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布局做大家電已經不是什么行業新鮮事,值得關注的是其真正開始在這個方向發力,如今試水完畢,市場有利的變量增多,未來五年能否為集團打造出新的增長極成為最大看點。
最近小米官微有計劃有節奏地曝光了小米大家電戰略新品的海報,透露出要發布冰箱產品的信號,10月11日,小米正式推出了米家風冷冰箱系列,價格從999元到2999元不等,還是米家的配方,還是性價比的味道,傳統的家電四大件,電視、空調、洗衣機、冰箱,小米終于都補齊了。
如今已不能單純把小米視作為一家智能手機公司,自2019年初宣布并踐行“手機+IoT”雙引擎戰略之后,在IoT方向且在產品普適性最高的家電行業,小米逆風豎起的米家大旗逐漸出位,無論是傳統家電行業龍頭還是在慢跑的第二第三梯隊家電企業,可能沒想到會有這么一天,自己的競爭對手會來自手機廠商,且互聯網家電勢力的沖擊波越來越迅猛。
互聯網公司或者說手機廠商跨界做家電業務一直以來基本不被業界看好,小米是其中一個備受質疑的代表。
不被看好的原因總結起來大概就是家電是個需要深厚傳統制造功底的產業,白電諸如美的、海爾、格力等,已深耕行業數十年,壁壘高筑,從核心技術專利、研發投入、生產制造到經銷渠道、物流網絡、售后服務體系等沒有一個維度是互聯網類企業可以短期跨越的,而黑電也有類似的狀況,海信、TCL、創維、LG、飛利浦、夏普、三星、索尼等企業早已陷入國內外品牌的競爭紅海多年,所以一直以來,小米都被視為跨界入侵、價格屠夫、家電行業攪局者,對其在家電領域的成長空間并不看好。
還有個前車之鑒是,早在2015年,小米曾嘗試和美的聯合推出空調產品i青春智能空調,雙方還通過交叉持股的方式表達合作誠意,比如在2014年12月,小米與美的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小米斥資12.66億元入股美的集團獲得1.29%的股份,美的也公告披露曾先后兩次買入小米集團股票,最初投資成本為約12.7億元,2018年追投至約14.5億元。
這是一次互聯網企業與家電巨頭的首次親密碰撞,雖然結局并不完美,但美的和小米雙方都各有收獲,小米開始更懂家電產業和業務,而美的也汲取到了互聯網基因,比如美的后來推出的“布谷”子品牌就很有互聯網家電品牌特質。
2013年雷軍就捕捉到了家庭消費級IoT的風口氣息,小米也早早開始布局生態鏈計劃,圍繞手機拓展配件、智能硬件、生活消費等產品空間,投資布局的企業在2018年底就超過了100家,涉足大大小小上百個細分領域,外界戲稱為小米“雜貨鋪”。
然而對于小米來說,即便與家電巨頭針鋒相對,卻有著不得不做大家電的理由和邏輯,為何?
一是智能手機在面臨友商排擠下市場份額下滑,且手機行業競爭日益白熱化,當硬件配置逼近極限,做多品牌細分、打性價比的策略陷入同質化而且逐漸失效,根據IDC的統計數據,2014年到2018年,雖然手機銷量逐年在增長,但小米手機國內市場份額已經從第一落到第四,承壓之下只能守住份額伺機突圍,尋找新路徑。
二是生態鏈企業破百家產品零散五花八門,雖然走性價比沖銷量取得了一定的收獲,比如2018年IoT與生活消費品部分營收也突破了430億元,且保持了25%的同比增長,但小米IoT生態依舊需要主心骨和主干的前景業務撐起一片天,這項業務需要跟手機一樣具備用戶的普適性,且是廣泛存在的需求和品類而非只滿足小眾,家家戶戶都需要的大家電產品無疑成了最佳選擇。
而且,小米近年來在電視行業的破局速度也增持了做好大家電業務的信心,據奧維云網(AVC)公布的最新中國電視市場8月份銷量監測數據,小米電視銷量第一,此前小米電視從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曾連續6個月保持中國市場銷量第一。
三是時代性的機遇,當前家電市場最主要的三大變量影響越來越明顯,隨著中國家電制造業和產業供應鏈的日益完備,黑白家電的生產制造、材料、供應鏈等已經不構成很高的入局門檻,此時又趕上消費升級、年輕化、智能化成為各路家電廠商的新研究課題,從一定角度來說這是一條新的起跑線,市場格局極有可能發生重大的變化或有新的增量空間產生。
無論是普通家庭對生活品質品味的提升需求,還是年輕群體對家電品牌的認知和接受程度變化,亦或是智能家電、智能家居浪潮的普及,對于擅長研究用戶且滿身互聯網基因細胞的小米來說這都是巨大的潛在風口,務必順勢而為,而且在產品的微創新、設計能力、智能化、AIoT技術和平臺能力都不差的情況下,根本沒有不涉足大家電的理由。
2019年5月中旬,小米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為大家電戰略疏通了航道,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同時兼任中國區總裁,全面負責中國區業務開展和團隊管理,同時成立大家電事業部,集團高級副總裁王川任大家電事業部總裁,負責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品類的業務開展與團隊管理。
小米對大家電業務的“野望”已不言而喻,從2013年到2018年,王川曾把小米電視業務從零帶到中國區銷量第一,打了一場翻身硬仗,而接下來是把所得經驗在其它大家電賽道進行復制與加強踐行,勝率面還是比較可觀的。
雷軍曾說過一句話很有意思:“有機會一定要試一試,其實試錯的成本并不高,而錯過的成本非常高。”小米做大家電的策略便是大膽試快速試,本質可能并不想非得與各路家電巨頭一爭高下,比來對比去其實也沒有太大意義,這個隱性的機會和風口就在眼前,這條賺錢的新路必須跟上,這是一個新的增長點,如此而已。
在小米集團旗下,米家逐漸擔當起了智能電器的招牌,此前主要通過投資智米、純米、云米等家電企業來做,其實筆者一直把米家視作新的家庭消費品牌和平臺,小米的高性價比和新產品調性雖然給家電產業造成了一定沖擊,但某種程度上也刺激了安逸多年的傳統家電品牌做出轉型與改進思考,對于消費市場而言其實有益無害,被詬病的短板可能是在后期服務和售后體系上仍需不斷完善,把服務節奏跟上產品節奏。
通過近年來觀察與體驗使用米家產品和平臺,從電視、洗烘一體機、空調、空氣凈化器、冰箱到互聯網煙灶、凈水器、電飯煲、電磁爐、吸塵器、風扇、臺燈、智能門鎖、開關插座、掃地機等等,在家庭中客廳、臥室、廚衛等主要核心場景,與同行相比,具備性價比的米家大家電和小家電產品依托小米品牌都具有不錯的單品體驗和綜合聯動勢能,甚至通過小米有品電商與家具家紡類產品都開始有搭配式的促進布局。
家電智能化是一次產業革命,也是一次新消費革命,沒跟上節奏的巨頭也可能落后,緊抓趨勢的新品牌也有大機會上位。
提起傳統家電四大件,幾乎都是行業競爭飽和和衰退的聲音,大環境確實也不容樂觀,但各路廠家找到新的切入點去創新突圍,比在行業寒冬中固步自封瑟瑟發抖更有價值,傳統行業的下行對于入侵的外來者來說卻是最好的市場收割機會,通過一組數據能夠側面證實一下。
綜合Sigmaintell、奧維云網、中怡康等機構的市場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市場TV出貨量為2240萬臺,同比下滑0.3%,環比大幅下滑24%;國內家用空調市場零售量3370萬臺,同比增1.5%,零售額1137億元,同比下降1.4%;中國洗衣機市場零售量1685萬臺,同比增長5.0%,零售額335億元,同比增長3.7%;中國冰箱市場零售量為1638萬臺,同比增長1.3%,零售額455億元,同比下降2.3%。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米電視卻在2019年上半年中國市場出貨量達到472.3萬臺躍升為行業第一,同比增長了84.5%,環比增長1.6%,另據小米集團2019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在2019年1月到6月,米家互聯網空調出貨量接近100萬臺,而洗衣機雖然沒有具體的銷量披露,但據天貓曾公布的一個增長指數排行榜顯示,其線上增長指數也在行業前列。
當然,作為家電新手,小米的短板也很明顯,雖然雷軍曾表示米家的三項使命是要做生活精品、AIoT智能化以及“高端產品、大眾價格”的定位,但是家電跟手機數碼等還不太一樣,家電是家庭耐耗品,不僅是對外觀和微創新設計的要求,更是對產品品質把控和產品耐用性的考驗。網絡上也時而曝出米家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的現象,家電產品都需要很及時的售后服務體系,尤其是空調、洗衣機等還涉及到安裝服務等,雖然產品布局可以激進,但是這樣的服務體系卻需要通過多方合作一步步打扎實,質量和服務沒有太多捷徑。?
小米之于大家電行業,發布一臺洗衣機、一系列冰箱已經不是什么有沖擊力的行業大事件,宏觀層面來說,其實是在新的市場變量下,互聯網模式的品牌力、產品力和創新力與傳統家電的產業深耕、渠道經銷、服務體系的一次對抗和磨合,本來不是一個維度的對比,論輸贏和談新產業格局也為時尚早,比較精彩部分的只是這個有益的碰撞過程。?
對于小米來說,上市以來股價市值不斷縮水,大家電業務有望打造新的業績增長極,支撐千億營收再上個新臺階,順帶提振資本市場信心,對于行業來說,能夠迫使家電產業各方打破舊有的陳規和邊界,探索新的行業發展范式,可以普惠更多消費者,這是性價比、價格戰、跨界入侵之外,更有現實意義的部分。
相關文章推薦:
雷軍豪賭萬億局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億歐,經億歐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點擊轉載說明,違規轉載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