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0號,我們熟知的家電品牌戴森的創始人James Dyson在其官網宣布,戴森的電動車項目已經被終止。主要是由于商業原因,而不是產品和技術本身導致了項目的取消,戴森曾經尋求電動車項目的收購,然而并未如人意。因此,我們之前曾經報道過的戴森造車計劃正式宣告結束。
在戴森的官網上,我們可以看到戴森爵士親自寫的這封信,向自己的員工以及公眾宣布汽車項目的擱淺。
“戴森汽車團隊已經研發出了非常優秀的產品,在繼承了戴森傳統哲學和理念的同時,發揮了他們所有的才能和創造力。然而,盡管我們在整個研發過程中嘗試了所有的辦法,我們仍然沒辦法讓產品在商業上成功實現轉化。我們非常認真地嘗試尋找買家可以繼續延續這個項目,不過很不幸并沒有成功。因此,我們做出了這個艱難的決定,終止整個汽車項目。”
之后,戴森爵士在信中表示,項目的終止絕不是因為產品本身或者整個團隊出了問題,相反因為汽車在設計和制造工藝上的復雜和困難,目前的成果已經非常突出。而原團隊的相關人員則將在戴森內部調整消化,其他部門依舊可以有足夠的崗位和技術需求,戴森也會尊重和協助員工的其它意愿。
戴森將會用當初25億英鎊投資中剩下的部分繼續投資研發新技術和戴森爵士創辦的學校中,同時也將繼續在英國Malmesbury、Hullavington和新加坡以及全球其它地點繼續擴展業務。取消汽車項目對戴森并沒有任何負面影響,尤其是戴森儲備豐富的固態電池相關技術,以及傳感技術、視覺系統、機器人、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方面,都將會在未來給戴森帶來巨大的好處,他們會繼續加快在英國和新加坡的投資和發展。
最后,戴森爵士表示在面臨挑戰的時候,路途肯定不會一帆風順,這不是戴森第一次在項目的發展上改變計劃和思路,而且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戴森爵士的一片雄心壯志最終還是倒在了現實的面前。與目前炙手可熱的特斯拉相比,戴森爵士的個人形象比馬斯克更加穩重、讓人們信服,而且在家電行業積累的資本和技術頗為雄厚,產品口碑也非常優秀。所以,盡管人們或多或少仍有驚訝和懷疑,但對于戴森造車都是滿懷期待的。
在家電領域大獲成功之前,同時具有技術和商業頭腦的戴森就已經有過要造電動車的想法,本人也一直在積極推進環保和電動車行業的發展。而電動車本身和家電在本質上又有著異曲同工的特點,尤其是以戴森引以為傲的電池、電機技術和設計為代表,戴森積累了相當多的高端前沿技術和專利。
之后戴森本人在2017年的時候投資了25億英鎊在整個造車項目上,用于造車和相關電池技術的改進和研發。當初的計劃是在2021年推出首款產品,定位將延續戴森高端、穩定、昂貴的品牌形象,甚至比路虎攬勝和特斯拉還要高。但不像超豪華品牌的幾百臺限量手工制造車,戴森仍然希望它成為一款大批量交付的量產車,初步定位與10萬英鎊的級別。
為了迅速獲得造車經驗,戴森找到了前寶馬集團擔任高級副總裁Roland Krueger和前阿斯頓·馬丁研發主管Ian Minnards分別擔任主管和副主管來負責整個項目的帶頭人。我們之前已經報道過,戴森的總部將因為造車項目而遷往新加坡,最終這輛車的量產任務也將在新加坡進行。而先期的一批生產任務則將會交給耗費了2億英鎊仍在建造中的英國Wiltshire汽車部門總部。
或許過高的定位導致了過高的研發成本,或許是戴森爵士低估了造車在各個領域所需要的復雜技術和協同合作難度,個中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之前見過的那些專利圖紙、效果圖最終也只能停留在圖片中。不知道戴森爵士是否尋找過財大氣粗的中方投資者,但現在,因為商業原因而終止項目實在讓人惋惜。
雖然相比傳統燃油車,電動車的研發并沒有那么高的壁壘,但我們也只能說,面對電動和新能源市場的飛速發展,造車的門檻遠同樣沒有我們想象得低,即使有了電機、電池等相對核心的技術,但車輛的行駛動力輸出、安全性、耐久性都跟家電產品不在一個級別。而且更重要的是,承載了駕駛員和乘客的汽車對用戶體驗的要求又提高了幾個檔次。
毫無疑問,戴森在家電領域的成功非常值得肯定,但在隔行如隔山的道理面前,人們可能不自覺地會過于自信。就像現在的新造車勢力中,除了為數不多目前還在努力的大品牌活著,已經消失的品牌數不勝數。如果把戴森也算作新勢力的一員,它也只能相當于給身前無數創業未半的成員又多增加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