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我中臺是什么?”
自從中臺火之后,幾乎每天都有人問王健這樣的問題。
王健是全球咨詢公司ThoughtWorks的首席咨詢師,一直從事國內外大型企業級軟件的架構、設計與開發。他的簡歷上寫著:做過架構師,當過PM,干過咨詢,一直保持著對技術的熱愛,享受著編碼的快樂,熱衷于技術分享。
這樣的身份注定讓他與時下最熱、也最讓人迷茫的中臺有了交集。目前他主要的工作主要圍繞企業架構方向,自然也會涉及到幫助客戶定義什么是中臺,為什么要做中臺,以及怎么做中臺。
但若是冷不丁一下子籠統地問他中臺的普世概念,他也只能搖搖頭。
“你沒發現嗎?每個人對中臺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在各個前來咨詢的企業中,王健發現他們各有各有的想法,比如內部研發效能提升、資源整合、新零售、全周期、全渠道、開放銀行、多品牌戰略、全球化戰略、產業互聯、構建商業生態等等。“中臺這個概念,隨著市場的炒作,越來越像一個個許愿池了,好像有了它,企業的愿望就可以實現。”
但在這個許愿池背后,反映的卻是實實在在的企業問題。這就和為什么佛祖面前有那么多善男信女,是因為世間有太多苦難煩憂一樣。企業的煩惱就寄托給了中臺。
很多人關心中臺,但他們并不知道中臺和平臺的區別,也不清楚中臺的建設過程與困難,但他們期待中臺建設的結果。“這些人往往是跨組織、跨部門,企業里面級別也不低的人,他們眼界開闊,不拘泥于一些具體的問題,希望中臺能給企業帶來實際的幫助。”
因此,與其去糾結什么是中臺,不如從問題本身出發,找出中臺為什么會出現,以及現在如此火爆的原因。
建中臺應該只是一個解決方案級別的要求而并不應該是需求本身。可以這么去思考,如果沒有中臺,我們會缺失什么?
王健是目前ThoughtWorks負責中臺咨詢業務的總負責人,但是他所屬的團隊卻叫做企業架構及解決方案團隊。究其原因,是中臺背后的企業問題,實質上需要從企業架構層面去解決。
他直言,到目前為止,沒有一項具體的技術是由中臺這個概念驅動產生的。為什么今天那么多人搞不懂什么是中臺,就是因為它不是一個實際的技術概念。“如果從技術的層面思考,技術中臺約等于中間件,業務中臺約等于分布式架構,數據中臺也約等于大數據等技術,以此類推,現在的中臺都能在以前固有的技術和基礎上找到替代品。”
這么看來,沒有中臺,還有以前的平臺和技術。所以搭建中臺也可以說成是平臺的演進和治理。
那是不是中臺就沒有價值了呢?
也不是。
“缺失了中臺,就缺失了平臺向業務的一個視角。這就是中臺的概念產生的價值。”
讓王健在這一點有所啟發的,是螞蟻金服曾經分享過的一個搜索中臺的案例。“回看業務四個字,讓我印象深刻。”
2018年,螞蟻通用搜索產品的負責人善仁在Elastic 中國開發者大會上分享了從平臺到中臺的搜索業務的演變,其中就提到了“回看業務”。
善仁在演講中表示,和大多數大型企業一樣,螞蟻內部也有一套自研的搜索系統,我們稱之為主搜。但是由于這種系統可定制性高,所以一般業務接入比較復雜,周期比較長。而對于大量新興的中小業務而言,迭代速度尤為關鍵,因此難以用主搜去滿足。所以就開始自建搜索業務。
基于 Elasticsearch 的通用搜索是螞蟻內部最大的搜索產品,目前擁有上萬億文檔,服務了上百個業務方。而通用搜索的發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平臺化和中臺化。簡單來說,就是原來大家各自做自己的搜索,后來在一個平臺上一起做,“把一些通用的業務邏輯下移,來減少業務的邏輯,讓業務專注于業務本身。”
王健感慨,作為技術負責人,能打破技術的邊界,跨出一步去看業務,這是很難得的。
當然這里還有一些被動的原因,就是面對業務的高速發展,技術如果不能從業務出發,主動擁抱業務,對平臺的能力進行進一步的業務包裝與治理,業務團隊就算是996、007也是無法滿足各條業務線不斷涌入的需求的,這也是中臺產生的一股自下而上的驅動力,算是被倒逼的技術人員的自救。
即希望通過降低業務學習成本,下沉通用業務邏輯來加速業務迭代,賦能業務,更好的服務業務的同時,還可以解放自身的寶貴資源,也就是“回看業務”。
但是,不是每個技術人員都能做到回看業務的。就像每家公司都會有的產品經理和研發人員要打架的梗一樣。
前面介紹了關心中臺的大部分是企業級別不低的人員,包括CEO、CTO、CIO等,這是因為中臺做到了讓企業整體效率的提升,但是在單體組織中,是會給那些獨立部門帶來不安的。也就是一個整體與單體的矛盾和博弈。
在企業內部的各條業務線中,人的本性是只關注于自己內部的KPI效益,一旦內部組織的邊界被打破,就會有下意識地排斥感。中臺的集成、融合反而對他們來講是一個不太友好的詞。
這會產生一個現象:非扁平化的企業很難推進中臺,因為技術好改變,但企業的文化和組織變化不容易改變。
而中臺為什么現在能在像金融、房地產、汽車這類領域應用得這么廣?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其自身領域面臨的危機。金融領域的不斷創新與競爭、房地產領域的政策管控與轉型、汽車領域的車市寒冬和新造車勢力沖擊,都促使他們想借助中臺數字化轉型的,完成企業的華麗轉身。
因此,做中臺沒有適不適合,真正走的靠前的企業或事行業,要不就是有了一定的危機感,要不就是非常的清楚自己想成為什么樣子,有很大的“野心”。即使你符合了中臺1、2、3的前提要求,沒有一定的驅動力,改革還是無法完成。
目前中臺的大趨勢正是符合了企業注重整體效率提升的大背景,也就是“企業協同”。不管是今年企業協同軟件Slack的上市,還是釘釘發布了自2015年1月發版以來最大的“智能協同”產品升級,協同都是企業級市場的關鍵詞。
中臺的火,是必然的。
“中臺的局限在哪里?”
“局限在于它太難了。”
因為企業本身的原因是很難解決的,所以當一個企業決定要做中臺時,應該首先要搞清楚企業面對的核心問題是什么。
在這種背景下,當大家對中臺剖析得越來越深入,中臺的概念也會越來越細分。現在就已經出現了數據中臺、業務中臺、組織中臺、AI中臺等等中臺,甚至一些被人詬病的“偽中臺”企業也都能為自己謀個名正言順的一席之地。
誰才是真正的中臺?
看到這,其實歷史就很相似了,“我們現在爭論中臺,就像當年大家爭論云一樣。”王健笑稱。
以前,AWS會說“我是做云的”,Salesforce不甘示弱,“我也是做云的。”
誰才是真的做云的?
后來,云的概念漸漸成熟,發展出了PaaS、IaaS和SaaS。這時人們才意識到,AWS是做云的,它是IaaS,而Salesforce也的確是做云的,不過它是SaaS。
因此,現在焦慮的人們不必急著去定義中臺是什么,因為它現在還很難定義,但一定會慢慢縮小定義的范圍,更精準地解決企業的問題。平臺只是中臺的第一站,它的下一站還有很多可能。
本文作者龔晨霞,微信Gcx847076575,歡迎關注企業服務和產業互聯網的朋友加微信交流。?
今年的數字中臺熱,圍觀者和參與者都“不亦樂乎”。
億歐自年初開始,持續不斷地跟蹤采訪了業內不少數字中臺的行業改革者。時隔近一年,想和大家一起聊聊“產業下的數字中臺創新”該怎么做?
現場擬邀請數字化轉型代表企業、數字服務商等作為分享嘉賓,共同探討數字中臺的搭建實踐和教訓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專訪對象王健也將作為分享嘉賓為我們帶來更多他的“中臺故事”。
恰逢10.24程序員日,大家一起躁起來!特價優惠票正在推出,限額50張,先到先得~
點擊報名或https://www.iyiou.com/a/cyhlw_szzt_sh_2019/,
你將獲得:
億歐產業互聯網系列精品沙龍門票1張,現場聆聽業內各界專家從不同角度分享數字中臺搭建實踐和教訓經驗,并有機會參與圓桌討論和一對一專家答疑。
在討論和答疑中,貢獻“金點子”或提問“金問題”者,將獲得精美禮品一份,你所代表的企業也將獲得億歐的持續關注。
編輯:劉淑洋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億歐,經億歐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點擊轉載說明,違規轉載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