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展臺,展示自適應機器人交互技術。攝/新京報記者 浦峰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科幻電影里的機器人管家,將逐步走入現實生活。在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成果展上,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帶來的“自適應機器人交互”技術,能使機器人基于感知功能實現自主學習,在各種家庭環境中學習、識別人和物體,并基于歷史進行推理。
只要有海量數據,現有的人工智能就能很聰明。但是當機器人進入家庭和不同場景,不可能得到太多的數據,需要逐步適應環境。“我們以知識圖譜為核心,驅動人工智能模塊自適應學習,就是讓機器人通過看到的東西逐步學習,認識人和物體,熟悉家庭環境。”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志剛說,這樣的功能將推動機器人從自動化向智能化發展,“從你讓它做某件事,到它逐步了解你的喜好,主動提供服務。”
研究院具備機器人異構計算開發平臺(HERO)和自適應人機交互算法庫,機器人進入家庭后主動觀察周圍環境,并且實時建立和維護精確的三維語義地圖,同時自動抽象出家庭環境的知識圖譜,幫助機器人進行時間和空間推理,比如機器人會根據歷史信息,分析遙控器經常放置的位置,最后一次被看到的地方。
關于機器人的推理,王志剛舉了個例子:傳統依靠大數據的人工智能算法并不適用于每一個家庭,比如有的家庭有一個盛放藝術品的展臺,由于是白色陶瓷樣式和支撐式造型,經常被識別成坐便器。而自適應機器人可能會基于環境常識提出疑問,坐便器不可能放在沙發的旁邊,因而繼續學習和訓練,直到達到正確區分展臺的目的。
未來,自適應機器人將如何應用?王志剛說,機器人可以長期觀察服務對象的行為,比如一位老人早上7點至8點經常吃藥,機器人會記住這樣的行為,一旦老人有一天早上沒有吃藥,機器人會發出提醒。“我們提供的是機器人眼睛和大腦的部分,目前正在和廠商合作,希望把機器人應用于養老服務的場景中。”
編輯 李國君 校對 何燕
贊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