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曾說過:“未來的美術館將會變成百貨商場,而百貨商場將會變成美術館”,這個未來已成為現實。坐落在朝陽區亮馬橋商圈的官舍會空間,這座“美術館中的商場”,已成為獨具影響力的商業地標,帶給我們最前沿的消費體驗。
遇見官舍會空間,在充滿藝術觀感的會美術館,在商場的公共空間,展覽著多位新銳藝術家的作品;在會客廳,你可以參加藝術分享會和文化沙龍;在會課堂,各個藝術生活領域的大師正講授著古琴、唐卡繪制、茶道等等; 你還可以在會好物買到精選藝術衍生品,或許還能趕上匯聚了大量新銳設計師作品及潮物的會市集。
清科資本非常榮幸采訪到會空間的創始人陶偉光,聽她為我們分享會空間如何成為中國文化藝術消費風向標,讓文化藝術消費成為日常。
會空間以及會品牌打通整個文化藝術行業中藝術消費的核心痛點,讓藝術的呈現方式不再局限于“高大上”,不再是只可遠觀的經典或小眾的推崇,它讓藝術消費逐漸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像喝杯咖啡、吃一餐飯一樣簡單自然。?
壹
順應趨勢,為藝術消費提供入口?
目前,中國的商業地產出現多種危機,像大型購物中心這類商業地產的剛性需求已經大量被線上購物所取代,消費者的需求也早已不滿足于購物、餐飲等,越來越重視購物環境的調性及整個場域空間的體驗。將商業地產引入文化運營和藝術營造已成趨勢,創造性地將空間釋放,同時提升收入結構, 對于商戶、消費者也是共贏。美國洛杉磯的傳奇商業地產商Shaheen,就標榜著自己是一個“酷潮策展人”,還提出Culture is the new currency(文化即新貨幣)這樣的觀點。
曾經有著二十多年商業地產經驗,同時又在藝術領域有著深度造詣的陶偉光也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趨勢。她認為將藝術消費與商業地產結合,給藝術消費提供了很好的入口。當你進入商場,也如在參觀美術館一樣,在這種藝術環境全方位浸染和全新體驗之下,也許會發現你也想買一幅畫或一件雕塑,這樣的消費場景,不斷喚醒消費者需求,促進藝術消費覺醒。
貳
專注聚焦,挖掘藝術消費真正需求
按照國際通行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時,藝術品市場將會出現繁榮,而在2016年,我國已經有9個省份的人均GDP超過了1萬美元。現階段,我國擁有龐大中產階級,消費結構升級已經從房子車子向文化藝術類消費轉變,藝術消費市場將會爆發并存在巨大想象空間,而消費者需求早就走在我們前面,會空間專注聚焦,挖掘藝術消費背后的真正需求。

首先,消費者追求生活質感
消費者更加追求生活質感,其表現為對美好和幸福的感知以及個性化自我表達。這種高層次需求已經不是物質層面,例如傳統的奢侈品所能滿足的,是更加自我和個性化的需求的體現。
其次,消費群體年輕化,動機相對簡單
據中國藝術消費品指數顯示,中國大眾藝術消費人群,30歲以下占50%,藝術消費群體逐漸年輕化,80后成為當仁不讓的消費主力,90后正在迅速崛起。而年輕消費者的消費動機更簡單,并不會過多關注藝術收藏、升值等方面,“個人欣賞”原因高達83.4%,比如就是喜歡某個圖形,或被某個作品打動。這背后更多是情感認同,與創作者的共鳴,以及對藝術純粹地欣賞,也是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平衡的體現。
再次,消費者更喜歡開放、互動
會空間銷售的都是最“無用”的東西,服務的是對生活品質要求最高的“最難”服務人群,但是卻做的很成功,因為會空間是一個足夠開放的平臺,他們一直在和消費者交朋友。
在品牌建立的過程中,會空間的產品也在不斷迭代更新,從原來只重視賣產品,到如今將服務也作為重點,比如互動式特別展覽;比如正在籌備的中國首批浸入式劇場,浸入式戲劇的展現方式完全顛覆了傳統,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旁觀者,跟隨自己的步伐自由穿梭在劇情中。
最后,消費者需要美學教育
85后大多伴隨著興趣班成長起來,受到過文化和藝術的洗禮,更加能夠接受并理解藝術,也懂得去欣賞藝術品。?這也是會空間承載的一些社會功能,把社會所需的藝術教育放到消費場景當中,營造出濃厚的氛圍。
叁
打破邊界,線下線上全鏈條布局
針對藝術消費群體,會空間不斷突破邊界,讓藝術家和消費者擁有更多互動,從線下藝術消費體驗再延伸至線上產品再到整個圈層文化及社區的打造,最終形成全鏈條的生態閉環,覆蓋超高頻率的需求,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藝術服務。比如說購買藝術品同時對其衍生品產生興趣,從分享會的興趣再到課堂學習,會品牌不是購物中心里的一個店,而是勇于拓展文化邊界,重新定義生活方式類消費,讓普通人輕松進入藝術的體驗,亦是模糊商業畫廊和美術館、文化機構之間界限的典范。
線下市場依然是藝術消費的根據地
會空間更像是一個場域空間的運營商。好的藝術家一定是有話要講他才去創作,這里為他們提供了最好的舞臺,也是幫助藝術家變現的最好平臺,尤其是年輕藝術家。會空間月均銷售額達到200多萬元,其變現能力遠超過垂直類藝術網站,這也為征集優秀藝術家作品建立話語權,合作藝術家已近五千人。

這里的展覽每20天就更換一次,頻率非常高,大量不同風格的作品滿足著個性化的需求;同時,畫作定價也在數千元至數萬元,消費者用鈔票投票,只要價格在能力接受范圍內會選擇購買,這種對藝術家創作的認可和鼓勵也促進著他們創作的熱情和更好的生存,成為良性循環。目前,會空間已累計銷售上萬件藝術品,線下依然是藝術消費的根據地和主戰場。
同時,會空間的衍生品市場已經有1000多個單品,而衍生品定價都在大部分消費人群能夠接受的800元到1000元之間,這塊業務已經有能力獨立生存。此外,創新業務藝術應用,將藝術語言與品牌、商業空間的對接和跨界,這三條路齊頭并進飛速發展,同時互為因果。
縱向業務延伸及橫向跨城市布局
目前,線下的藝術消費體驗也將逐漸延伸至線上,例如藝術家數據庫,線上電商等。同時,針對消費者的愛好、興趣或者共同的價值觀,會空間不斷打造圈層和社群文化,例如會客廳的分享會、會課堂的培訓課程也更有針對性的提升消費者粘性。
會空間團隊集合了文化、地產、教育、商業等領域的多元化背景人才,具備很強的社會資源及行業資源優勢,目前已經將其商業模式復制到上海、深圳、杭州這些一線以及具有競爭力的新一線城市,形成強IP多點輸出。
肆
厚積薄發,打造中國文化精神品牌
陶偉光很堅定地告訴我們一個清晰的未來,在整個國家的發展和文化自信建立的基礎上會生長出來代表中國文化精神的品牌,而這也是會空間的方向。她為我們闡釋了“會”這個品牌的深意:會,繁體字,本為其上下相合之形,形容合攏聚集,遞進引申,即是天工與人力之會,古今之會,也為領會、相融之愿力。

最后,她以自己的一件藏品生動地為我們展現了中國文化精神如何成為世界語言。這幅作品出自藝術家楊宏偉的《像素分析》系列,他的整體思路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活字印刷術,結合當代數字矩陣的核心理念,采用西方傳統的木口木刻版畫技術語言形式所構成,以版畫與裝置的形式對圖像與文字的意義進行了重新闡述。
會空間承載著整個城市的生活美學品質與創新的態度力量,傳遞著美好,也讓我們從多層面感受著審美即生活,正如王爾德所言,生活的奧秘存在于藝術之中。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