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前,創投熱潮涌動。
坊間曾有一個段子是這樣描繪那些有著 夢想,并在努力奮斗的年輕人群像的:他們對 的創業史了如指掌,對張小龍的貪嗔癡如數家珍,知乎果殼關注無數,以及 36 氪每日必讀。
生動形象的同時,又恰如其分。馬云、張小龍高居神壇是創業偶像,36 氪則作為 、創業服務機構提供內容、資訊、數據等等,是洞察趨勢讓人先看到未來的耳目。
也正是用戶的 " 每日必讀 ",構成了現今 36 氪 業務先于集團其他業務沖刺上市的基石。
日前市場上傳來消息,36 氪媒體業務(36KrHoldings Inc., 36 氪控股)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招股說明書,計劃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根據招股說明書,其此次募資主要用于增強內容產品,擴大業務服務范圍、客戶群和服務深度,提高數據分析和技術能力,補充營運資本等。
從當下資本外部環境上來看,這并非是個最佳的時間點,且上市消息流出后,業內也不乏相關不看好聲音。不過細究 36 氪招股說明書,或許能一窺其逆勢赴美 IPO 的底氣。
國資背書
據中國基金報報道,2019 年 9 月份也就是 IPO 之前,36 氪發行了 3999 萬股 D 股優先股,獲得了 Lotus Walk Inc., Nikkei Inc.,Krystal Imagine Investments Limited, Red Better Limited 和 Homshin Innovations Ltd. 四家公司規模 2400 萬美元的融資。
市場上有消息稱,其中 Lotus Walk Inc. 系字節跳動旗下公司。根據該消息,字節跳動不僅以旗下子公司 了 36 氪,且本次融資過后,雙方有意在內容層面展開合作。不過對此,字節跳動方面以不予置評,給出了回應。
圍繞 36 氪資本運作,引發業內關注的還有下者。
在上述資本運作同時,36 氪還與中國 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簽訂非約束性條款購買價值 500 萬美元的股份,與中國移動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簽訂非約束條款購買價值 1400 萬美元的股份。
這都可以理解為 36 氪為赴美 IPO 做足了準備,并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以媒體業務上市的 36 氪未來發展。
一個事實是,根據 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通過應用程序等形式向社會公眾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應當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
而目前不少從事內容資訊行業的公司,包括以 36 氪為代表的多數科技新媒體玩家等尚未能拿到這一牌照。雖說互聯網發展至今,很多領域都體現了市場先行先試的特征,取得相關牌照與否并未過多影響公司運營,但合規化會是后續市場競爭的一大利器,也是彼此都需要努力爭取的方向。
內容資訊創業公司獲牌正規化運營,這是大勢所趨。
隨著 36 氪與中國互聯網 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達成入股協議,這會為 36 氪申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提供很大幫助,除了有國資股東背景背書之外,更關鍵的是,中國互聯網金融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背后是中央財政與中央網信辦,后者正為《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的發證單位。
換言之 36 氪拿到牌照或許相對其他內容資訊平臺,會更加順利,也意味著 36 氪上市之后,如果很快拿到牌照的話,依靠牌照優勢,其想象空間亦會更廣。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 36 氪的投資團隊已堪稱豪華,擁有小米、滴滴等新 領域的明星企業,還有中移動、日本經濟新聞等,不僅拓寬了 36 氪的業務合作空間,亦有利于 36 氪內容出海。
并不虧損
在 36 氪披露招股說明書后,其隨之公開的財務數據,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數據顯示,36 氪控股在 2019 年上半年的運營虧損為 4990 萬元(約合 730 萬美元),凈虧損為 4550 萬元(約合 660 萬美元),而去年同期虧損則為 831 萬元。
這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36 氪同樣陷入了科技新媒體的盈利困境,未能摸索出有效的盈利模式,不僅陷入虧損且虧損持續擴大。
但事實并非如此。
原因在于,36 氪于 2019 年上半年的運營虧損并不是業務虧損導致,而主要是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其招股說明書將對于發放期權的行為記錄為虧損項目。
據了解,36 氪控股招股書是按照 USGAAP 的原則來審計的,會計會計入很多非經營性的損溢,而公司實際業務的經營損溢參照 non-GAAP 報表更準確。
事實上,類似的由于期權補償、股權激勵等非經營損溢導致公司財報中出現巨幅虧損,這在美股上,很常見。
比如拼多多在上市后首份財報中一次性計算了此前面向全體員工發放的股權激勵,這直接使得其當季 2018 年 Q2 財報出現了凈虧損 64.94 億元,較上年同期虧損擴大了 58.28 倍。
趣頭條亦是如此。其上市后首份財報即 2018 年 Q3 財報中,趣頭條總務和行政支出為人民幣 7.416 億元,遠超出去年同期的人民幣 680 萬元,主要原因是財報中計入人民幣 7.177 億元的股權獎勵支出,這也直接導致趣頭條虧損擴大,其當季凈虧損為 10.334 億元,去年同期虧損僅為 1150 萬元。
顯然這些虧損數據并不能真正代表公司業務運營情況,只是正常的財務操作。
那么剔除非經營損溢,用 non-GAAP 口徑來看 36 氪過去兩年的經營情況:2017 年調整后凈利潤 1300 萬元,2018 年調整后凈利潤 4600 萬元,較 2017 年增長了 256%,實現調整后凈利率 15.3%。
且即使考慮了期權補償調整的因素,36 氪在 2017 年和 2018 年也都是盈利的。體現在招股說明書上,2017、2018 年 36 氪分別獲得凈利潤 79 萬元、4052 萬元。
不難發現在公司實際業務經營層面,36 氪一直是盈利的,其盈利能力不僅不是外界部分聲音認為的欠缺,而是充分,且高速增長。
轉型破局
外界之所以會對財報中的虧損數字很敏感,正是在于當下收緊的資本環境更看重的是公司標的的盈利能力。
上市時機或許對于一個還在講故事,短時間難以盈利,拼的是未來盈利預期前景的公司很是關鍵。但對于一個盈利模式很健康的優質標的來說,資本市場的時間窗口是永遠打開的,其選擇不是最佳的上市時機,影響權重并不高。
不同于上市時還深陷虧損的多數中概股公司,依照上文,36 氪赴美 IPO 時,其收支狀況是正向的,其已經在 2017 和 2018 年保持了連續兩年盈利,這在中概股公司 IPO 時很少見。
此外從招股說明書上顯示,36 氪正在進入營收增長上行通道。
圖據深響
數據顯示,36 氪收入規模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長:2018 全年收入 2.99 億元,比 2017 年的 1.2 億增長了 148%。同時 2019 年上半年完成 2 億元的收入,比 2018 年同期增長了 179%。
其中,線上廣告服務費曾占據了營收的絕大多數。不過 2019 年上半年以來,企業增值服務收入超過線上廣告費用成為營收主要來源。
數據顯示,2019 年上半年,企業增值服務費用方面的收入為 1.01 億元,占到總收入的 50%,而線上廣告收入為 7947.7 萬元,從 2018 年末的 58% 下降到了 39%。
圖據:深響
這也預示著,36 氪已經從一個依靠廣告收入為主的公司正在轉型為一個企業服務公司,并獲得一定收效。
眾所周知,內容資訊創業公司傳統的營收模式主要就是依賴廣告,這是行業存在已久的天花板。誰能破局,自然就能拿到更廣的想象空間。
一個背景是,36 氪并不是業內第一家尋求登陸資本市場的科技新媒體創業公司,在其之前,已有玩家有所嘗試,但資本并未表現出追捧以至結果不甚樂觀。
赴美上市的 36 氪能否走出不一樣的軌跡,還有待市場進一步檢驗。
來源:AI藍媒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