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雪融化前夕”來形容當下的“限韓令”微妙處境,并不為過。種種跡象表明:限韓令正在松綁,或離完全解禁已經為時不遠。
近日,大批2015-2016年拍攝的中韓合拍積壓劇于豆瓣更新上映時間,其中張藝興、鄭秀晶、王一博的《閉嘴!愛吧》,王曉晨、池昌旭的《我的男神》,鄭爽、李鐘碩的《翡翠戀人》,宋茜、Rain的《八月未央》,鄧倫、鄭秀晶的《畢業季》,吳世勛、許齡月的《親愛的阿基米德》,張翰、朱一龍、高俊熙的《夏夢狂詩曲》,張哲瀚、樸敏英的《時光之城》,鄧家佳、周元的《愛清也包郵》等8部中韓合拍劇紛紛定檔于2020年。
另外,韓國藝人來華也更加頻繁。EXO小分隊EXO-CS、SuperJunior成員金希澈今年先后在青島舉辦簽名會,愛奇藝10月官宣韓國女團成員Lisa為《青春有你2》導師。“都教授”金秀賢、“金秘書”樸敏英10月來上海參加某品牌發布會,并與網紅雪梨同框直播。此外,AB6IX、N.Flying、SEVENTEEN、WINNER、GOT7等多個偶像男團已經官宣來華簽名會行程。
亞馬遜熱帶雨林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可能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颶風。限韓令的實施和松綁,可能引發中韓兩國各自娛樂產業的震蕩。闊別三年,留給韓國偶像們的已經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中國市場。威力不比當年,韓流該如何破局?
韓流二十年與限韓令三年
縱觀對整個中國娛樂產業影響最大的外來流行文化,當屬韓國娛樂產品。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韓國開始從國家政策層面扶持文化產業。從以H.O.T為代表的第一代K-pop流行音樂及偶像男團,以《漢江怪物》等為代表的商業類型片,到《藍色生死戀》為代表的第一批韓國電視劇,到以《X-MAN》《情書》為代表的第一代現象級綜藝,以及以《傳奇》《泡泡堂》為代表的第一批韓國游戲,韓流在中國市場流行了二十年,并直接推動韓國旅游業發展。
從《江南STYLE》全民洗腦到Big Bang成為新一代天團,K-pop不斷收割著一代又一代的粉絲經濟,以浪漫愛情劇為主的韓劇也在二十年間不斷更新進化。《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后裔》《鬼怪》《迷霧》等劇大火,標志著以“車禍癌癥治不好”三寶聞名的韓劇迭代,加入了奇幻、軍旅、犯罪懸疑等多種創新元素。韓國類型片也逐漸成熟,并隨著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認可登上了新的高度。
而中國娛樂產業也在對韓流的不斷學習借鑒中成長起來。從更早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兩天一夜》《奔跑吧兄弟》,到近年來的《拜托了冰箱》《明星大偵探》《蒙面歌王》《心動的信號》《創造101》等,衛視與視頻網站紛紛引進韓國綜藝版權,此外還有一批“無版權”有抄襲之嫌的綜藝。
這種影響也并非是單向輸出,而是互相滲透,深度捆綁。由于韓國國土面積與我國省份面積排名第25位的浙江省相當,人口僅有5000萬人,國內市場相當狹小,因而對海外市場有較大依賴,而中國市場尤其重要。因此不難理解為何韓國偶像團體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成員,如SM公司推出有四名中國成員的男團EXO,中韓合作也更加深入,樂華娛樂與Starship Entertainment推出中韓女子組合宇宙少女,其中有3名中國成員。
然而一切文化都不可能獨立于政治而存在。2016年7月,“薩德事件”影響下,限韓令悄然降臨,包括“禁止韓國藝人在華參與萬人以上公開演出、禁止韓國影視劇放映、禁止對韓文化產業投資”等,外交部雖明確回應并無此事,但韓流發展之勢明顯受阻:53部涉韓影視劇被禁播,文初提到的一批中韓合拍劇就此擱置,《太陽的后裔》為愛奇藝帶來的近千萬美元會員收益成為最后的絕響。一批韓國版權綜藝緊急改名,如《我是歌手》改名《歌手》,《奔跑吧!兄弟》改名《奔跑吧》,劇集《相愛穿梭千年2》臨時更換原定女主角劉仁娜。
而限韓令對韓國娛樂產業帶來的打擊更為沉重。據悉,韓國文化產業占韓國GDP15%,出口比例高達70%,出口中國的將近一半。限韓令出臺之時,YG公司股價應聲下跌7.96%,CJ E&M公司股價下跌6.85%,JYP公司股價下跌5.4%,SM公司股價下跌5.32%,FNC公司股價下跌4.86%,幾大娛樂公司涉及中國業務業績腰斬,市值合計縮水3615億韓元,合21.5億元。另外,手握傳奇版權的韓國網游公司wemade股價下跌7.84%。
但這并不意味著韓國影視綜作品在國內就此完全缺席。通過網盤鏈接等傳播方式,《迷霧》《請吃飯的漂亮姐姐》《金秘書為何那樣》等韓劇爆款持續在社交媒體上掀起討論熱度。
綜藝以版權授權形式繼續存在,合拍項目消失之后,韓國電影、電視劇IP通過“翻拍”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中國觀眾的熒屏和銀幕中。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我是證人》《“大”人物》《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小小的愿望》等至少有10多部影片翻拍自韓國電影,其中不乏票房黑馬。統計數據顯示,在90部待播出劇集中,海外劇集占比23%,主要來源仍是日韓。翻拍自《聽見你的聲音》的《沒有秘密的你》、翻拍自《信號》的《時空來電》正在騰訊視頻播出。無論是創意層面還是制作層面,韓國可供中國同行學習的還有很多。
縱使相逢應不識:巨變中的中國市場
隨著中韓關系回暖,從2018年以來,不斷釋放出限韓令松綁的信號。去年6月7日,由KBS、MBC、SBS三大電視臺與CJ娛樂等聯合組成的韓國聯合館在消失兩年后,正式亮相第24屆上海電視節。此后,樸敘俊、EXO成員燦烈、少女時代泰妍等多名藝人現身國內活動。而此次多部中韓合拍劇密集定檔,多個男團來華,或許是限韓令或將解封最為強烈的信號。
但在這三年時間里,中國市場的一切已經全然改變。首先是本土偶像的崛起,以及偶像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接受過韓國較為成熟的偶像產業鏈流水線訓練后,偶像歸國蔚然成風,“歸國四子”和宇宙少女中國成員程瀟、吳宣儀、孟美岐,WANNA ONE的賴冠霖都在國內取得了更好的發展。2018年“偶像元年”成為一批新興偶像經紀公司崛起的契機,時代峰峻、坤音、樂華等將韓國造星機制進行本土化改造,蔡徐坤、楊超越成為最成功的本土案例,無論從受眾愛國情緒上來說,還是親近度來說,國內粉絲都更傾向于本土偶像。
昔日供不應求的市場,如今已是供大于求,且馬太效應越發顯著。即便限韓令全面解封,也只有權志龍等頭部藝人在中國有著超強的演出票房號召力,遍地是金子的時代已經過去。
其次是影視綜游原創能力有所增強。近年來,國內電影票房、劇集收視率與質量口碑的正相關性越來越顯著,現實主義傾向有所增強,與韓劇所擅長的浪漫愛情元素已經有所背離。綜藝方面,《聲臨其境》《國家寶藏》等優秀原創綜藝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經歷一段時間的“陣痛期”之后,國內對韓國娛樂產業的版權依賴有所削弱。
游戲方面,自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共有412款外國網絡游戲獲得中國廣電的審批,沒有一款游戲來自韓國,而同期有111款中國制造的網絡游戲獲得韓國官方審批。騰訊代理的韓國藍洞公司“吃雞”游戲《絕地求生》受限韓令影響,至今版號審批仍然懸而未決。《陰陽師》《戀與制作人》等游戲則反向輸出日韓,Sensor Tower數據顯示,2019年Q2,中國手游占韓國市場的21.9%,同比增長2.6%。而韓國游戲卻不復當年巔峰時期的市場占領能力。
另外,國內媒介環境也發生了極大變化。中國互聯網的急速發展,使得包括娛樂行業在內的主流行業都經過了互聯網改造,從制造到宣發都完全網絡化,而這是韓國四大娛樂公司和三大電視臺并不熟悉的領域。
毋須諱言,整個東亞文化圈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有著極大的文化共性和心理特征相同點,這也是中日韓爆款影視劇大多在亞洲市場深受歡迎,卻在歐美市場遭遇滑鐵盧的原因。因此,中韓彼此之間文化交融,取長補短是可能達成的。另外,韓國企業背后也出現了越來越多中國資本的身影。如阿里在SM占股4%,騰訊、微影時代8500萬美元投資YG娛樂,騰訊在2006年-2016年的10年間投資了10家韓國游戲公司等。
假定限韓令完全解除,短期來看,樂漾影視、檸萌影業、華數傳媒等一批中韓合拍劇背后的出品方或能因此“回血”,涉韓游戲版號審批得以松綁,偶像市場和影視綜市場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長期來看,或許將對國內娛樂產業帶來鯰魚效應。
對國內娛樂產業進行“保護性隔離”、刺激其自主發展在一段時期來看是很有意義和必要的,不過長期來看,對韓流永遠封禁并不現實。猛獸被重新放出籠子,不過,還好我們已經鑄成了自己的鎧甲和武器。
2022-07-13 投資界發布了 《粉絲社區服務提供商「花果山傳媒」獲B站投資》的文章
2022-04-20 投資界發布了 《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又要投5家GP》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廣西兩支新基金成立,總規模40億》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石家莊擬設立20億元數字經濟子基金》的文章
2022-04-14 投資界發布了 《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子基金申報指南正式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