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KOL的討論在今年營銷行業火了兩次,一次是之前說KOL已死,取代它的是KOC;一次是“蜂群流量造假”事件,瞬間把KOL刷流量的陳年舊事又推到了風口浪尖。
今年電商直播帶貨也特別火,不斷爆出的李佳琦、薇雅帶貨數據,讓品牌商家都沉不住氣想要躍躍欲試。關于這些頭部的帶貨主播討論的行業文章也層出不窮,有人說是時勢造英雄,有人說是英雄造時勢。
1.?KOL和主播是有區別的
電商直播的興起,讓很多賣貨的主播開始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比如像淘寶的李佳琦、薇雅、快手的辛有志、抖音的牛肉哥等等,但我一直覺得這些賣貨的主播和我們平時講的KOL是有區別的。
KOL更像是內容創作者,他們在各自領域輸出有看點的內容,比如知識、段子、情感雞湯、漫畫、影評、穿搭等等;而主播更像是銷售,他們靠的是對產品的講解和推銷技巧,以前在線下商場可能是一對一銷售,現在在網上可以一對多。
2.?帶貨分為種草和銷售兩種
“帶貨”,應該是近一兩年才興起的一個詞,現在大家談“帶貨”,想到的基本上是那些電商主播“一分鐘賣了多少”、“一場直播下來成交額達到多少”,更多是偏向于直接銷售層面的帶貨。
但我覺得帶貨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像上面說的直接帶銷售,另一種是種草類的。我查了下百度百科里對“帶貨”的解釋是“指明星等公眾人物對商品的帶動作用,明星們對某一商品的使用與青睞往往會引起消費者的效仿,掀起這一商品的流行潮”。這里說的帶貨的結果是“掀起這一商品的流行潮”,并沒有說“購買潮”。
3.?KOL帶貨更多是在傳播和種草上
前面在第1點的時候,我們講到KOL和主播從某種層面來講,都是能帶貨的,只是看你對“帶貨”的理解;再結合第2點,帶貨其實分為直接銷售和種草兩種。我覺得KOL的帶貨更多是在傳播和種草上,而不是像電商主播一樣可以直接帶銷售,因為上面也有講到KOL本質還是內容創作者。廣告營銷圈知名KOL姜茶茶曾自己爆料,她利用自己強大的影響力試圖幫某襪子客戶帶貨,結果只賣了4雙。茶茶寫廣告圈的段子那簡直是信手拈來,偏偏10萬+,但賣貨真不行。就算是廣告營銷頭名大號廣告狂人,賣故宮書籍也只賣了3000本…
4.?目前KOL和品牌的合作大部分還處于賣廣告位階段
KOL相比于傳統廣告媒介,大的優勢在于KOL做的是內容營銷,可以用沉浸式的內容去影響消費者,而不是單純的廣告曝光給他們。當然,這些都只是我們腦海里設想的用KOL做營銷的理想狀態,而事實上,目前KOL和品牌的合作大部分還處于賣廣告位階段。
拿大家熟悉的例子,很多KOL都會先講一大段有趣的故事,后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來個廣告,號稱是“神轉折”,而有時候這個轉折跟前面講的故事根本就是沒有關系的。這其實還是好一點的,至少前面的內容有可讀性,可以吸引用戶看到后的廣告植入,而有些時候是品牌方直接把現成寫好的稿子,只是給KOL發送而已,滿篇都是講自家產品哪里哪里好,也根本不考慮這個KOL以往發的內容風格調性。KOL呢,為了恰飯,也就照著發了。
這就是所謂的內容營銷?跟賣廣告位有多大區別嘛?
5.?KOL有分為“真人”號和“機構”號
市面上的KOL整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真人”類,一種是“機構”類。所謂“真人”類,倒不一定是這個KOL一定要真人出鏡,而是有固定的人設形象,比如有品味的穿搭博主、段子手、職場博主,個性一點的KOL還會體現自己的“三觀”。“機構”類的,比如:xxx排行榜、xxx清單、xxx話題榜等等這些,這類號通常粉絲數非常高。
6.?虛假流量,有時候是甲乙方的共謀
前段時間爆出的“蜂群流量造假”事件,對業內人說,其實再熟悉不過了,因為這是一場甲乙方的共謀。乙方為了把KOL賣個好價錢,需要刷單;甲方為了達成KPI,好去給只會看數據的老板交差,需要虛假流量,據說10個頭部自媒體里有7個在刷量,網上一搜“刷流量”相關關鍵詞,各種服務公司表明這已經形成一條穩定的灰色產業鏈。
7.?鑒別KOL有沒有刷數據,看下面粉絲互動就知道
行業里刷數據的多,告訴你怎么去鑒別刷數據的方法也很多,有各種工具讓你去看各種參數。但我覺得有個簡單的辦法,只要在這個行業1年以上都可以做到,那就是看這個KOL發的內容下面的互動。
8.?除了傳播數據可以刷,銷量也可以刷
如果說刷流量已經是行業里大家都秘而不宣的事實,那刷銷量可能還是有些人不知道。沒錯,我很早的時候,有一次在某寶里買東西,然后店家私信問我,要不要做“私活”,我說啥私活,他跟我說就是你在我店里付款買東西,然后退款給你,到時發貨的時候會發一個空包裹給我,只要簽收確認就可以。我當時有點懵,覺得是個騙子,就沒理他。后來我才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刷單”。
現在這已經是很多商家都會做的事了,目的除了在產品詳情頁那顯示的已賣出xx件這個數字外,還為了提升產品或店鋪的搜索加權。
9.?KOL在大部分平臺必須要交“過路費”,這也是造成KOL價格高的原因
現在KOL在平臺上發帶品牌植入的內容,都需要交“過路費”,不然粉絲是看不到的。以微博為例,這個過路費除了購買“粉絲頭條”這個硬性費用之外,出類拔萃好需要買“粉絲通”、“熱搜”等等各種微博付費產品,這樣你的內容才會有流量,不然發出去的內容再好,都傳不太出去。
10.?微博很久沒有產生流行語了,這跟它在KOL篩選機制不無關系
上一條提到微博,那我們就繼續來聊聊微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微博好久沒有自發產生什么流行語了。“我太難了”,“我這該死的魅力”,“有錢人的生活就是這么樸實無華且枯燥”,這些全國老少爺們都經常掛在嘴邊的土嗨俏皮話,大都出產自快手和抖音。
11.?甲方拿到的KOL報價,都必定是經過好幾手之后的價格
上面有一條說到現在KOL的價格非常貴,其實除了要給平臺交過路費之外,更多的是后甲方拿到的KOL報價,都必定是經過好幾手之后的價格,少一點路徑的是:MCN公司——廣告公司——甲方,多一點的可能在MCN公司這一環節就轉了好幾手了。
這每轉一手,都是需要加利潤在里頭的啊,后自然就貴了。
12.?買不起頭部的KOL,可以選擇一些“小而美”的KOC
13. ?KOL、主播帶貨模式有這么三種
一種是直接銷售產品。這種比較適合電商主播,以銷售轉化為目標。“口紅一哥”李佳琦和淘寶帶貨女王“薇婭”,就是具代表性的案例。這種模式合作計費的方式又分為一口價、保底價+CPS和純CPS 3種。通常建議用“保底價+CPS”的方式跟主播合作,一方面可以對上架的轉化率有保證,另一方面也不會有太高的提點要求;
一種是種草優于銷售。這種就比較適合我們常說的KOL,上面第3點也有講到,KOL大的作用是傳播和種草方面。超強種草機小紅書上集中很多種草KOL,例如美妝護膚博主們在講授或者分享自己化妝和護膚技巧的時候,安利產品真正做的潤物細無聲;
14.「貨好不好」是帶貨的重要前提
現在關于怎么做到帶貨有各種各樣的策略建議,其實帶貨重要的前提是「貨好不好」。貨不好,即使主播有再好的口才,再強的感染力,也賣不出去,就算賣出去了,后續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客訴。
再拿之前“蜂群”事件里的甲方來舉例,看看他賣的貨是什么東西。是個非常收智商稅的所謂“拯救大姨媽神器”,宣稱是用一種叫做eefit技術把高能光波打入你的身體,然后這些光波會解決痛經問題,然而上網查這個所謂的eefit技術,根本查不到也不存在,其實就是賣一個500塊暖寶寶。
15.「低價」是目前絕大部分主播帶貨的手段
?16.?能帶貨的主播必備3個條件:人設契合、專業知識、口才表達?
什么樣的主播能帶貨?我覺得有3個條件:
人設契合。選擇的主播人設要和品牌形象契合,為什么李佳琦直播間更多的是化妝品,而薇婭更多是直播賣快消品更多,本質上就是因為不太一樣的人設。
專業知識。一個好的銷售必須要熟悉地掌握產品的專業知識,這樣你在跟客戶溝通的時候才能做到讓人信服,主播本質上是一個線上“一對多”的銷售,所以也是如此,要能簡潔有效地講清楚產品的核心賣點,消費場景等等。
?17.?“賣假貨”的主播終究會:生于流量、敗給信任?
隨著直播的盛行,發現賣假貨的主播也越來越多。他們因為正品拿不到商家比較低的折扣,沒有太多利潤,就自己去找假貨源,這樣下來就會顯得折扣非常大,比如一雙2000塊的鞋子,在他的直播間只賣800,用戶看了就會非常動心去下單。但是拿到貨卻發現是假貨,而直播買的東西通常又很難找到正規的售后服務。
18.?慎重用明星做電商帶貨直播
很多人覺得,明星擁有眾多粉絲,人設形象又好,讓他們幫忙做一場直播,一定能帶不少貨吧。但事實的結果卻是:很多明星都不太適合做電商帶貨直播。我們之前做過王俊凱、張藝興這些流量藝人,賣出去的銷量都非常慘淡。為什么?
就像我上面一直說的主播更像是一個線上的銷售,你想象一下做銷售的都是些什么人?那必須得放得開啊!放得開去講解產品賣點,放得開去渲染氛圍,放得開在直播間里去叫賣。而明星做得到嗎?很難,畢竟他們都有偶像包袱的。
19.?慎重用電商主播做品牌傳播
20.?品牌建設才是保證KOL、主播帶貨的源動力
后,我想說的是,營銷人不要一直沉迷在主播帶貨中,因為這畢竟是短期的收割行為,對于新品牌來說,必須先通過品牌建設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足夠強大的心智,才會有收割;對老品牌來說,也需要不斷的品牌建設建立美譽度,在收割的時候才會有源動力。
?
微信公眾號:JS策劃人(ID:powerpluspoint)
? 文丨JS策劃人
【轉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付費及進行處理:shanliqiang@aiying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