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5年政府就有了帶量采購的布局,但那時候沒人當回事兒?,F在大家都知道政策是動真格的了。如果錯過的無法回頭,往前看我們現在可以做什么而不能再錯過的?
本文來源于E藥經理人(ID:eyjlr2013),作者劉謙;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1.5版的藥品帶量采購開始全國落地了,它帶來的震動也在不斷傳播:除了關心各地執行細則,大家都在使勁轉發哪家公司裁員,打聽別人的公司在怎么轉型。
說實話,大家傳遞的不是信息,是焦慮。
主政者對帶量采購的目的一直很清晰,從一致性評價到帶量采購環環相扣。而且執行力度和信心越來越強,從前幾天公布的注射劑一致性評價標準也可以看出來。1.0版是局部試點,1.5版是探索全國放大,2.0版起就可能成為常規操作。
兩輪投標之后企業也都整明白了,參賽不是為了利潤,而是留在市場,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沒柴燒,所以后續的連鎖反應會怎樣傳播并不難猜想。
站在當下的時間窗口,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應對帶量采購的辦法并不多,大家都只能憑實力死磕。既不能選擇自家品種進不進帶量采購名單,又不能在保市場和保利潤的權衡中兩全其美。打院外渠道和品牌忠誠度都只能減少部分損失。帶量采購不僅會改變中標品種直接競品的命運,也會影響所有間接競品的使用——醫患對整個大類產品的價格預期都下了一兩個臺階。
從醫藥政策的脈絡看,五年前的2015年政府就有了帶量采購的布局。曾經就有一份應對帶量采購的方法放在我們面前,但我們都沒有珍惜。
2015年先是有7.22臨床試驗數據自查,后來又有了3年內完成289個藥品完成一致性評價的規定。那時候有多少人信這些政策能落實呢?那時臨床試驗數據造假常見,一致性評價做了有啥好處也不清楚,投入還這么大,行業普遍觀點就是拖,拖到法不責眾為止。
2015年那會狠抓環保讓原料藥廠家不斷搬遷,成本高毛利低很是落魄,誰會想到五年后PK品種生死的關鍵居然是原料API。
2015年還是“神藥”和“輔助藥”賣得很好的時侯,愿意費力去研發新藥然后和做學術推廣的廠家不多,國內藥企研發費用占比普遍低于5%。進口新藥國內注冊也還要三報三批,外資藥企也習慣于以過專利的原研藥作為收入主要來源。
2015年那會現在爆火的一批新藥研發公司都還沒上市,估值比現在都要少一個零。好幾家一線公司的現金流都緊張,只好把早期新藥的商業權賣掉來維持團隊。當年賣輔助藥和中藥注射劑的公司手握大量現金,自己不會做研發挑幾個醫藥海歸團隊閉著眼睛投幾家也不錯。
外企內企都隱隱約約覺得好日子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大家都嗅到了政策的風向,但動手的人很少。因為眼面前都過得不錯,未來的事就等來了再說吧。
等未來真來了,才發現我們措手不及。
現在大家都知道政策是動真格的了,趕緊布局院外渠道,趕緊做一致性評價,趕緊看能不能保證原料供應,趕緊看能不能做制劑高端化或者走全面新藥化。5年前奏效的辦法,現在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或者干脆就沒效。因為政策設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淘汰一大批落后產能。
如果錯過的無法回頭,往前看我們現在可以做什么而不能再錯過的?
醫藥行業5年后的市場格局大家沒有爭議:創新藥是利潤的主要來源,是藥企的核心戰場;高端制劑有一定機會,但還是利基市場;仿制藥淘汰賽后產能會更加集中,活下來的企業可以獲得穩定但不算豐厚的回報;中藥和OTC也有各自的空間。
研發創新藥是醫藥行業門檻最高的工作,并不是找研發外包公司代開發或者去收購一個海外臨床前項目這么簡單。這五年來中國新藥研發大大提速,一方面是技術,人才和資金的推動,一方面也有虛火,metoo甚至meworse的產品現在能批,很難說5年后也能批(前段時間不是流傳過沒有療效優勢的PD-1可能不批上市嗎)。
就算能批,市場能否接納?DRGs和基藥占比為代表的各類醫保控費手段是醫療機構的頭等大事,進不了醫院市場規模就大大受限。同類產品早早上市而且完成了醫保談判,醫生患者為何愿意高價自費用差不多或略差的產品?創新藥需要大量的臨床數據支持推廣,上市之后需要花錢的地方還多得是,就算有了臨床數據還需要懂行的人來推廣營銷……
所以藥企當下最重要的就是想5-10年之后自己在行業里占據哪塊市場,又憑什么能站住腳跟。只有屈指可數的企業可以橫跨若干治療領域同時經營創新藥,仿制藥和OTC,醫藥新政大大提高了專業門檻,要求的就是工匠精神,絕大多數藥企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實力和企業基因,知道自己在哪里聚焦。
明確企業定位之后就是真抓實干,除了落實新產品來源,更重要的是現在開始搭建新業務模式背后的全套體系:人才,資金,生產,營銷模式。中國處方藥市場走上正軌后,業務模式本身選擇并不多,全世界也就那幾條可行的道路,寄希望于費力少見效快的“顛覆式創新”大概率只會讓藥企脫軌。單純的產品驅動很容易被模仿,搭建全套體系需要很長時間,需要克服內部阻力,需要打破現有利益分配。正因為這條道路不好走,你才可以把對手甩開。
帶量采購剛剛開始,而且它也只是醫療改革和醫藥變局的政策推手之一。我們沒必要對政策的負面過度放大,畢竟正面影響還是更多。政策的趨向也非常清晰,無非是考驗我們轉型的決心有多大。醫藥行業就是典型的慢工出細活,藥企現在做的任何事都要多年才能見效。所以你現在的煩惱都是4-5年前不作為的結果,而現在的迷茫等待,又會讓你4-5年后更加一籌莫展。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