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wǎng)友稱在某二手物品交易平臺上,有不少共享充電寶在出售,價格在20至30元不等。此外,共享充電寶的”破解教程“也在同步發(fā)售,市面上的主流產(chǎn)品無一“幸免”。專家表示,網(wǎng)上出售共享充電寶和相關破解教程均涉嫌犯罪。
一塊膠布完成“欺騙”
在某二手交易平臺上,某商家演示了共享充電寶的破解流程。視頻中,該商家用膠帶粘住共享充電寶的卡扣,隨后用手抵住充電寶阻止其彈出,實現(xiàn)對充電機器的“欺騙”,等歸還成功、訂單結束后再拔出充電寶。
根據(jù)某二手交易平臺賣家出售的“破解”教程,用戶僅需通過一塊膠布完成對共享充電寶機器的“欺騙”。
廠家升級充電寶應對破解
記者與商場里的店家溝通后,按照網(wǎng)上售賣的破解教程進行了實驗。租賃前的充電寶插在機箱里充電,機箱的卡槽里有一個可伸縮的探頭,充電寶側邊有一個凹槽。未租賃狀態(tài)的充電寶會被機箱的探頭卡住凹槽,掃碼租借后,探頭會收縮,用戶就可以拔出充電寶。
從事共享充電寶代理的悟先生表示,破解的關鍵在于如何在歸還時“欺騙”這個可伸縮的探頭。
悟先生表示,第一代共享充電寶存在這樣的產(chǎn)品缺陷,用膠帶粘住凹槽的充電寶很容易“欺騙”機器,進入充電狀態(tài)便停止了計費。第二代產(chǎn)品修改了“歸還邏輯”,在充電寶凹槽處加了芯片,只要沒被卡住,充電寶就不會進入充電狀態(tài),默認一直計費,從而避免客服在后臺被“欺騙”。
相關行為涉嫌犯罪
共享充電寶雖然價值不高,但也不能“以惡小而為之”。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維維律師告訴記者,對于一些公開在網(wǎng)上傳授破解共享充電寶技術的人,其行為涉嫌構成教唆犯罪。
王維維:對于一些公開在網(wǎng)上傳授破解共享充電寶技術視頻的人,其行為涉嫌構成教唆犯罪,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構成盜竊罪的共犯。這些教唆視頻的錄制者,如果給犯罪分子提供了直接的作案指導,其行為可能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
對于那些破解之后把充電寶占為己有甚至拿去售賣的用戶,律師認為這一定程度上涉嫌構成刑事犯罪。
王維維:不當?shù)美侵感袨槿嗽诓蛔灾蚍湃蔚那闆r下的一次性行為。但如果有人多次主動利用共享充電寶的技術漏洞反復操作,積極追求并擴大由此獲取非法利益的可能性,明確顯示了盜竊他人財物的直接故意,這種行為涉嫌構成盜竊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