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編輯畢慧敏。劉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億歐智慧城市對文章進行二次編輯,供讀者參考。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中國城鎮化的規模之大、速度之快世所罕見。到2018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58%,比1949年末提高48.94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71個百分點。
“中國城鎮化的后發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們用幾十年時間完成了由農業人口占主體的國家向城鎮人口占主體的國家的轉變,走過了發達國家上百年才走過的城鎮化進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劉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中國城鎮化還有極大的繼續推進空間,要從更寬泛的角度來深入探討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也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推進城鎮化建設。70年來,中國城鎮化建設走過了探索發展、快速發展、提質發展的過程。
回望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城鎮化水平起點很低,全國城鎮人口5765萬,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僅有10.64%。
為迅速改變一窮二白的貧困面貌,中國通過采取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調整城鄉關系以及國民經濟運行的計劃化等措施對城鎮化的發展道路、發展步驟以及發展方向進行了逐步調整,吸納了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到1960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19.75%,城市數量達到199個。
改革開放以前,由于人口就業壓力巨大、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方面的現實國情,城鎮化進程較緩慢。
自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涌入城鎮,中國城鎮化也進入了逐步加快發展的時期,且以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規模快速發展,成為當前世界上城鎮化速度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到2011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1.27%,工作和生活在城鎮的人口比重超過了50%,比1978年末提高33.35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01個百分點。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隨后,戶籍、土地、財政、教育、就業、醫保和住房等領域配套改革相繼出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速度明顯加快,大城市管理更加精細,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加速發展,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群建設持續推進,城市區域分布更加均衡,中國城鎮化開始進入以人為本、規模和質量并重的新階段。
到2018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5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37%,已經非常接近《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的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的目標。
70年間,中國城鎮數量和規模也發生了明顯變化。1949年末,全國城市共有132個,其中,地級以上城市65個,縣級市67個;建制鎮2000個左右。改革開放后,城鎮化建設進入快速通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持續協調發展,城市數量迅速增加。2018年末,城市個數達到672個,其中,地級以上城市297個,縣級市375個;建制鎮21297個。
根據國際經驗,城鎮化率在30%—70%是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當城鎮化率達到75%—80%,城鎮化進程才進入尾聲。就此來看,中國城鎮化進程還遠遠沒有結束,未來可能有10%—20%的上升空間。
當前,正處在城鎮化發展的非常關鍵時期,要從一個全新的或者是更寬泛的角度來深入探討城鎮化。劉勇認為,中國的城鎮化本身現在就蘊含著以中小城市為主,以城鄉一體化為核心。
劉勇分析稱,城市和鄉村的本質都是“居民點”,農村居民點規模不斷擴大,就成為城市了。如深圳就是由一個邊陲小漁鎮發展成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大城市。城鎮化不僅是人口、土地的城市化,而且還是農村居民點變成城鎮居民點的過程。
城鎮化的動力從何而來?除工業化的推動外,劉勇認為,農業發展也是城鎮化的重要動力。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以后,有剩余勞動力,自然就城鎮化了。要有更多的轉向農業的推力,逐步實現家庭莊園化。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到更加集約、更加快速、更加有質量、更加可持續發展。“目前中國有300萬個行政和自然村,如果這些行政和自然村同美國發展模式一樣,全部變為家庭農場,也就是從農村居民點向城鎮居民點轉變。”
“城鎮化是城鄉關系不斷調整和重塑的過程。”劉勇建議,從人口和城鎮的數量、土地開發強度、城鎮化本身、二三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等四個維度來分析。在此基礎上,劉勇將城鎮化未來的發展目標總結為“三個八”,即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0%,二三產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的占比達到80%,城鎮建設范圍達到國土總面積的8%。
在劉勇看來,小城鎮為我國經濟對抗外部環境提供了巨大的戰略回旋余地。新型城鎮化的巨大潛力和發展動能正在加快釋放。
數據顯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有近1400萬人從農村轉入城鎮,不僅增加了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投入,也會釋放出巨大的衣食住行等消費需求,同時為補齊發展短板,也會加快棚戶區改造等,都將進一步釋放巨大的潛在市場。
公共服務的城市化要比人口的城市化更有意義,衡量城鎮化率看人口,更要看服務。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建筑學院教授尹稚認為,實現更高質量的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應重新探索公共服務體系的數量、質量與人口分布、人口結構的耦合關系,推進公共服務體系配置模式創新。
中國城鎮化正以實力豐姿破浪前進,期待繪出城鄉高質量融合新圖景。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