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夏一哲
編輯|余欣婷
億歐10月23日消息,華為在深圳舉行5G終端及全場景新品發布會。
在智能終端上,華為Mate 30 5G版、Mate X、VR Glass、Watch GT2、華為手環4、Free Buds 3、全新配色的智慧屏、5G隨行WiFi先后登場。同時,華為還發布了旗下工業領域的首款商用5G工業模組;針對家庭端,華為發布了進一步豐富完善的HiLink全屋智能理念,以及旗下的空氣凈化器、加濕伴侶和電動牙刷。
對于這個新品如此密集、信息量如此之大的發布會,華為則顯得極為低調,甚至沒有開視頻直播,僅在多個社交媒體跟進了圖文信息。
不知華為是認為發布會上的兩款手機是“新瓶裝舊酒”,難以引起大眾關注;還是想掩藏產品線向全場景大步邁進的雄心?
2019年曾被認為是折疊屏手機的爆發元年,因為留給“全面屏”的想象空間已然不多。除了不斷做窄的邊框,廠商們在手機前置攝像頭上也做盡了文章——劉海屏、水滴屏、挖孔屏、雙面屏甚至是機械升降結構,除了把前置攝像頭藏在屏下外,就只剩折疊屏這種把屏幕面積做大的方案了。
今年2月,三星和華為先后發布了各自的首款折疊屏手機Galaxy Fold和華為Mate X。盡管福里斯特公司副總裁托馬斯·赫森認為,折疊屏手機受限于供應鏈、成本等因素還不能大規模普及,但是2019年全球銷量也能達到約90萬部。
但是,轉折來得頗為突然。著名手機評測人王自如贊嘆Galaxy Fold “Awesome!”的鬼畜視頻剛開始在B站翻紅,這款手機就陷入了屏幕失靈的漩渦。在經歷召回之后,三星干脆直接取消了所有的訂單,直到9月才在韓國恢復預訂,而初期出貨量僅有3000余臺。
有了三星的前車之鑒,華為則在發布后玩起了“失蹤”,直到今天,國行版才在一個沒有視頻直播的發布會上匆匆發布,披露給外界的只有不足十張圖片和1分鐘的宣傳視頻。
?對比8個月前的首次發布,Mate X的本次亮相并無新意。華為可能一直在打磨屏幕的可靠性和軟件的適配情況。就16999元的售價來看,這款產品已經將99%的用戶拒之門外。
供應鏈和調研機構早就失去了對折疊屏手機的信心。
9月時,華為屏幕供應商京東方內部就傳出將開啟折疊屏手機屏幕減產計劃,而減產的原因就是第六代柔性OLED的產量不足和市場需求削弱。
市場調查企業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的《全球折疊屏智能機展望報告》也調低今年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報告中給出的“約40萬臺”僅為年初預測值(190萬臺)的21%。
過高的售價和不成熟的技術的確阻擋了消費者體驗折疊屏手機的熱情,根本原因還在于折疊屏技術還無法提供更強的場景吸引力。?
越來越大的屏幕的確是手機發展的趨勢,但折疊屏技術依然只是一只“腿更長的馬”,缺乏對應用場景的顛覆性革新。對比之下,5G技術則更有可能扮演“汽車”的革新者角色,畢竟4G催生出了諸如直播和短視頻之類的全新應用場景,消費者理所應當地對5G有更多想象和期待。
盡管華為這次的圖文直播式發布會十分低調,但是也足夠讓小米及其旗下的生態鏈企業如坐針氈了。在手機市場被華為壓制之后,小米“AIot”的護城河也在受到華為的猛烈攻擊。
大家電(電視/智慧屏)、智能家居、快銷品,華為在發布會上亮出的三把斧,刀刀砍在小米的肉上。?
盡管定價較高的華為智慧屏仍待市場檢驗,但華為擺明了“能吃肉就絕不喝湯”的態度。無意以低價搶占市場份額的華為,和小米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推出小米電視到湊齊空調、洗衣機和冰箱三大白色家電,小米的金字招牌仍舊是“性價比”。這種戰略幫助小米手機迅速崛起、小米電視實現國內出貨量第一,但是也讓小米受困于較低的利潤率。如果華為成功跟進,手機市場“華為吃肉,小米喝湯”的場面將在電視市場重現。
在智能家居的戰場,對比小米的“米家“,華為的HiLink全屋智能要“下沉”得多。與小米孵化一批生態鏈企業進入智能家居的細分市場不同,華為選擇和房地產公司、家居公司以及家電廠商組成合作伙伴,業務則覆蓋從單品到全屋的整個環節。
隨著精裝交付成為頭部房地產項目的潮流,華為的模式不僅讓自己平臺賦能的工作更為集中,而且從一個更底層的角度切入千家萬戶。“1個物聯網技術標準&1個APP”的slogan排他性意味明顯,大有“磨刀霍霍”向米家之感。
華為甚至不肯放過快銷品。比起凈化器和加濕伴侶,不起眼的電動牙刷和刷頭其實更具戰略意義。高頻率、低單價,這算不算是華為對小米有品的跟進??
看似不起眼的發布會,其實顯露了華為在場景戰略上的思路正逐步成熟。作為用戶中普及率最高的一塊“屏幕”,手機是用戶和其他智能設備的交互終端。
華為在終端產品線上對小米“像素級”的復制和跟進,既側面證明了雷軍“手機+AIot”戰略的正確性,也給其他廠商帶來了一絲苦澀——華為將在智能設備的各個細分賽道發力,4G時代就被華為和榮耀壓制的其他廠商,在5G還有多大的發揮空間呢?
對于其他手機終端廠商來說,也許海外才是更廣闊的天地。失去谷歌套件支持的華為手機注定要加碼國內市場。盡管國內手機市場已進入下行,但是5G技術普及所帶來的智能手機換機潮,自然是各家廠商都不能錯過的紅利。
一位消費者看完華為發布會后向億歐吐槽:“5G現階段又沒有辦法大規模商用,發布這么多5G產品有啥用?”
因為5G商業化背后不只有C端市場的換機潮,B端也同樣極具“錢途”,而且華為的競爭對手更少。
在4G時代,三大運營商就投入了海量的資金進行基站建設,至今未能收回成本。5G基站的價格在前期在50-60萬,后期可以降到30-40萬元,價格約為4G基站的兩倍,建設密度則在4G基站的1.5-5倍之間。據專家預測,總體投入大概在1.2萬億元。以目前三大運營商凈利潤之和僅1400億元來計算,至少要8年才能賺夠錢。
5G的普及同時關系著華為B端和C端的市場,華為也適時提出了“真假5G”的爭論。
從智能手機終端市場來看,華為是目前唯一推出同時支持獨立組網(SA)和非獨立組網(NSA)5G手機的廠商。主要競爭對手蘋果仍停留在4G時代,而驍龍陣營的小米、OPPO和VIVO目前搭載的X50基帶只支持NSA。
華為終端CEO余承東剛在華為Mate 30系列發布會上表示:“如果手機不能支持SA,那么未來就有很大的問題。”小米創始人雷軍就在微博轉載了一篇有關“NSA 5G手機可長期使用”的科普文章。OPPO和VIVO的高管也先后出面,力挺NSA。
在B端,面對建設5G的高昂成本,運營商也頗有“退縮”的意思。在華為公開表示“非獨立組網是假5G”之后,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先后出面“辟謠”,最后更是在9月9日發布公告,將合作建設5G基站。相較而言,財大氣粗的中國移動更加主動,在2019年將投入了240億元建設5萬個5G基站。
同時迎來5G普及的機遇和美國制裁的挑戰,“兩條腿走路”的華為實際上有很大的回旋余地。2020年,驍龍陣營的手機廠商也將全面支持SA,華為在手機市場自然會失去一個強有力的賣點,手機市場的格局也許會再生變數。
不過,國家推進5G基站建設的節奏不斷加快,用手機終端的聲量維持SA組網的熱度,加快SA組網的建設進程,是不是才是華為的“醉翁之意”呢?
5G獨立組網和非獨立組網的8種方式,有什么不同?
“雙面”華為:誰在描紅,誰在描黑?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億歐,經億歐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點擊轉載說明,違規轉載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