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已是小米布局生態鏈版圖的第六年,小米的生態鏈打法也被稱為“小米雜貨鋪”。如果說小米生態鏈版圖是其布局AloT的模式,那么,小米對上游核心供應鏈企業與技術企業的投資,則表明了小米增強供應鏈話語權,構建技術基礎的決心。
本文發布于智東西,作者為韋世瑋;經億歐家居編輯,供業內人士參考。
10月11日,小米冰箱的發布,補全了它在電視、空調、洗衣機、冰箱——“家電四大件”的市場拼圖。
回頭看,2019年,已是小米布局生態鏈版圖的第六年。
在這六年時間里,小米打造的生態鏈密林野蠻生長,并依靠自身的供應鏈優勢和銷售渠道,已滲透智能家居、生活用品、可穿戴設備和出行等多個領域,共計200余家。
其中,就有成功赴美上市的可穿戴設備制造商華米科技,以及智能家居公司云米科技。
從2010年成立至今,小米已走過了九個年頭,距其在港交所上市也已過去一年有余。但在“小米到底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家電公司”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還備受爭議時,它最新一季財報則將輿論引向了新風口。
據小米2019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截止2019年6月30日,其共投資公司超過270家,總賬面價值28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0.8%。與此同時,截至8月20日,它已投資12家供應鏈公司,其中有3家已在科創板上市。
一時間,關于小米是否要變成一家投資公司的聲音四起,同時這12家供應鏈公司也成為了行業關注的焦點。
“生態鏈”和“供應鏈”雖兩字之差,但彰顯的小米投資野心則截然不同,如果說小米生態鏈的打法成就了所到之處哀鴻遍野的“小米雜貨鋪”,對上游核心供應鏈企業或技術企業的投資則表明了小米增強供應鏈話語權,構建技術基礎的決心。
雖然,小米并未明說它們是誰,但智東西經過多方梳理和深度調查,其中上市的3家企業應該逃不出晶晨股份、樂鑫科技以及方邦電子。
至于剩余9家企業,智東西則進一步梳理了小米集團兩年內的相關投資,經分析后初步判定應在以下10家企業中。
不難看出,小米在持續打造生態鏈版圖的同時,也不忘另辟一片“竹林”外的投資戰場,將其涉獵范圍擴展至供應鏈公司。也就是說,目前的小米正在走兩個方向的投資路徑,一條是生態鏈,偏向于產品品類投資;另一條則是供應鏈,偏向于技術投資。
這次,智東西將目光聚焦在小米供應鏈的投資戰略,通過深度調查,探究這是否是小米在如今激流暗涌的供應鏈市場中的一次“試跳”?那些受到小米青睞的企業,是否是小米助推未來供應鏈帝國建立的新武器?它們又將會給小米帶來些什么?
雖然目前看來,小米的供應鏈投資并沒有之前的故事講得那么精彩,但在其中也依然能窺見雷軍對小米的核心技術,以及上下游市場競爭的些許思考和行動。
一直以來,小米最大的硬傷莫過于自研技術能力不足。
從智能手機業務看,小米手機的生產靠代工,軟硬件也只能靠采購,雖然2017年推出了澎湃S1芯片,但隨后的澎湃S2是“生”是“死”也杳無音訊。
從IoT業務來看,早在2014年,小米的產品線就已經開始顯現雷軍布局IoT領域的思考,并逐步豐富和發展。現階段,小米智能穿戴和出行等設備還是以深度合作、品牌賦能和渠道資源等補給的形式為主。
那么小米的優勢在哪?“白菜”。
不可否認,小米死守的“5%”利潤紅線,以低廉的價格優勢和營銷策略確實在市場中“殺”出了一片天。
但是,隨著國內智能手機陣營的華為、OPPO、vivo,IoT陣營的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等大玩家的市場擴張,以及嗅到市場蛋糕的新玩家不斷入局,小米想要長遠地占據可觀的市場份額,必須擁有一張核心自研技術的底牌。
2017年,小米的研發投入為31.51億,占總營收2.75%。從同期的對手來橫向比較,蘋果的研發投入占總營收比約5.1%,三星為6.4%,而華為則有15%。
時間再往后推,小米2019年第二季度的研發開支約為15.56億人民幣,環比降低5.7%,同比增長14.1%。而這一季度小米的營收為520億人民幣,研發投入占比3.08%。
可見,小米確實在一步步地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資,以提升自研技術硬實力。
畢竟,它已將自己定位為“一家專注于高端智能手機,互聯網電視以及智能家居生態鏈建設的創新型科技企業”。
而當下,小米要真正成為一家“創新型科技企業”,僅靠自研發力確實還有點吃力。這么來看,選擇開辟供應鏈投資新模式,倒也符合雷軍在搭建生態鏈時掃蕩市場、瘋搶公司的一貫套路。
話說回來,小米的供應鏈投資“戰場”與生態鏈投資有何差異?
一方面,小米通過投資生態鏈企業,與它們建立起一種采購與供貨的關系,并提供相應的資源和渠道,借此在眾多智能設備領域進行布局,逐步讓米家終端智能產品逐步滲透到IoT的各個市場中。
例如,其生態鏈企業之一的九號機器人,就與小米共同打造了米家電動滑板車,并在小米有品商城上鋪設營銷渠道。
另一方面,它通過投資供應鏈,以彌補自身技術硬實力不足的缺口,不僅能獲得這些企業提供原材料和產能資源,同時也為自身的產品供應鏈帶來保障。
確實,當下小米需要發力的,不僅僅是守住“江山”,逐步擴張周邊業務,還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成本,用科技創新來打破自主技術的研發瓶頸。
兩年前,小米組建了小米產業基金,以深入參與制造業,打通其在產業投資方面的布局,并放言要打造出中國制造業的BAT。
兩年后,雷軍在今年8月末的重慶智博會上表示,小米在過去兩年已將投資的供應鏈版圖擴展到了智能制造和半導體芯片產業,目前投資的12家企業中,已有3家成功在科創板上市。
不難看出,自6月13日科創板開板以來,我國資本市場的規模進入到了一個新的臺階,一時間融資不斷,同時也催生出了一批覆蓋半導體、電子設備和醫藥等領域的進階創企玩家,一夜之間身價高漲。
在這場資本的瘋狂博弈中,截止目前已有30家公司在科創板上市,開辟新戰場。而其中,成功登板的晶晨股份、樂鑫科技和方邦電子均為小米投資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晶晨股份中的持股數最高,為1299.75萬,持(流通)股占比3.16%。
是什么吸引了小米的垂青?實際上,這和小米長期以來在IoT領域的廝殺息息相關。
小米玩的投資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小米生態鏈為主的戰略投資,另一類是以小米基金為主的產業投資。
而成立于2003年的晶晨股份,則是小米試圖通過產業投資,以擴張IoT業務版圖,對外撬動社會資本的其中一根杠桿。
晶晨以研發多媒體智能終端應用處理器芯片為主,簡單來說,就是為智能機頂盒、智能電視和AI音視頻系統終端提供芯片。
▲晶晨股份智能電視系列芯片圖
技術方面,該公司研發的智能機頂盒和智能電視芯片均采用12nm制程工藝,擁有高規格超高清解碼、高動態畫面處理、迭代的畫質處理引擎等技術。同時,含有嵌入式神經網絡處理器的AI電視系列芯片,也是它正在開發的一個重點。
基于這些技術優勢,小米、阿里巴巴、百度、谷歌和亞馬遜等海內外公司均成為了晶晨的客戶。其中,小米為該公司的前五大主要客戶之一。
2018年,晶晨對小米的銷售金額約2.62億人民幣,占同期營收的11.06%,其中包括小米的相關電子產品和通訊技術。
基于這層合作關系以及小米的IoT戰略推動,小米的投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據招股書顯示,2018年11月2日,晶晨與小米的全資子公司People Better簽訂《股份轉讓協議》,晶晨將其持有發行人3.51%的股權轉讓給People Better,每股價格1.93美元。后者成為晶晨第六大股東。
有意思的是,智東西發現晶晨股份的實際控制人是一對夫妻,均為佐治亞理工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碩士。丈夫John Zhong中文名為鐘培峰,持股28.02% ,妻子Yeeping Chen Zhong持股4.41%,同時后者的父親陳海濤,通過Cowin Group和Peak Regal分別持股9.68%和16.34%。
也就是說,夫妻倆和岳父合計持有晶晨股份的58.45%股權。
家族持股超半的晶晨能給小米帶來什么?截至9月9日,晶晨股份的收盤價為91.73元/股,People Better持股市值為11.92億元。
它們除了股東關系之外,晶晨在多媒體智能終端領域的半導體技術,也成為小米在IoT領域開疆擴土的重要武器之一。
與此同時,這亦是小米欲“復活”半導體“芯”戰場,與上游芯片企業開展深入合作,以提高公司整體競爭力的一個側寫。
小米的“芯”戰場格局如何?
2017年2月,小米帶來了首款自研芯片澎湃S1,成為了繼蘋果、三星和華為之后,第四家自研芯片的手機廠商。一時間,小米憑借澎湃S1這款性能可圈可點的終端芯片賺足了聲量。
然而一年后,下一代澎湃S2芯片幾乎杳無音訊。小米芯片“死”了嗎?也并不見得。
今年4月,小米將松果拆分為松果公司與南京大魚半導體公司,前者繼續進行手機SoC與AI芯片的研發,后者則專注AI和IoT芯片與方案研究,并進行獨立融資。
而這一步,也與雷軍在今年年初正式宣布啟動小米的“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不謀而合,同時雷軍還承諾,要在未來5年內投入100億人民幣在AIoT領域。
這無疑是小米試圖突破技術研發短板的一個重要決定。
小米也知道,僅靠自研團隊建設是遠遠不夠的,投資自然也成為這家公司“復活”芯片業務的必經之路。
據智東西統計,在兩年不到的時間里,小米陸續投資了8家半導體公司。除了晶晨股份和樂鑫科技兩家已在科創板上市之外,芯原微電子也正在推進科創板上市的進程。
今年7月,小米一口氣入股兩家半導體公司,芯原微電子和恒玄科技。其中,小米持有芯原微電子2718.88萬股,持股占比約6.25%,為芯原微電子第四大股東。
成立于2001年的芯原微電子,是一家平臺化芯片設計服務供應商,其研發中心覆蓋中國和美國,研發芯片覆蓋移動互聯設備、數據中心、IoT、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家居等多個領域,并與華為、蘋果和微軟等科技巨頭均有合作關系。
與此同時,芯原微電子的前身與美國思略科技(Celestry Design Technologies)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這就不得不提到芯原微電子的創始人——戴偉民。其妹妹戴偉立為Marvell公司聯合創始人,弟弟戴偉進則是圖芯(Vivante)公司的總裁兼CEO。
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系的戴偉民也不簡單,他曾擔任IEEE多芯片模塊會議的創始主席、IEEE IC /封裝設計集成研討會創始主席。
1995年,他創辦計算機輔助設計高科技公司Ultima,該公司在2001年被美國伯克利技術公司并購,易名為思略科技(Celestry Design Technologies)。戴偉民則擔任聯合主席兼首席技術官,而伯克利技術公司的創始人之一胡正名,則是大名鼎鼎的FinFet之父。
隨著思略以1.35億美元被賣身給美國公司Cadence,該公司的其中一個部門被剝離,也就成為了今天的芯原微電子。
針對這筆投資,有業內人士表示,芯原微電子將會為小米的澎湃芯片帶來更多的技術與算力支持,同時,也讓澎湃芯片能夠擁有NPU處理能力。
小米的造芯之路是曲折的,經歷了芯片研發瓶頸、進程慢和技術團隊重組等困境后,如何解決技術能力不足的短板,則是它一直以來在努力的事。
而小米投資的這8家半導體公司,從短期看來,是它輸入外圍技術,以解決自研芯片技術瓶頸的投資戰術之一;從長遠來看,這也是小米沖擊上游芯片研發市場,打通產業鏈布局,以在我國當下芯片之戰中釋放潛力的重要一步。
雷軍為小米投資供應鏈版圖畫的另一塊餅,則是在智能制造行業。
這塊餅有多大?智東西梳理并分析了小米兩年間涉及的相關投資,從中篩選出更有可能為小米投資的12家供應鏈企業中,與智能制造企業相關的名單。
包括已上市的方邦電子在內,共計5家智能制造企業,涉及機器人和高端電子材料制造2大領域,小米持股數共計超700萬股。
其中,創鑫激光的IPO進程目前是中止狀態。據了解,主要原因在于該公司存貨占流動資產比例超五成,兩成以上利潤來自補助。
此外,在上市前,創鑫激光曾存在諸多業績對賭、上市對賭協議,并且多款曾觸發。但在上交所問詢的過程中,該公司表示, 目前公司不存在尚待清理的投資協議,也不會對發行人的控股權穩定產生不利影響。
那么,創鑫激光如何吸引了小米的青睞?
據招股書顯示,小米通過股份轉讓方式,陸續在1月和2月獲得創鑫激光股份,共耗資1.12億元。截至目前,小米持有創鑫激光326.65萬股,持股占比約4.43%。
作為國產光纖激光器的排頭兵,創鑫激光在2016年到2018年主營收分別為4.11億人民幣、5.86億人民幣和6.93億人民幣,營收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9.36%。其中,該公司的兩大產品系列分別為脈沖光纖激光器和連續光纖激光器。
實際上,在當下的激光器領域,越來越多的公司投身到光纖激光器市場的競爭中。技術方面,中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的技術瓶頸和門檻都已基本突破,大大刺激了老玩家的轉型和新玩家的入局。
更重要的是,目前的光纖激光器市場尚未飽和,一大塊蛋糕尚等著分食。那么,在國內光纖激光器企業遍地開花的環境下,創鑫激光的優勢在哪?
據《2019中國激光產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創鑫激光目前在國內市場銷售額排名第二,國內市場占有率為12.3%。
并不否認,包括創鑫激光在內的創企想要開辟并進擊國內機器人和智能制造市場的野心,正中了小米的胃口,不僅收獲了小米這位大客戶,也得到了小米在資金和營銷資源等方面的支持。
不難看出,面對正在穩步增長化的機器人和智能制造市場,以及AI技術發展和5G通信技術催生的行業新機遇,小米選擇對這些企業的投資,無疑是其構建小米供應鏈的重要布局之一。
成,小米又能順利敲開一片市場紅利大門的鑰匙;敗,小米興許還留著更多的后手為這場“戰役”補血。
畢竟,小米誓要成為“國民級企業”的野心更大。
一手生態鏈,一手供應鏈,構建了小米在產品業務和技術實力兩方面的投資突圍戰術。特別是在當下IoT碎片化市場爆發,以及5G通信技術逐步商用落地的趨勢下,小米供應鏈投資的開啟,無疑是它試圖抓住市場機遇的一次蓄力與嘗試。
正如小米CFO周受資所說,小米希望布局的是一個強大的中國供應鏈生態。兩年投資12家供應鏈企業,從半導體覆蓋到智能制造,這既是小米開啟“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的底氣,也無疑是它在構建生態鏈基礎上的新突圍。
然而,這場突圍將是一場漫長的持久戰。小米想要打通整個從上下游市場,并從中獲得話語權,它所做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它當下所面臨的問題,除了“復活”澎湃芯片的重任之外,還有自研技術短板、組織管理架構不成熟、IoT生態鏈市場打通率低,以及一蹶不振的股價。
布局、廝殺、突圍,在這激流暗涌的市場中,小米一手握著資本和IP的底牌,一手握著尚未真正見起色的生態鏈和供應鏈棋局,它是否能從這場持久戰中再次殺出一條血路?
再者,小米加緊布局的供應鏈投資是否能真的為小米帶來技術創新?還是說只有像蘋果那般,選擇并購技術公司才能真正實現技術突破?
這所有的答案,讓時間來為我們驗證。
億歐家居原創薦讀:
小米“狩獵”大家電
雷軍豪賭萬億局
編輯:尹珺婕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