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帶貨直播翻車了。
近日,李佳琦在直播帶貨中,為一款不粘鍋做演示,當他將雞蛋打入放有熱油的鍋里,雞蛋卻牢牢黏在了鍋底。這一幕引發網友一片嘩然,號稱選品向來嚴格的“帶貨一哥”李佳琦帶貨的產品竟然跟實際宣傳大相徑庭,存在質量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李佳琦此次事件折射出的網紅行業背后的亂象問題其實只是冰山一角,網紅帶貨最近“漏洞百出”,更讓人對此模式存疑。
網紅效應下MCN呈爆發增長 亂象迭起
前不久刷屏的“張雨晗事件”,就是一起屢見不鮮的網紅帶貨虛假流量羅生門的例子。事件起因是一位創業者投訴微博大V張雨晗和其MCN機構蜂群文化聯合“刷量”造假,事情發生后,新浪微博封停了張雨晗賬號并暫停與該MCN機構合作,要求其整改。
張雨晗事件生動展現了一次中國式MCN機構運作的過程,也再一次將網紅帶貨、刷單、造假等亂象問題帶出水面。
據《2019中國MCN行業發展研究白皮書》的數據顯示,國內MCN機構爆發式增長,截止2018年已經達到5000多家,且90%的頭部網紅不是簽約就是自己成立了MCN機構。2018年超三成被調研MCN的營收規模在5000萬以上,而營收規模破億的MCN數量占比高達6%。為人熟知的帶貨直播MCN機構有如涵、納斯、謙尋、集淘、茉莉傳媒、美one、美嗖文化等,其中如涵2019年營業收入為10.93億人民幣元;納斯機構在2018年一年時間里通過旗下100多名主播,引導成交超過10億元;而謙尋機構在2017至2019兩年時間內年GMA增長739倍,更是創造了雙十一3.8個億銷售額的奇跡。
據了解,MCN(Multi-Channel Network)是一種網紅經濟運作模式,最早來源美國Youtube,它上游整合孵化各類自媒體賬號,下游尋找推廣平臺,扮演著“經紀公司”的角色。以上述事件為例,類似蜂群的MCN機構一方面整合各類自媒體賬號,對接優質內容,孵化像@張雨晗YuHan這樣的新網紅賬號。MCN機構幫助這些網紅kol進行內容持續輸出、策劃包裝、尋找平臺推廣、數據引流分析等繁瑣的工作,讓創作者減輕工作量專注于內容生產提高質量。而那些未簽約MCN機構公司的網紅,通常一人分擔十幾、甚至幾十個人的工作,無法持續創作,而MCN機構的存在正好可以解決這個痛點。
另外,抖音、快手、微博等平臺都在通過推出合作計劃大力扶持MCN機構,其成為平臺“認證MCN”不斷為平臺輸出旗下優質內容,而平臺則為其提供專屬資源扶持和政策傾斜,包括賬號內容推薦,以有效幫助機構旗下賬號增長粉絲、擴大曝光、提升影響力,從而達到雙贏的結果。當MCN機構充當中介連接起平臺和KOL,再利用粉絲數量、流量進行廣告變現,而這也是核心問題所在,在利益的驅動下就出現了流量數據造假、網紅產品質量無法保證等。
行業亂象將面臨監管重拳
面對網紅帶貨風口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的MCN機構及網紅,雖然問題頻出還爆火不已,監管部門應聲出拳。
10月17日,“食品藥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專項行動”新聞發布會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三部門將在全國聯合開展落實食品藥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專項行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執法稽查局局長楊紅燦表示,在此次專項行動中,將對利用網絡、電商平臺、社交媒體、電視購物欄目等渠道實施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重拳出擊。
據悉,專項行動將高度關注“網紅”食品信息,梳理違法犯罪線索。要求電商第三方平臺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并對“刷單”“假評論”涉嫌違反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人民日報海外版10月28日發布文章《網紅產品真的值得買(300785,股吧)嗎?》稱,網紅產品的真假優劣,正在接受消費者和市場的檢驗;網紅帶貨的套路,也在被用戶和監管平臺逐漸摸清;網紅的品牌形象,在經歷流量變現的沖洗后越來越露出真實面目。隨著消費者辨別能力的提升、平臺監管的收緊、執法力度的加強,網紅帶貨終將回歸初心:讓更多優質商品,遇見真正需要的人。
不可否認,國內MCN機構的迅速崛起成就了一批網紅KOL,確實也在各大平臺上輸出過優質的內容,但漂亮成績的反面卻是MCN機構野蠻生長下的魚龍混雜,而對于網紅帶貨行業的亂象顯然不能僅僅只靠李佳琦、張雨晗們的自覺,更需要監管的嚴格把控。網紅帶貨模式或許還將持續,但勢必會在嚴格的監管下更加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