務受到外貿下滑拖累增長停滯,面向國內市場的淘寶業務虧損多年。2008年4月,飽受假貨困擾的馬云決定開一個叫“淘寶商城”的平臺,如今已經成為阿里巴巴掌舵手的張勇當時擔任淘寶CFO,被任命為淘寶商城的總經理。
淘寶商城一開始發展緩慢,2009年5月,張勇和同事準備在秋季做一個類似美國感恩節大促銷的活動,日子選在11月11日“光棍節”那天。事情一開始進展的并不順利——當淘寶商城邀請商家參加“雙十一”促銷時,大多數商家表示拒絕,最后只有李寧、聯想、飛利浦等27家商戶參與。
對“雙十一”有期待的人不多,誰也沒想到,這個看來有些戲謔意味的決定,改變了電商行業。
2009年11月11日上午,商戶們準備的貨就已經賣得差不多了,很多商家臨時到線下補貨,甚至有董事長批條子,直接從經銷商地面店調貨到網上賣。張勇回憶說:“我們沒有想到,商家也沒有想到,互聯網的聚合力量那么大。”到這一天結束的時候,超乎所有人預想,淘寶商城交易額居然突破5200萬元,是當時日常交易額的10倍。
淘寶網員工合影紀念首次“雙十一”成績,圖片來自網絡
自此以后,“雙十一”成了現象,每年的銷售額都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雙十一”引領著消費狂潮,每年11月總是熱鬧。
創造出“雙十一”的淘寶商城起初優惠力度驚人,沒有預售,沒有返券,只有簡單粗暴的“全場五折”,平時因為價格下不了手的鞋包服飾,都有可能半價拿下。
在這天,全國網民開始了網速的較量,秒針劃過11月11日0時,加進購物車的商品價格驟降至原來的一半,用戶飛速確認購物,但等待他的可能是商品售罄的提示,可能是支付需要排隊,可能是支付失敗。
搶到合意商品的人歡欣雀躍,沒搶到的懊喪嘆息“再等一年”。
“雙十一”的火爆讓平臺和商家都看到了業績的巨大增長點,“雙十一”效應也被充分利用。11月11日前,預售和定金規則給用戶留足時間挑選預訂,11日之后,還有“返場大促”,在“白菜價,再度來襲”的宣傳下,之前沒買到商品的用戶再來一次,已經消費過的人也難免再次心動。
“雙十一”銷售額不斷攀升,用戶買得開心,商家業績大漲清了庫存,平臺傭金拿得盆滿缽滿,皆大歡喜。
但事情慢慢變味了。
當“雙十一”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五折促銷的情景便很難再現,促銷的規則逐漸變得復雜起來,各種攻略、防騙招數開始流傳:群聊里傳著《淘寶“雙十一”爆款內部信息》,背后是平臺和商家的營銷策略;針對商家“先漲價后打折”的假優惠情況,有購物達人分享出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告訴網友哪些商家是真打折。
消費者想見招拆招,平臺和商家的活動規則卻魔高一丈。
2017年,消費者對“雙十一”的抱怨情緒已經顯現,“購物津貼”、“火炬紅包”、“定金膨脹”、“跨店滿減”……理解完這些后要搶紅包,分享激活紅包,甚至要打游戲換紅包。網絡紅人Papi醬發布視頻調侃稱,“往年阻撓我過‘雙十一’的只有錢,今年不一樣,還有腦子。”
Papi醬吐槽“雙十一”
類似的策略延續到了今年,“蓋樓”、“助力”、“隱藏優惠券”,消費狂歡成了一場智力和社交關系大考。
“雙十一”的規則逐漸復雜,中國電商產業在高歌猛進。
在“雙十一”剛剛出現的2009年,網購尚不是人們購物的主流,淘寶商城需要吸引用戶、招攬商家入駐,今天,情況早已改變。
據華創證券的電商行業研究報告,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增長且超過GDP增速,與此同時,網上零售額的增長速度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不斷提升,電商滲透率持續上升。
?
電商滲透率不斷上升,圖源:華創證券研報
換言之,在消費持續增強的背景下,喜歡網購的人越來越多。平臺和商家靠大減價吸引顧客的意愿變弱,轉而節約補貼成本,通過復雜的活動規則把用戶分層,既賺對時間不敏感的精打細算者的錢,也能賺到認為時間比省錢重要的人的錢。
對于擁有淘寶和天貓(原“淘寶商城”)兩個平臺并發明了“雙十一”的阿里巴巴來說,入駐平臺的商家數量和銷售額同樣今非昔比:據阿里巴巴2019財報,2019財年GMV達到5.73萬億元,同比增長18.8%;抽傭比例(核心電商業務營收/GMV)也在逐年提高,2015至2019財年分別為2.84%、2.99%、3.55%、4.44%和5.65%。
“雙十一”誕生十一年來,不僅帶來交易洪流,也撬動著整個電商行業的發展。
首先是物流體系的飛速迭代。
2010年,“雙十一”銷售額增長爆發,巨大的交易量壓垮了物流,當天買的東西有的到年底才送到,物流倉庫“爆倉”的消息常見諸報端。2012年,“雙十一”單日7200萬物流訂單讓單點運行的傳統物流體系和快遞員不堪重負。
為應對“爆倉”,2013年5月,阿里巴巴啟動菜鳥項目。菜鳥物流平臺實現了物流公司之間、物流公司與電商平臺之間的協同,在技術驅動下精細化運營,同時,線下的自建倉儲與線上大數據聯動。2018年,“雙十一”的物流訂單首次突破10億,但“爆倉”現象已成過往,貨物幾天內就能交給客戶。
物流壓力也催促著阿里巴巴的對手。不同于菜鳥的“自建倉儲+第三方物流配送合作” 模式,京東選擇自建倉儲和覆蓋全國的物流體系,強大的倉配一體化服務,現已成為京東的護城河。
除了物流,早年被壓垮的還有支付。2010年,11月11日0點剛過,支付寶業務量就達到平時最高值的三倍,龐大的交易量在當天快結束時差點讓業務崩潰,銀行網銀也屢出狀況,出現了掛掉一家搶修一家的窘迫場面。
如今,網購商品“當日達”甚至“1小時達”不再稀奇,支付擁堵和失敗已經鮮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成為人們的日常支付方式,高效物流和“無現金時代”成為國家經濟標簽。
而當網購不再是非主流、相應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都逐漸完善,電商靠“全場五折”來引流的時代便過去了。
雖然今日的“雙十一”看上去已然有些平庸,但它是如今電商行業層出不窮促銷季的源頭。
2010年,在看到“雙十一”大獲成功讓阿里巴巴嘗到甜頭之后,其他平臺開始跟進。
那一年,京東把6月18日定為“店慶日”,推出對標“雙十一”的“618購物節”,開展一系列降價促銷活動,隨后,蘇寧、國美、當當、一號店、易迅陸續入局,除阿里巴巴“雙十一”、京東“618”外,聚美優品“301”、國美在線“418”、唯品會“419”、蘇寧“818”,加上情人節、女神節、吃貨節、“520”等,幾乎全年都有名目繁多的電商促銷節。價格戰成為那幾年電商行業的主題。
國美“亮劍618”活動海報
圍繞促銷季,平臺間一度進行“海報大戰”,火藥味甚濃。
2013年的“別鬧”電商海報大戰
2016年,蘇寧站隊阿里巴巴,“貓寧組合”阻擊京東,圖片來自網絡
熱鬧的電商促銷季背后,伴隨的是行業格局的變遷和入場玩家的沉浮。
講出“我為自己代言”的陳歐和他創辦的美妝電商平臺聚美優品曾是電商促銷大戰的參與者。2014年,創業4年的陳歐帶著聚美赴美上市,上市后市值曾達370億,一時風頭無兩。好景不長,在激烈的競爭中,聚美優品并未真正建立起在供應端、用戶端的競爭優勢,加上假貨危機影響,聚美優品2015年開始走下坡路,公司市值三年蒸發90%,曾一度考慮私有化。
以服裝尾貨線上售賣模式起家的唯品會,早年被稱為“線上的奧特萊斯”。2012年,唯品會登陸紐交所,成長速度比聚美優品更快,但近幾年,營收增速放緩的唯品會逐漸失去光環,“中國第三大電商平臺”的桂冠已被對手摘掉。2018年年初,拼多多GMV超越唯品會,在國內排名僅次于阿里巴巴和京東,2018年全年,拼多多平臺GMV達4716億元,唯品會GMV為1310億元,差距再次被拉大。
群雄逐鹿時期,降價大促是平臺引流和拉動增長的有力武器,但在紅利逐漸消失,增量變存量的大背景下,電商企業對于促銷杠桿使用方式也不同于以往。
算術游戲與大型補貼,策略差異的背后是新老玩家的不同考慮。存量增長和促銷引流孰輕孰重,反映在不同階段的電商企業的補貼策略里。
數年混戰后,阿里巴巴坐穩了電商行業的頭把交椅,京東隨其后。圖源:華創證券研報
今年“雙十一”前夕,電商新貴拼多多以不兜圈子的“直接補貼”姿態獨樹一幟。拼多多數據研究院副院長陳秋稱:“平臺堅持不讓消費者做數學題,一切優惠都將以最簡單的方式面向用戶。”
消費者得到實惠喜聞樂見,但拼多多投入真金白銀不止是讓電商大促回歸初心那么簡單——促銷從來都是俘獲用戶、擴大份額的利器。
拼多多今年的百億補貼瞄準的是“五環內”人群,在“百億補貼”活動中,拼多多補貼的主要品類是手機、家電、數碼、美妝,補貼的商品也是時下熱門的高溢價商品,如新款iPhone、SK-II神仙水、雅詩蘭黛小棕瓶、飛利浦電動牙刷、Switch游戲機等。
貼著“下沉市場”、“假冒偽劣”標簽的拼多多意圖明顯,對在一二線城市熱賣的爆款商品進行補貼,吸引原先看不上拼多多的“五環內”人群。補貼的效果顯著,一二線城市用戶先是將信將疑,低價買了爆款單品,驗證是正品后,在社交媒體上形成“真香”效應。
?如此策略效果顯著:拼多多今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其實現營收72.90億元,同比增長169.10%;截至6月30日的12個月期間,拼多多平臺GMV達7091億元,同比增長170.55%。而在今年8月21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黃崢稱,今年1月,拼多多平臺一二線城市用戶的GMV占比為37%,6月,該比例迅速攀升至48%,半年提升11%。
對于正處擴張期的拼多多而言,其需要一場有力的促銷助推自己升級;而對于已經在行業里站穩腳跟的阿里巴巴、京東等已有玩家而言,平衡投入產出比才是更值得考慮的事情。
“雙十一”已經不再那么炫目。
作為“雙十一”的發起者,伴隨行業地位穩固,阿里巴巴也在逐漸消解“雙十一”的意義。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一輪人事安排中,阿里巴巴以“經濟體”自我定位。在阿里巴巴集團和螞蟻金服集團層面,安排了一個成員規模13人的“經濟體發展執行委員會”。可以看到,阿里巴巴已經成為如今中國互聯網產業的水電煤,電商只是其龐大版圖的一個部分。
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主要業務 圖源:阿里巴巴官網
相比其他電商平臺紛紛推出補貼計劃,阿里巴巴今年選擇“克制地”投資線上零售及本地服務等核心業務,張勇解釋稱,依靠補貼實現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隨著體量不斷增長,阿里巴巴“雙十一”GMV近年增速放緩,2017年和2018年同比增速分別為39%、27%。另一方面,作為電商平臺,阿里巴巴的獲客成本逐年上升。據東興證券研報,2016年,阿里巴巴獲客成本已達361元/人,即每獲得一個新增用戶,平均花費361元,這一指標同比暴增196%。
最佳的投入產出比,是行業龍頭阿里巴巴考慮的重點。與此同時,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則從微信中獲取了低廉的流量并一路壯大,并運用強力的補貼策略進行追趕。
不過拼多多的故事已經顯示,“雙十一”不會消失,無論對于重視存量增長的巨頭,還是靠激進補貼拉新的新秀,促銷永遠是吸引關注的不二法寶。但是,電商行業的競爭早已超越單純的價格戰。
“雙十一”十年也是中國電商發展的黃金十年,群雄割據、風云變幻。在行業格局穩定的今天,靠促銷建立競爭壁壘的時代已經結束,如今電商行業的競爭已經升級為生態競爭,是支付、物流、倉儲和金融的全面競爭。
靠“雙十一”加速一整個行業發展的歷史很難重演,折扣也不再是已經習慣網購的用戶們唯一的考量標準,然而,正是“雙十一”讓“雙十一”不再那么炫目——而這恰是它實現了自身價值的最佳證明。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