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點了,一起去食堂吃飯呀。”一到工作日的中午,大家來到食堂,打菜就餐,刷卡支付,雖然嘴上抱怨食堂的菜還是老樣子,但也算干凈、衛生、省時。
這是大多數普通企業白領就餐的場景,當然互聯網大廠們的食堂不包含在內。近些年來,阿里、網易、華為等互聯網大廠食堂頻頻刷爆社交網絡。
以阿里食堂為例,員工打完菜后只需將托盤放在自助收銀臺上,1秒內就可以完成結算和刷臉支付的全流程。在這里,簡單的吃飯,都會變成特別酷的一件事。
事實上,企業食堂是團餐的重要消費場景之一,而根據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烹飪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團餐的受眾群體已達6.7億人。
相關數據還顯示,中國餐飲行業從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間營收復合增長率約為11.23%,而團餐從2015年到2020年的營收復合增長率則高達15.14%。
也就是說,團餐行業的增速高于整個餐飲行業。此外,2018年中國餐飲行業各業態的市場收入占比中,團餐以1.29萬億元占到了30%,僅次于正餐的37%,是外賣的3倍。
2.0時代的中國團餐市場
說起團餐,很多人對其印象還停留在大鍋飯階段。事實上,這一產業的變革,已經歷了多個階段,改革開放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食堂大鍋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市場經濟時代,以大食堂+飯票為代表形式;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紀初,團餐的標配是商務樓配套食堂+飯卡;2010年代起,在互聯網影響下的團餐逐步社會化;2015年以后,隨著移動支付、團餐ERP系統興起,新興團餐公司出現,社餐/互聯網創業者開始涌入團餐。
近日,深耕團餐領域多年的禧云國際COO王習印出席了2019國際餐飲創新峰會。他在峰會演講中表示,從曾經的大鍋飯到如今的品質化,萬億級的中國團餐市場雖然已進入2.0階段,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中國團餐市場的集中度很低。
在中國,團餐百強企業的市場集中度僅有5%。在美國,團餐前五強就占有80%的市場份額,日韓的前五強也有60%。而且,在中國百強團餐企業中,營收超過30億元的企業只有3%,營收在百億元以上的只有一家。
而在國外,跨國團餐巨頭康帕斯則以308億美元的收入進入了2019財富世界500強名單。相較而言,可以說中國團餐行業目前市場非常分散,擁有巨大的待開發潛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團餐行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不僅來自于團餐行業的內部,一些來自正餐領域的餐飲品牌,甚至一些非餐飲行業的企業也開始向團餐領域跨界進軍。
此外,伴隨著消費升級,團餐的競爭已從價格比拼轉向品質之戰,從產品品質、服務水平到管理效率,精細化管理帶來的效率提升已經成為頭部團餐企業,比如千喜鶴、中快、甚至國外的索迪斯、愛瑪客和康帕斯競爭的關鍵。
中小微團餐企業亟待轉型升級
在中國10萬家團餐企業中,99%以上都是中小微企業。這些企業不僅經營范圍分散,競爭也不規范,面臨著諸多痛點。王習印在會前接受億歐餐飲的專訪中,總結了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中國團餐行業的五大痛點:
第一個痛點是產品品牌化不足。
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者已不滿足于吃飽,還要吃好,吃出健康,吃出品位和時尚。在這種情況下,團餐企業必須在品牌上多下功夫,產品不能再千篇一律,而是必須琳瑯滿目。
第二個痛點是食品安全標準化不足。
團餐的集中用餐特點決定了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生命線,一旦團餐企業發生食品安全事故,不僅企業受到經濟損失,品牌瞬間崩塌,涉事從業者也將不再被允許進入餐飲行業,甚至會面臨刑事責任。
因此關于食安人才的培訓和食安規范的建設極為重要,但中小微團餐企業普遍缺少專業的知識和團隊,并且打造這樣一個體系和團隊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高額的成本。
第三個痛點是采購缺乏集約化。
因為需求規模小,因此中小微團餐企業的采購需求在大型批發商、生產商、種植養殖基地處在價格上缺乏足夠的話語權。而食材成本一般占到了團餐企業收入的45-60%,不斷上漲的食材價格也成為團餐企業的一個重大痛點。
第四個痛點是管理未能信息化。
目前,很多中小微團餐企業還處于手工排班、手工記賬的階段,當天的營業經營效果無法快速分析出結果,無法有效指導后續經營。運用數據工具輔助團餐企業日常管理與決策,正在成為他們的訴求。
第五個痛點是制作的智能化不足。
大多數的團餐企業都是依靠人工操作制作菜品,而只要是人工操作,就會存在標準化不足的問題。因此,現在很多團餐企業也在嘗試引進智能化、自動化設備,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標準化的問題,并且能夠提升團餐企業的效率,也提高顧客的消費體驗。
第六個痛點是人員的專業性不足。
同餐飲其他業態一樣,團餐企業同樣存在著從業人員素質一般、專業化水平低、流動性大等問題。團餐企業也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人員素質的提升才是一切精細化管理的基礎,現代化的團餐企業需要復合型人才。
王習印也表示,盡管中國團餐行業面臨著諸多痛點,但萬億級的未來市場潛力依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禧云國際就是其中之一。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團餐生意
禧云國際由擁有26年餐飲行業經驗的劉延云創立。劉延云于1993年創立千喜鶴,目前已成為團餐年收入過百億的中國團餐第一品牌。
2017年,劉延云抓住中國產業互聯網的空前發展機遇,創立了中國團餐產業鏈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禧云國際,將先進的互聯網理念引進傳統團餐行業,向行業提供標準化的供應鏈、品牌、食安、培訓、智能、數據等服務,致力于行業的標準化和信息化升級。
王習印在演講中表示,互聯網思維與技術是中國團餐升級路上的有效工具,且不局限于“互聯網+”的范疇,而是要深入到“互聯網X”的領域。
禧云國際可以通過“互聯網+”賦能團餐企業,大幅度提升其運營效率,助力其到達行業當前的上限;而通過數據打通、場景重塑和萬物互聯,禧云國際的“互聯網X”則能夠大幅度拓展團餐行業的上限和邊界,為團餐行業創造更多價值。
針對團餐行業目前存在的諸多痛點,禧云國際推出了智慧食堂、供應鏈數字化、食安科技、品牌升級和團餐人職業發展解決方案。
其中,智慧食堂可以讓消費者在餐廳實現自助服務,食堂管理者可以對食品安全、運營及供應鏈信息進行線上管理。此外,大數據分析還可以助力管理者準確把握消費者的喜好,并實現精準備餐,創造更多價值。
例如在重慶郵電大學,禧云國際的“智慧食堂”除了幫助食堂實現收入環比大幅增加33%外,還借助大數據分析對經營過程進行控制,大大降低成本,也使得剩餐率降低2%,同時還提升了食堂的運營效率、縮短賬期。
禧云國際的供應鏈數字化解決方案可通過科技助力食安保障、物流、倉儲、供應管理全過程;食安科技解決方案可通過明廚亮灶、溯源系統、環境監測系統以及物聯網技術,實現食品安全全流程的數字化。
在介休綿山現代雙語學校,禧云國際通過食安科技解決方案幫助在校師生營造了一個健康、安全、全流程可監控、可追溯的“透明食堂”,在部署后兩個月的時間內僅明廚亮灶系統就已累計消除安全隱患152處,實現了市場監管部門、學校、家長、學生和社會的多方監督。
而在品牌升級方面,禧云國際可以提供線上導入和線下標準化產品供給及運營全過程指導;最后,禧云國際還通過團餐人職業發展解決方案,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靈活、系統、經濟地幫助團餐企業進行人才培養。
據了解,成立于2017年的禧云國際目前日均線上交易筆數達到800萬,服務的餐飲中心有5500家,覆蓋31個省市,日均服務消費用戶2000萬人。其客戶群體遍布了團餐產業鏈上下游,有政府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團餐企業、團餐創業者等。
2018年,禧云國際完成A輪2億美元融資,投資方為螞蟻金服、鼎暉投資和阿里巴巴旗下口碑網。
從禧云國際的實踐中可以看出,在團餐行業,技術對產業的變革已慢慢從消費端向產業端推進,這個萬億級市場正在發生更深層次的變革。
用王習印的話來說,這是中國團餐最好的時代,市場潛力巨大;也是中國團餐最壞的時代,升級道阻且難。而禧云國際的愿景,就是推動中國團餐升級,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團餐生意。
不管時代的好與壞,變革的來臨,總是值得期待。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一直被忽視的中國團餐,能跑出更多的獨角獸企業,甚至世界500強企業。
2022-07-13 投資界發布了 《粉絲社區服務提供商「花果山傳媒」獲B站投資》的文章
2022-04-20 投資界發布了 《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又要投5家GP》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廣西兩支新基金成立,總規模40億》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石家莊擬設立20億元數字經濟子基金》的文章
2022-04-14 投資界發布了 《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子基金申報指南正式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