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與大家討論:品牌如何鑒別網紅的帶貨能力?網紅如何識別靠譜的品牌?“嚴查網紅帶貨”到底會帶來哪些影響?
最近,關于網紅帶貨、視頻直播的討論接二連三。
先是十一期間,一條“大學生抖音帶貨賺取百萬傭金”的消息,引發揭秘式的行業大討論;幾天前,“網絡主播持證上崗”的消息又傳得沸沸揚揚,后被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辟謠,稱不存在從業準入門檻或所謂“持證上崗”的情況。
今天上午,微博大V刷量事件還在發酵,午后便傳來消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表示:嚴查網紅帶貨。
圍繞這些事件本身的探討已有不少,我們想進一步討論的是:品牌如何鑒別網紅的帶貨能力?網紅如何識別靠譜的品牌?“嚴查網紅帶貨”到底會帶來哪些影響?
我們為此采訪諸多行業人士,對這幾個問題做了一些梳理。
傍晚,借著“紅人帶貨”的熱議話題,研究她經濟的刀姐推文“90%的品牌還在閉著眼投放”,似乎說明了一些問題。
網紅帶貨其實是一件非常講技術含量的事。以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薇婭和李佳琦為例,早在今年三月,趙圓圓就在自己的文章中分析薇婭成功的秘訣:
“薇婭做過線下服裝店鋪,進過演藝圈,當過淘女郎,開過天貓店,說白了是:老板娘+藝人+模特+電商運營的四合一體質。”
而薇婭所在的公司——“謙尋的運營團隊幾乎不會發生:上錯鏈接、講錯寶貝、價格報錯、功能講錯等基本功問題。開播前功課做得非常足。也不會有莫名其妙的人突然插話,無理由入鏡等事件。”
薇婭背后的運營團隊對淘寶直播這個產品研究得非常透徹——“充分挖掘了浮窗功能、直播印記、直播切片、系統抽獎等直播功能”。
不久前,人物那篇在朋友圈刷屏文章《李佳琦:坐上火箭》則透露,從淘寶直播一躍成為全網紅人的李佳琦,背后所在的美ONE公司,員工已經超過300人,全部只圍繞著李佳琦這一個個人IP運轉。
無非說明“能帶好貨”并非易事,背后需要強大的團隊和專業性作為支撐。
一家MCN機構的商務負責人表示,從他熟悉的抖音商單領域來看,他認為至少有兩方面:
一方面參考很多第三方的榜單和數據,基本上能判斷;
另一方面是看賬號的類型和達人整體的表現力、風格和人設。比如:搞笑類、劇情類的達人,更多還是借內容曝光帶來的高流量進行轉化,這跟口播賣貨的垂直類賬號是兩回事。如果傾向于賣貨就要找那些能賣貨的達人,主要看兩方面,營銷能力的專業度和對產品的認知度。
更多行業從業者則表示:可能沒有捷徑,還是要“花錢投放”去實測。
在投放之前,確實需要運用大數據、過往案例和基本常識去做技術性地觀察。投放之前的數據監測,對投放選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廣告主的目標無論是品牌聲量還是銷售轉化,都需要規避虛假刷量賬號,這里的甄別、判斷和選定,廣告主可以依據自己的專業能力,也可以通過第三方專業機構來做。
回到前面的話題,也有行業人士認為,KOL帶貨有時候存在兩難的情況——
“比如有些公號KOL,我們都認可他不會刷量,粉絲多閱讀量也較大,但帶貨尤其是跟人設方向不太一樣的帶貨,能力可能就不強,這時候只走CPS分成,換成我們做KOL可能也不愿意?;蛟S得回到廣告主的投放目的來思考,直接要轉化的投放,就要選高轉化率的號?!?/p>
這里就要提醒大家:在帶貨這件事上,千萬不要把所有的功勞歸到直播帶貨,更不要把電商直播神話,甚至拿到內容營銷里來類比。
電商主播肯定會創造價值,特別是轉化率高效的內容,一定是三重作用:主播的人格魅力、對產品的理解和對人群心態的把握。
心智傳播、品牌影響力、大量曝光、產品種草和直播銷貨,這是一個完整的鏈路?!?strong>有些人說,你看那誰家就沒做心智直接直播帶了多少貨,那是忘了那些品牌早在多年前已經完成了心智建設和品牌背書。”
也就是說,品牌需要搞明白自己在哪個場景,這個場景的用戶特點是什么。
“識別不同的用戶,同一用戶,在不同流量場景下有哪些不同的需求和變異,將是重要能力,無論甲方乙方,畢竟現在基本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八云解釋。
此外,還有業內人士認為,專業的事情應該交給專業的人處理,品牌方最好不要直接找KOL或博主,一個好的選擇是交給專業的中間商或第三方,其中有兩個考量因素:
一方面,專業的中間商和第三方,不會只對接一個客戶或一個MCN的業務,在大量的對比和投放中,他們肯定踩過坑,掌握數據情況,擁有實戰經驗,投放相對更精準。
另一方面,當遇到投放問題時,中間商可以在中間協調解決矛盾和問題,不至于針尖對麥芒,陷入僵局。
當然,這位業內人士也提醒“千萬不要認為,找到一個博主成功的案例,那下次投放一定能保證成功”。
因為品牌投追求“直接轉化”這件事本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所有的技巧、細節和過往的數據只能提高成功的概率,不能保證完全成功。
“說起來這就是所謂有玄學和運氣成分?!彼a充說,“我們都明白,品牌不找中間商的原因是為了省錢,但是省這個錢真的劃算嗎?”這可能值得更多品牌主,特別是剛開始接觸新媒體投放行業的品牌主思考。
公號“營銷老王”作者表示:紅人的粉絲對于商家來說,就是一個流量通道,尤其是垂類紅人,粉絲會更加精準,這也是商家愿意付費的原因。當投入產出控制在一個合理范圍,就是值得復制和放大的投放了。
那對于博主來說,勾起用戶興趣、甚至購買,不僅僅是考驗博主的內容制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流量濃度(越真實的博主濃度越高),所以商家投放的時候,內容水平和粉絲應該結合起來看。
具體如何實現投放的有效性?公號“營銷老王”作者給出了幾點建議:
探討完品牌如何選網紅,我們還需要換個角度,紅人和KOL又該如何識別品牌是否靠譜?
就這個話題,我們同樣對話不少行業人士,他們分享了自己看法。
“看一看知名度就好了”,新媒體人姜茶茶表示:識別品牌對她來說還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一件事,“不過,還是要對廣告內容進行比較嚴的審核,比如有一次客戶找我投放廣告,當時因為排期原因沒有接,但后來(才知道)那個廣告有一些侮辱先烈的內容?!?/p>
而淘寶直播負責人趙圓圓認為,識別品牌主要有三種途徑:
搜百度,看看百度百科和相關新聞;搜兩微一抖,看看該品牌之前做過什么營銷活動,發過哪些軟文,合作過哪些KOL;淘寶天貓搜一搜,看看線上零售店的粉絲量,發過多少微淘以及某些爆品的單品銷量有多少。
趙圓圓認為:針對某些具體的品類,可以查看一些垂直類的平臺和媒體。
“比如汽車類的可以去汽車之家、易車網看看,化妝品美妝小家電可以去小紅書看看,食品餐飲類的可以去大眾點評美團看看,再比如進口的商品可以去考拉、天貓國際看看,一些電器類的可以去京東看看,以此類推吧,總之就是到銷售終端、媒體終端看一看,如果完全啥都沒有,是一個全新的品牌,這個一定要小心,如果它過于狂熱,發稿發得特別多,可能是一個燒錢的牌子?!?/p>
換言之,就是通過同行間的打聽了解品牌的質量。“其實合作中各種幺蛾子還挺多的,KOL也要注意保護好自己?!?/p>
不過,與此同時,某短視頻MCN機構商務負責人向我們表達了另一個角度的觀點。
“由于這個行業還不成熟,我們都希望商品能對達人有反哺的作用,但出于利潤和流水的壓力,現在我們很多MCN是無法選擇客戶的,大多數還是單方面選擇,并沒有形成平等的關系。”
據他透露,目前他們在挑選產品方面,“基本上只要不違規都能上”。
仿佛是配合微博KOL帶貨數據問題的爭議,今天,還有一篇文章在社交媒體刷屏——《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嚴查網紅帶貨》。
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三部門將在全國聯合開展落實食品藥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專項行動。
專項行動將高度關注“網紅”食品信息,梳理違法犯罪線索。要求電商第三方平臺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并對“刷單”“假評論”涉嫌違反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因為近來網紅帶貨爭議不斷,“嚴查網紅帶貨”消息傳出,社交媒體上隨即有人表示“網紅帶貨要完了!”
其實,這也是一種非黑即白的思維。當然,我們非常理解,這么說的人里面有一部分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
加強行業監管并非壞事,管的肯定是那些營銷號、撈傭金的流量玩家、“黑五類”產品和灰色產業鏈,在官方的表述里,還提到了食品安全、虛假宣傳和刷單等。
網紅帶貨“要完了”?肯定不會。
站在平臺的角度,無論是淘寶直播平臺還是抖音、快手,沒有人愿意看到電商帶貨這件事“死”。只要平臺越做越大,就一定需要主播、網紅和機構,需要優質的IP和紅人。
加強監管意味著原始的野蠻階段的玩法要退場了。搗騰流量的玩家、野蠻人的存在,對這個行業并不是一件好事,他們破壞的是整個網紅帶貨的口碑,蠶食的是用戶對直播電商和視頻帶貨行業的商譽。
回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嚴查網紅帶貨》這條新聞本身:專項行動將高度關注“網紅”食品信息,梳理違法犯罪線索?!@段是針對食品安全的,也就是產品本身的。
要求電商第三方平臺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并對“刷單”“假評論”涉嫌違反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違法行為進行查處。——這段則是針對平臺的,平臺要負主體責任。
長遠來看,這對想認真做事,想在直播帶貨和短視頻電商行業扎根,做優質機構和紅人的創業者們來說可能是件好事,短視頻電商、紅人電商和直播電商的大幕這才緩緩拉開。
?
作者: 夏之南 張潔
來源:微信公眾號:“新榜TV(ID:newrankTV)
本文由@新榜TV 授權發布于運營派,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