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起來毛骨悚然。
含義能理解,但“已”字不是事實。
不過,舊的百度某種意義上真的已經死了,新的百度是否能破繭而出尚不可知。
那么,誰殺死了百度曾經稱雄的過往?
這篇短文,過人不從道德倫理的角度分析,而從互聯網規律的角度剖析。
?
一、不是“作惡”的錯
百度目前的狀態,公眾將之歸結于“作惡”的后果。但顯然這不是百度今日困局的原因。“作惡”的企業多了去了,百度過人算不上真正的惡人。
互聯網從業者對這個事情的分析,不能隨大流。
畢竟,醫療欺詐、假等問題,頭名道防線和后一道防線都輪不到百度,它也實在不可能具備徹底查證這個醫療和品是否欺詐的專業能力。或者說,從百度的角度,若是來自官方的證書手續齊全的機構出了問題,那也真的不能只讓百度背上這口鍋。
可百度知道自己影響太大了,于是老老實實背上這口鍋,并且確實開始擔負起會承擔后果的“監管機構”的責任,以確保自己在醫療這個利潤大戶上能夠繼續運轉下去。
醫療企業也得靠百度活著,所以,只要彼此強烈需要,就算社會上的口風不站百度,百度在收入的損失上也并沒有那么大。
?
二、不是信息流殺死的百度
不是主要原因。雖然信息流能夠“猜到”你喜歡什么,但這種猜測的水平還是不夠好,至少我對網易新聞的推薦沒有感覺愉快,常常感覺憤怒——不是推薦的主題不對,而是大量自媒體的內容品質胡編濫造東拼西湊不堪入目。
再說,就算這些推薦和內容質量很牛(比如今日頭條的推送確實品質要好不少),依靠這些推薦系統就能滅了人的好奇心和各種突發的信息需求,這過人不可能,甚至這些推送反而會進一步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從而讓用戶產生進一步的搜索行為。
所以,信息流等智能推送不會顯著降低人們的搜索需求,這也是為什么今日頭條要自己做全網搜索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信息流推送模式本身不可能殺死百度,信息流自己做搜索引擎讓百度難受倒是很可能,但也到不了傷其筋骨的程度。
不僅中國,就算美國,各種社交媒體也沒有降低谷歌搜索的次數。
但你可能會說,這些新媒體擠占了大量用戶時間!不假,但搜索這樣的產品,難道要拼用戶時間?搜索引擎要做的,恰恰是讓用戶快速找到他們想要的,然后離開搜索引擎。用戶停留時間若是越來越長,反而意味著搜索引擎品質的下降。
?
三、互聯網信息生態的根本性變化才是“兇手”
百度面臨的根本性挑(zai)戰(nan),是它已經越來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搜索引擎。用戶認為的搜索引擎,應該是無所不搜的,但百度能搜到的好東西越來越少,“亂東西”越來越多。
這,就動搖了百度作為一個互聯網搜索產品的核心用戶體驗。
公眾認為,百度是太“作”了。為了賺錢,百度搜索結果的頭名頁中包含了太多的廣告(甚至是虛假質量廣告),擠壓了“好品質”內容的空間,所以才有今日。
但作為互聯網從業者,必須獨'立思考,上面的問題是現象,但不是背后的原因。
百度在搜索結果質量上被大量詬病,盡管后果嚴重,但并不是自己造成的,更不是利欲熏心廣告擠壓那么簡單。
互聯網信息生態的根本性變化,尤其是“圍墻花園”化,才是“真兇”。
過去,PC時代,web世界,大家都得依賴百度帶流量,所以當然不敢“忤逆”百度,唯有一開始就“立志不凡”的阿里,敢立下“不讓百度爬取淘寶信息”的戰略舉措(據說是當年盧亮力薦給馬云并被采納)。
但這其實就埋下了隱患。彼時百度強悍高傲,未必真正在意淘寶這樣的“刺兒頭”,但日積月累,百度抓取不到的優質信息越來越多,如鈍刀,慢慢消磨了百度的價值。
壓垮駱駝的稻草是互聯網的快速移動化,在app的幫助下,各互聯網信息與服務商把圍墻花園修的更高:微信的信息、頭條的信息、各種短視頻的信息,還有各種百度系之外的小程序,毫無疑問都與百度的搜索結果無緣。站長時代結束,信息從web端四散而去,全網搜索引擎這個名頭,真正抓取的也只剩“半網”(web端),而且是已經不再性感的那一半。
Web上的內容生態沒有那么繁榮了,作為生態首領的百度當然就變得非常難受。一個典型的征兆是:百度能夠爬取的信息越來越稀薄,后竟到了要靠“百家號”這樣的自媒體流量“濫竽充數”之境。外人看起來荒唐,但百度卻有不能言說的苦衷。雖然搜內容是百度的長項,做內容就過人不是百度的基因了,可是web上緩慢而不可逆轉的優質內容匱乏之勢,讓百度又不能不傾盡力量維持以自身為主的內容生態。
否則,搜不到東西的搜索引擎,還能叫搜索引擎嗎。
?
四、此消彼長,則昏招迭出?
高質量信息在減少,而華爾街的期望卻從未降低。
于是,百度的一些策略開始有了爭議,在商業化的道路上,變得更激進。比如,搜索結果中競價廣告和各種廣告數量占比極高、世界獨一家的品牌專區、各種搜索結果上的創新型廣告、販賣百度貼吧管理權等等,這些廣告的創意和吸金能力確實令人欽佩,但卻慢慢消耗了用戶的好感。
畢竟,搜索引擎的存在首先是普通用戶的使用,短期賺錢和長期維護用戶必須是一個平衡。這樣的平衡不僅僅是百度的痛苦難題,今天也擺在小紅書等新貴面前。
回頭看看微信,為什么如此克制,可能張小龍更看穿了商業化的本質無法擺脫對普通用戶體驗的傷害。
百度另一個對抗之策是強化百度搜索產品的“粘性”,讓它不僅僅具有搜索功能,更變成人們常用的另一個信息流渠道。如同今日頭條要做全網搜索,百度搜索,也要做成“百度頭條”。
不知道這是妙棋還是臭棋,畢竟當PC web端的搜索結果的右側出現了“搜索熱點”的時候,你就知道百度的目的早已經不是讓人快速找到想找的信息,而是讓人來了就別走。
這其實已經跟搜索引擎本身的初衷背道而馳了。或者說,百度自己,也已經在心底動搖了“搜索引擎”的價值,而走上一條從“本我”轉向“非我”的道路?
?
五、題后
互聯網信息生態的根本性變化,動搖了百度作為搜索引擎價值的根基,也引發了百度各種策略上的搖擺和前路的不確定性。這一根本性問題其實與百度的價值觀無關,更不是因為百度“作惡”所致,即使真的擁有萬眾景仰的高尚價值觀(這對商業企業來說根本不可能),百度也仍然難以避免今天的局面。這是中國互聯網的特質,而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國家的互聯網產業能夠作為參照。
可能翹楚真正算得上百度自身主觀原因的,是它在數字行業結構急劇更迭的時間點,錯過了戰略調整的時機。造成在面對今日困局的情況下,不得不讓自己在更加穩固的行業競爭態勢下進行被動調整,輾轉騰挪的空間已然全無。
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所有人都會面臨的生死考驗。時間是無情,那些沒有在正確時間轉型的,必然被時間拋在身后。
企業如此,個人亦然。
?
微信公眾號:宋星的數字觀(chinawebytics)
? ?文丨宋星
【轉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付費及進行處理:shanliqiang@aiying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