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倪軼容
英雄末路,美人遲暮,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無奈的兩種悲哀。但在50歲的伊能靜身上,卻嗅不到一絲“遲暮”的氣息,相反,如今的她,似乎綻放得比以前更熱烈。
白色蕾絲連衣裙,黑色長卷發(fā),精致的妝容。即使只是來杭州參加一個商務會議,伊能靜在外表上也絲毫不馬虎。今天,伊能靜的名字,更多地出現在商務場合,而不是娛樂圈里,這也和她“企業(yè)家”的新身份有關。
去年雙11期間,伊能靜的淘寶店“米粒媽嚴選”開張,今年,她在天貓國際上的專屬店也將問世。而她的明星品牌管理機構“上海伊期伊會實業(yè)有限公司”,已在近期完成了Pre A輪的融資,據稱估值兩億元。
伊能靜的人生里,從來不缺質疑的聲音,這次從藝人到企業(yè)家的轉型,也一樣。有人嘲笑她“淪落到去網上賣貨”,但正當人們等著看她笑話時,她卻一轉身,殺了個漂亮的回馬槍。
這樣的回馬槍,貫穿在伊能靜的人生里,已然成了她人生的注腳。和她同一時期的女明星,如今大多消失在了視野里——就連劉嘉玲的微博下,都只有冷冷清清幾十條條評論。但伊能靜,卻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選擇做一個斗士”
和影視劇時代相比,互聯網似乎更適合伊能靜。
從開通微博至今,伊能靜一共發(fā)了超過4400條微博。在她的微博里,不僅有相夫教子的日常,也有就時事熱點發(fā)布的評論。在和年輕女粉絲互動的過程中,伊能靜還充當起了“人生導師”,勸她們不要因為恨嫁,就早早把自己交給了別人。
如此旺盛的表達欲,在帶來人氣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爭議。雖然她努力呈現出積極、美好的一面,但還是會有人言辭激烈地給她貼上“作”、“矯情”、“表面雞湯實則賣貨”等標簽。面對這些負面評論,伊能靜幾乎都會力爭;面對一些疑似人身攻擊的言論,她甚至還會請律師介入。
“人言可畏”,不少明星選擇用更中庸的方式生活,甚至開個淘寶店,都躲在幕后。但伊能靜不一樣,她更主動地站在了話題的中心。用她此前的話說,就是:“我選擇做一個斗士,就算被拍得七暈八素,還要保持意念,依然有力量。”
伊能靜不否認,因為自己發(fā)微博太頻繁,丈夫秦昊也說過她好幾次——比她年輕10歲的秦昊,只發(fā)過80多條微博——但她卻無法停止這種和粉絲交流的方式。
伊能靜曾有過自己的輝煌時代。出身草根,早年缺乏父愛,為了幫家里還債而早早輟學的她,或許不曾料到,有朝一日會站在上海八萬人體育館演出。而當她聽到人潮洶涌地在臺下狂呼“我愛你!”時,竟然有點恍惚——在她看來,“愛”是一個很重的詞,但這些人,卻一遍遍地在重復這個詞。
“如果我演繹了一個灰姑娘的故事,那粉絲,就是我的王子。”直到今天,伊能靜依然認為,自己的成功,是粉絲一盒盒磁帶、一張張電影票買出來的。但在過去,藝人和粉絲之間的溝通,只能通過媒體。一度,經歷婚變的伊能靜,跌入人生最低谷。那時的她,也遭遇了最為集中的輿論暴力。
曾有一家媒體,把伊能靜兒子的照片刊登出來,并撰文指責伊能靜不愛孩子,“可憐的孩子只有狗來陪”。多年之后,在《魯豫有約》的節(jié)目上,伊能靜才得以澄清當時的情況:“我陪了孩子一整天,剛剛把孩子交給保姆,去洗個澡,結果就被拍了下來,有了這篇斷章取義的文章。”
因此,不難理解,伊能靜為何會如此熱烈地擁抱微博——她終于可以直接面對受眾,而不是通過媒體了,雖然,這也意味著新的爭議和責難。
為什么在電商的世界里,明星不如網紅?
開淘寶店,也是因為常有粉絲問伊能靜“用的是什么牌子?”既然如此,索性開個店,把我用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這么想著,“米粒媽嚴選”就開張了。
然而,一頭扎進電商領域的伊能靜,卻遭遇了始料未及的挫敗。
雖然不是當下最火的明星,但伊能靜近年來參與的節(jié)目,無論是《中國達人秀》,還是《媽媽是超人》,都有上億的流量。然而,伊能靜為自己淘寶店所做的8次直播,最好的一次,也只有不到200萬的流量,和幾百萬元的成交量。和薇婭、李佳琦等頭部網紅相比,這樣的成績似乎有些“慘”。
為什么明明影響力更大的明星,在電商領域,卻不如網紅?為此,倔強的伊能靜,曾在商學院的課堂上苦苦追尋,也和不少互聯網平臺進行深入探討。
最后,她得出了一個結論:如今的電商生態(tài)系統里,缺了明星可以發(fā)力的一環(huán)。
大家喜歡網紅,是沖著他們帶來的優(yōu)質低價貨品;而大家喜歡明星,則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可以說,前者的商業(yè)屬性更強,而后者則有更多精神層面的價值。此外,當網紅們已在直播等領域探索了3、4年之后,明星才剛剛入局,從品類專業(yè)度、對游戲規(guī)則的掌握熟練度上來說,差距都很大。
“要我在直播間里喊:寶寶們,限時折扣秒殺!我真的做不到,這不是我擅長的。”伊能靜說。而她發(fā)現,不僅是自己,很多明星都有這樣的煩惱。這也讓她萌發(fā)了成立公司,幫助明星運營品牌的念頭。她相信,在電商世界里,只有缺失的這一環(huán)被補上,明星的實力才會得到釋放。
逆流而上
但要補上這一環(huán),卻不容易。
在強調速成、流量和成交量的“網紅經濟”下,伊能靜想要不被裹挾,就只能選擇逆流而上——慢,追求沉淀,而不是短期的商業(yè)利益。因而,伊能靜在描述自己公司時,更像一位文藝女青年,而不是老板:從頭至尾,她提及最多的,都是情懷、價值和熱愛,卻鮮有盈利模式、融資節(jié)奏之類的內容。
“就好比拍電影,我要做的,是去尋找最好的劇本,最好的演員,最好的攝影師,確保這是一部好電影。”至于錢,伊能靜說,在她剛出道,最窮的那幾年里,都不屑于去應酬,現在當然不會放在第一位。“我對賺快錢沒興趣。”伊能靜說,自己的公司,對標的是“品牌管理公司中的LV”。
這樣的定位,讓她的行事變得異常簡單,也異常艱難。
簡單,是因為剝離了商業(yè)的紛繁復雜;難,則是因為愿意沉下心來的人,其實不多。不過,令伊能靜感到欣慰的是,她還是找到了不少志同道合者。目前,公司已經聚集了100多號人,其中不乏新東方、阿里巴巴等大公司的前高管。
伊能靜特別提到,她的CFO就是一家大公司的前高管。作為一位母親,她希望讓孩子吃到最好的米,兩人一拍即合,希望孵化出一個優(yōu)質的大米品牌。這樣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故事,還能在公司里找到很多。
這次創(chuàng)業(yè),也開啟了伊能靜人生的另一個階段。過去的她,自稱“斗士”,生怕言論被誤解,聲音不被聽到。但如今回望,她卻覺得那個狀態(tài)顯得刻意,而且用力過猛。“我已經不喜歡‘斗士’這樣的說法了,‘斗’,就是對立的狀態(tài)。”伊能靜說。今天的她,認為互聯網最大的價值,就是提供了一個開放包容的平臺,讓各種觀點都有一個展現的機會,但又“和而不同”,不是彼此去爭個你死我活。
這大概就是50歲的年齡,賦予伊能靜的豁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伊能靜看來,這不僅是商業(yè)里的最高境界,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