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e 租寶爆出受到深圳經偵調查的消息,據傳 40 余人被警方帶走。據財新消息,33 歲的 e 租寶實際控制人、鈺誠集團董事長丁寧目前已被警方控制。之后北京、上海、安徽、廣東等省市均開展了對 e 租寶及其母公司鈺誠集團的調查,已基本確定 e 租寶及關聯公司涉嫌非法集資。
所謂老鼠屎壞一鍋湯,e 租寶的激進是否會改變監管層的態度我們不得而知,但很有可能,對 P2P 行業本就信心不那么足的用戶,未來會流向何方?
回放:e 租寶確認接受調查
據財新報道,12月8日 上午北京警方調查了位于呼家樓安聯大廈的鈺誠集團、位于五道口的金易融 (北京) 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對所有辦公電腦進行扣押檢查,但未帶走任何人。員工均自行下班,被要求 “回家等通知”。安聯大廈有 e 租寶多層辦公場所,均有公安人士把守。
位于上海證券大廈的 e 租寶上海辦公室,截至 8日 晚樓前有 3 輛警車仍未離開。對于公司員工及投資者,警察并未阻止進入辦公室。有現場目擊人士表示,公安分批對辦公室的人進行筆錄,并有部分帶回警局,“估計有 40~50 個人被帶走了,但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12月8日,新華社發布消息稱, e 租寶網站以及關聯公司在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中涉嫌違法經營活動,正接受有關部門調查。有關部門將及時公布調查結果。隨后 e 租寶在官方微信承認正在接受調查,并發出聲明:
“e 租寶平臺配合接受相關部門檢查,為防止不實傳言引發恐慌和無序贖回、提現,本著保護客戶資金安全、平臺交易安全的原則,e 租寶平臺向社會各界宣布暫停平臺交易。在不實傳言可能無序傳播的情況下,暫停平臺交易有利于保護投資人資金、有利于社會安定,請客戶理解!e 租寶將在相關部門檢查結束后,及時將結果通知大家,請各位客戶安心等候。”
事件始末:快速膨脹的 e 租寶
e 租寶成立于 2014年2月,注冊資金 1 億元,總部位于北京,隸屬于安徽鈺誠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平臺交易的資產主要是融資租賃債權。
e 租寶一年多以來發展迅速,其官網數據顯示,截至 12月3日,e 租寶注冊用戶已達 489.9 萬人,累計投資金額為 729.53 億元。這一數據已經可以排名行業前列,超過很多經營數年的老牌 P2P 公司。
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e 租寶存在眾多問題。首先是獲客手段異常,不同于很多平臺通過線上或新媒體進行獲客,e 租寶的用戶大量來自線下代理渠道。鈺誠集團旗下芝麻金融、一諾財富等多個平臺都在銷售 e 租寶產品,此外還有很多外部代理公司參與其中。
其次,e 租寶在資金托管方面存在問題。e 租寶方面曾宣傳,該平臺 7月 份和興業銀行簽署了資金存管協議。但據《棱鏡》從興業銀行得到的回復,因雙方對接系統至今未開發,協議并未實質履行。e 租寶所開設的網貸平臺資金存管專戶,也一直處于凍結狀態未啟用,實際并未開展存管業務。
第三,e 租寶存在自融資嫌疑。據盈燦咨詢統計,2015年10月 份,共有 309 個借款公司在 e 租寶平臺上發布借款標,其中 94.5%的上述借款公司在借款之前發生過注冊資本變更,距發布第一個借款標的時間平均為 33 天。變更前,這些企業的注冊資本平均為 154 萬元,變更后達 2714 萬元。有 302 家公司在借款之前發生過法定代表人變更,占比達 97.7%。e 租寶用這些公司的名義去融資,但是可能資金最后并沒有給到企業,甚至有好幾家公司為此報案。
第四,e 租寶經營方面不計成本。據稱 e 租寶在央視的廣告費,每個月為 2500 萬元,加上其他廣告渠道和形式,一年保守估計花費在數億元。根據《棱鏡》調查,e 租寶在東三環的全部辦公面積預計有 10 萬平方米左右。東三環寫字樓的價格約在 8 元—12 元 / 平米/天,按均價 10 元來計算,e 租寶僅花在東三環區域的辦公費用一年就超過 3.6 億元。
第五,資產端收益難以支付資金端成本。e 租寶平臺資產主要是融資租賃債權,融資租賃的內部收益率達到 12%已經是極限,一般行業平均水平在 8%—9%。e 租寶給投資人的收益率能長期保持在 9%—14%,意味著平臺即使不是虧損,盈利也微乎其微。
監管寬容與監管套利的矛盾
此前,監管層對金融創新的態度可謂寬容,這可能也是互聯網金融能快速發展至今的最大外部條件之一。雖然媒體上對于 P2P 平臺跑路的消息不絕于耳,但是從我們實際接觸到的項目看,大多數公司都保持了相對的嚴謹和規范。
這其中也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公司,有的專注于資產端,或是服務于產業鏈,或是服務于一個細分人群,風險控制都做得很細致;有的專注于資金端,利用品牌和流量優勢,切入金融的業務;也有很多 to B 類的公司,提供流動性管理、大數據征信等服務;此外在保險、證券、支付等等領域都有很多創新者,確實提高了整個行業的效率,創造了價值。從好的方面來向,這可能是監管層愿意給行業多留一些空間的初衷。
但是,行業里從來不缺激進玩家,監管套利的話題也不是今天才提起,只不過 e 租寶徹底脫下了皇帝的新衣。e 租寶事件中,平臺主要投資人是線下的老年人群體,很多大額資金都是通過 pos 機刷卡完成——這些人平時很少上網,即便是網絡出現負面新聞,他們也看不到,不會去提前贖回。
如果從監管的普適性角度出發,面向普通大眾(甚至是例如 e 租寶用戶的這波 “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應該最先、被最嚴苛的規范。此前監管層已經出臺了針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 78號文件,此次 e 租寶事件,可能會加速相關細則的推出。而對于從業者來說,可能相關監管會收的更緊,不知道這是不是件好事情。
金融業務經常面臨 “一管就死,不管就亂 “的情況,平衡好創新和規范,一直是監管機構的一大課題。從我們接觸的一些公司來看,有些創業公司的業務模式,加以改造,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監管功能,也許監管層可以借助業界的一些模式實現更加智能化的監督——尤其是在這個變化才是王道的年代。
一些評級機構在今年6月 就對 e 租寶做出過風險預警,彼時 e 租寶的規模只有現在的 1/6,如果這些信息能更早的進入監管者的視線,可能后果會沒這么嚴重?而恰恰 e 租寶種種反常的行為,是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提前察覺的。
而不得不惋惜的是,用戶本就對 P2P 行業脆弱的信心,可能會因此再度沉淪。
監管之于業務通常都是滯后的,這無需詬病,只希望為之買單的,不是那些把終身積蓄托付給違規方的老百姓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