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文|麻辣娛投,作者|達倫糕
從2018年到2019年,行業人士討論著所謂“產業寒冬”,與此同時,影視圈接連出現的天價片酬、陰陽合同、稅收罰款等現象也成了熱門話題,影視圈的諸多亂象和不良風氣被頻頻曝光。
種種跡象表明,這些不良風氣的被揭發也許是好事,因為引起了足夠的社會輿論重視,隨之而來的遏制,監管,和洗心革面也在不斷醞釀之中。
11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宣部、教育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控煙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特別提及 “將加強影視作品中吸煙鏡頭的審查。嚴格控制影視劇中與劇情無關、與人物形象塑造無關的吸煙鏡頭。”
“對于有過度展示吸煙鏡頭的電影、電視劇,不得納入各種評優活動。避免影視中明星吸煙鏡頭誤導青少年模仿。”
按照最近半年的跡象來看,自上而下,從政府部門到公司企業,中國影視行業似乎形成了兩股主要的保障力量,以全新的姿態在共同應對各種“需要改善”的行業風氣。
上個月10月21日,包括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三家視頻網站,以及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等六家主流影視制作公司,發起了促進影視行業健康發展的聯合倡議,“呼吁營造自律、誠信、廉價、節約的行業環境,提倡規范行業規則,抵制各種灰色交易;遵守合約,遵守職業道德。”
這樣的聯合發聲可謂聲勢浩蕩,因為其陣容囊括了“優愛騰”以及這些平臺的各大供應商,如此的自律聲明顯然具備足夠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而這樣大規模的行業自律聲明并不是第一次,有心人應該記得,2018年8月11日,也是優酷、愛奇藝、騰訊三大采購方平臺,也曾經聯合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六大影視制作公司聯合發表過《關于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業不正之風的聯合聲明》,在當時也是反響連篇。
從現在的規律來看,影視行業已經形成了“政府監管引導,行業公司跟上”的雙保險,大到演員片酬,小到影視節目中的吸煙鏡頭,未來都有可能面臨越來越嚴厲的監管。
其實“禁煙令”并非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只不過過去幾年并沒有得到太有力的執行。
早在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就曾下發《關于嚴格控制電影、電視劇中吸煙鏡頭的通知》,明確提出“對于有較多吸煙鏡頭的電影、電視劇,將不納入總局舉辦的各種電影、電視劇評優活動。”
2014年,國務院法制辦也曾公布《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送審稿)》,規定“在電影、電視劇及其他節目中播放吸煙鏡頭或者出現煙草制品的媒體,由廣播電視新聞出版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
自2007年以來,中國控煙協會連續十幾年對年度熱播的電影和電視劇進行煙草鏡頭監測,從2011年開始,控煙協會還專門設立“臟煙灰缸獎”,“獎勵”那些夾雜了太多吸煙鏡頭和煙草廣告的影視作品。
自2011年“臟煙灰缸獎”設立以來,電影《讓子彈飛》《鋼的琴》《大上海》《一步之遙》《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電視劇《紅色搖籃》《鋼鐵年代》《懸崖》《千金女賊》《胭脂》等,均因作品中煙草鏡頭過多拿下“臟煙灰缸獎”。
今年6月21日,中國控煙協會組織的2018年度熱播國產影視劇煙草鏡頭監測結果發布,《悲傷逆流成河》等4部電影、《歸去來》等20部電視劇獲“無煙影視獎”,電影《我不是藥神》、《邪不壓正》,電視劇《獵毒者》因煙草鏡頭過多獲“臟煙灰缸獎”。
而據協會2018年的影視劇吸煙鏡頭監測結果,有吸煙鏡頭的電影比例仍然高達86.7%,而該結果和11年前的監測結果相比,電影有煙草鏡頭的數量并沒有明顯的減少。
與此同時,在類似“片酬嚴控”以及“杜絕貪腐”這些問題上,就形成了監管和行業自律的雙重保障,效果就好了許多。
上個月,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三家視頻網站,以及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等六家主流影視制作公司,發起了促進影視行業健康發展的聯合倡議,就是企業公司響應監管的積極證明。
而就在一年多以前的2018年8月,“優愛騰+六大”的九家組合,也發表了一份《關于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業不正之風的聯合聲明》,其核心直指演員高片酬,當時聲明表示“即日起執行,每部電影、電視劇、網絡視聽節目全部演員、嘉賓總片酬不得超過制作成本的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 的最高片酬;單個演員的單集片酬(含稅)不得超過100萬人民幣,其總片酬(含稅)最高不得超過5000萬元。”
有心人應該記得,就在這份《聯合聲明》頒布前一個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也聯合印發了一份《通知》,“要求加強對當下影視行業存在的如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不遵守合約等諸多亂象問題的治理,推進依法納稅,促進影視行業健康發展。”
平心而論,這樣的聯合聲明絕不僅是一句口號,因為最近一年多以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許多“風氣”上的變化,從演員薪酬下降,再到部分低俗內容逐漸淡出網臺和手機應用,都可以看作是這種“雙保險”顯現威力的地方。
大公司和企業開始積極響應監管的號召,這顯然是一個積極信號;當然,監管也沒有“閑下來”,廣電總局還在不斷出臺政策來規范行業行為,糾正不正之風。
除了這一次八部委聯合發布《通知》,特別提及“嚴格控制影視劇中與劇情無關、與人物形象塑造無關的吸煙鏡頭”之外,今年9月7日,多家媒體報道,繼嚴厲打擊演員高片酬之后,針對目前國產劇“注水”嚴重的問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正在研究相關應對措施并向行業征求意見,擬對劇集集數的上限做出規定,上限為40集。”
與此同時,多家影視劇制作公司人士也向各路媒體證實,這一新規確實正處在調研狀態中,“有不少企業已經接到了消息。”
廣電總局也似乎從側面印證了這一消息的真實性,稱該規定“正在論證,會限制,但不會一刀切”。
在此之前的今年7月,另外一個對于影視上市企業具有極強監管作用的機構證監會也再次下文,發布“再融資30條”,其中提到“募集資金應服務于實體經濟,原則上不得跨界投資影視或游戲。”
從2016年開始,證監會就已經針對當時受資本市場熱炒的影視、游戲、VR、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已經多次下發相關文件,對通過并購等方式進入這些熱點領域的上市企業的行為進行規范,被業界視為要讓資本熱潮退燒,要讓資本回流到實體經濟。
監管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其出臺的政策也越來越細,越來越嚴格。
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大致的規律和趨向:
影視稅收政策加嚴
自2018年5月“陰陽合同”等一系列事件相繼爆發以來,影視圈的稅務問題便受到較高的關注。受天價片酬等負面因素影響,影視行業稅收政策收緊。2018 年初至今影視項目開工大幅度降低,稅收政策收緊或將對全年影視產量造成進一步沖擊,影視公司業績普遍承壓。
內容題材的限制更加明確和細化
近幾年來,有關部門對內容題材的限制更加明確和細化。2018年以來,廣電總局多次發文強調規范電視劇和綜藝節目題材內容,類似《如懿傳》等多部原本火爆一時的古裝劇遭遇撤檔或轉網端播放。
而在綜藝節目內容上,廣電總局也多次明確嚴格控制偶像養成類節目及影視明星子女參與的綜藝娛樂節目,減少明星娛樂、真人秀、歌唱類選拔等節目播出量。網絡視聽節目審核新規待出,臺端和網端內容監管標準趨向統一。
與此同時,從2018年政府和行業自律“雙管齊下”以來,對影視行業的監管政策可以劃分五大方面:
1)內容監管:嚴控偶像養成、親子綜藝節目,對引進境外視聽節目的總量、題材和產地等進行調控和規劃,嚴肅整治網絡不良有害視聽節目廣電機構調整,反映出對影視行業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重視;
2)藝人薪酬:明確制作成本配置比例,遏制天價片酬,嚴查偷稅漏稅;每部電影、電視劇、網絡視聽節目全部演員、嘉賓的總片酬不得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
3)網絡視聽節目管理:網劇網大監管趨嚴、網臺統一標準成為大趨勢,網上網下一把尺子。廣電機構調整后,在文化娛樂與經濟效應的基礎上,將更加重視影視產業的社會效應與思想宣傳作用。
4)網絡與電視臺內容審查并軌:網劇、網大、網絡動畫等網生內容,與電視臺內容審查即將并軌,由制作公司備案后提交省級廣播電視局審核。和以往的原創網絡視聽節目由網絡播放平臺進行備案,并由提供網絡節目的公司以及網絡播放平臺內部對內容進行“自審自播”的規定相比,這一次調整也將意味著,網絡視聽內容審查將與電視臺內容審查實現并軌。
5)力抓平臺導向問題:遏制脫離真實作品,給予行業最嚴格的監管,去冗產,救衛視,壓片酬。
這一次的“禁煙令”,更多的是屬于第一部分的“內容監管”,這方面的上下配合顯然是最困難的。著名影視演員、中國控煙形象大使馮遠征曾表示,目前影視作品中讓一個煙草鏡頭都不出現還比較困難,不過,有關部門可考慮通過對影視作品分級、設置影視作品煙草鏡頭數量上限等措施,控制煙草鏡頭播放量。
或許,在監管的“禁煙令”之外,我們更需要公司和企業的“行業自律”和“從我做起”。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