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新零售元年到2019年新零售踐行之年,數據的力量被奉為圭臬,通過重構“人、貨、場”等商業要素,使顧客管理、商品管理、供應鏈管理更加智能化,為零售行業帶來一場由技術引領的變革升級。
“過去10年,零售企業以及消費者產生了更多的數據,未來5年,企業如何消化、利用這些數據驅動商業發展,必將成為其核心競爭力。”奇點云創始人兼CEO張金銀(花名行在)告訴億歐。
奇點云脫胎于阿里云大數據團隊。2017年當張金銀離開阿里獨立創業時,已經在大數據行業摸爬滾打了13年。
2004年,張金銀以“數據倉庫專家”的身份加入阿里,負責搭建阿里巴巴的第一個數據倉庫(DW),而后,和團隊共同完成了TCIF(淘寶消費者信息庫)的搭建,整合打通了阿里巴巴消費者數據,現在阿里的消費者標簽都源自TCIF。
2015年,張金銀在阿里云數加內部創業,負責基礎平臺的外化,把阿里巴巴的數據能力外化賦能社會。也正是這樣一個契機,讓張金銀接觸了更多線上、線下的零售企業,在與他們的交流中看到了其同阿里在業務發展與商業技術上的巨大差異:這些企業缺少數據,智能服務與業務的智能支撐更是無從談起,線下零售企業尤為如此。
親身參與阿里在不同時期對數據不同的利用方式,張金銀表示阿里如今的數據智能并非一蹴而就的,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最初,阿里同大多數企業一樣,數據只是放在excel表格中,主要展示一天當中哪些貨物賣了多少。
其次,隨著數據累加,小二逐漸發現推薦位置與貨品種類、銷量之間的聯系,能否放到頁面有利位置,決定了企業品牌曝光量,而流量是直接可以換錢的。這也是阿里早期線上流量紅利的階段。
第三階段,阿里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頁面推薦,可提前預測銷售結果,并智能指導不同品類貨物在何時、那個位置上架。這個過程是沒有小二參與的,阿里智能推薦引擎可以做到比小二、消費者本身更了解消費者,摒除經驗主義,主觀行為。到2018年,阿里生態數萬億的交易額,有70%交易的達成是通過推薦引擎算法的千人千面完成的。
用戶在阿里大平臺消費,天然會留下自身數據和消費行為軌跡,而平臺上每個商品都擁有數百個標簽,隨著用戶持續在阿里生態消費,這些標簽被反向打在用戶身上。每一個用戶都被阿里打了無數的標簽,通過聚類分析,以及在時間與消費中不斷被更新、驗證,無限逼近用戶消費行為本身,阿里可以做到比用戶更了解自己。
“如何將阿里的經驗與技術帶給線下的實體企業,幫助他們進行數字化轉型和升級?成了當時我心心念念的事情。”張金銀在回憶創業初衷時表示。
張金銀將奇點云的技術與產品分別比作土地與蘋果樹,“我們為企業搭建數據中臺,但企業并不關心什么是數據中臺,他們對技術沒有那么大的興趣。他們真正關心的是與企業經營切實相關的智能補貨、降本增效等環節。”
為滿足客戶需求,奇點云拋棄讓企業自主耕耘數據中臺的做法,直接以培育蘋果樹的方法,向客戶提供“云+端”解決方案。即以智能硬件感知并獲取終端“人”和“場”的數據,數據進入數據中臺后和“貨”的數據產生化學反應,最后通過算法提出指導方案,助力業務。整個方案既解決企業數據生產的問題,又解決企業數據使用的問題。
線下零售企業往往擁有貨品數據,但“人”和“場”的數據是嚴重缺乏的。張金銀表示數據助力商業發展有三個層次:在線化,數字化,智能化。此外,數據作為商業原料還需算法輔助才可使用,而數據的缺乏無疑讓企業停滯在了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
奇點云服務群體中不乏此類客戶,“云+端”的解決方案在這種情況下就體現出了自身優勢。奇點云的終端智能硬件根據店面及周邊商業信息、節假日的銷售情況及消費者洞察等的數據分析,為企業提供了智能定價模型,讓企業在全國的每一家店都能有自己“個性化定制”的定價策略,實現千店千面,智能銷售。
張金銀表示,某年營業額在100億到200億之間客戶曾在這樣的服務基礎上,每年增加5000萬左右營收。
那么,是否每家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后都能做到降本增效呢?張金銀認為,并非如此。大部分企業無論是否數字化,都擁有一個生命周期,但數字化會讓這些企業更加安全。此外,從規模上講,企業年營收只有在10億以上,數字化才會收到明顯效果。
企業規模越大,員工人數、業務線條相應都會更多,管理復雜度大幅提升,當組織反應時間到了一定數量級后,算法效率就會超越人工效率。數字化轉型需要花掉企業一部分預算,企業作為考慮投入產出比的組織,10億年營收規模是眼下決定企業是否開展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當然,數字化本身是不可逆的。未來,數字化終將是決定大部分企業優勝劣汰的關鍵,無論企業規模大小。
編輯:劉淑洋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億歐,經億歐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點擊轉載說明,違規轉載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