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知的滴滴打車、今日頭條這些品牌,背后都有哪些增長邏輯?
目前,企業平臺如果想長時間獲得源源不斷的增長盈利獲客,就要搭建屬于自己增長飛輪模型,從原有的閉環生態,到現在的開發生態。
筆者今天將拆解幾個增長模型案例,加以消化整理,在這里進行拆解分享,希望能幫到在做增長的朋友,做品牌的朋友,從底層拆解品牌的增長,深挖增長的核心命脈,希望有所幫助。
如果讓我去解釋什么是增長飛輪,,筆者個人是這么認為的:找到一個市場痛點or用戶需求點,然后解決這個(市場)用戶需求,得到了結果之后,驗證了模式,做一些隱形的驅動。
我的學習筆記如下:
我先來例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滴滴打車的核心競爭力,是找到了市場用戶的痛點,(用戶打車難)(出租車坐地起價),那么滴滴打車切到了這個痛點之后,滿足需求雙向需求(建立了一個協同平臺)左手對用戶端,右手對車主端。
他的結果導向是:解決了用戶打車難問題,一批無業人可以通過網約車掙錢。
那么,滴滴打車對市場的隱形驅動是什么?
——驗證模型,補貼用戶,補貼車主。
戰略原點是什么?
——解決需求,將體驗做到極致。
那么,其中背后的原理和邏輯基本都是相通的,比如:
從上面圖片可以看出,圍繞核心原點為“增長”。那么,建立的協同兩端則是用戶、車主,其中間都是圍繞“更多單量進行”,撬動更多單量的工具則是服務、體驗、價格。
在擴充市場的時間,滴滴采用的行為就是更低的成本,拿到融資后,采用雙方補貼的形式,獲取更多用戶(車主)份額,流量優勢,占領更大市場,做更多商業化的手段。
今日頭條在前兩年極速的增長,智遠認為頭條的增長的底層的模型學會了微博的“運營模型”,何以見得呢?
頭條其實是一個重內容的一個平臺,和微博的屬性不同的是,一個偏向于信息流成份,一個偏向于“社交”成份,但是我認為兩者都可以叫“社區”形態產品。
用電商的專業術語——“人”“貨”“場”,頭條的這個“場”就是“內容”。
他的增長底層與微博相似,前期是以“信息流”“PGC”為主,外加上前幾年手機行業的快速爆發,市場投放,線下廣告,頭條APP綁定手機式銷售,俗稱后靠“腰部力量”,“大號”“大V”去造更多的內容,給予補貼,青云計劃等手段,才有了今日的頭條。
想必,我用這張圖表達,更容易一目了然——今日頭條搭建的是一個底層設施,他的自運轉來自于“腰部的UGC”用戶。
假設Growth為核心,頭條的隱含性驅動,杠桿就是補貼,前提平臺推出了幾個大動作,比如:加V計劃、青云扶持計劃,補貼平臺更多的V作者,V作者創造優質內容,各領域垂直內容,優質獲得現金獎勵。那么,V作者就會獲得更多的收入,給平臺貢獻更多的UGC,UGC就會吸引更多的用戶。
吸引用戶來到平臺的動力有兩個方面:一是優質的內容,二是成為創作者。
那么,這一套邏輯下來,你會發現:頭條的獲客方式,成了一套自循環的過程。
套用上面筆者總結的的增長公式:
美國costco超市近些年比較火,成為會員,享受購物成本價,國內也有很多創業者去模仿。
筆者認為,做的比較成功的一家是“名創優品”,好多的平臺只是模仿到了表層,costco的會員制和國內的分銷性平臺“云集”類399會員制還有所不同的地方。
比如:Costco的增長是依靠會員制自運轉,當用戶成為會員,平臺costco也就有了更多訂單更多訂單折射的是兩個層面,集中性更大量采購和更低價格售賣。
那么,更大量的采購,折射出來的是采購的價格更低。
采購價格更低,折射出來的是更低的售賣價格。更低價格售賣,折射出來的是會員增長。
會員增長折射出來的是更多訂單和更大量采購。Costco的“人”“貨”“場”,也有所不同,它的“場”是實體,但是基本開在偏遠的地方,背后折射的是成本低。
它的貨其實是“百分之70”標品,“百分之30”非標品,盈利的地方就在于“會員費”,運營手段采用的是“集采爆品戰術”。
線上電商玩Costco模式,會遇到的核心問題有幾個,我大致規劃了一下:一是獲客成本非常高(拼多多 淘寶 京東已經瓜分),二是貨品體驗(標品價格透明),三是中國的“物流成本”,四是商業模式的“自循環”運轉,五是體驗售后率,Costco則不需要較多的物流成本以及售后率,貨品體驗是現場模式。
談到雷軍老師,我們第一想到的應該就是小米。都說小米挺厲害,俗不知小米的有本書叫做“戰地筆記”。
筆者在這要強烈推薦讀者去深度研究下,里面有些內容是我無法用簡單的幾句話去描繪的。筆者一直認為,小米的厲害,除了手機性價比“厚道”,之外,個人認為“雷軍”老師戰略布局,生態鏈是“小米”企業的核心武器,我直接用圖片的形式去代入小米生態鏈的增長飛輪。
對于現在的小米來說,其核心飛輪(客戶網絡效應)是其未來發展的起點,小米戰略的落腳地就是用戶增長。用戶的增長和而隨后的收入擴張才是才是未來所有故事的基石。‘
因此可以看出,小米把手機作為落腳點。就好比現在的華為,表層其實是手機,背后透出的是技術,5G應用,這是它的無邊界。那么套用增長飛輪的公式:
當然小米的生態鏈結構,如果你自己有研究過亞馬遜,其他他們的增長飛輪模型相似。但是,亞馬遜在最后搭建了基礎設施平臺之后,做起了云服務,而小米卻圍繞用戶做起了ITO萬物互聯,產業互聯網。
而阿里的增長飛輪則是:從淘寶到天貓—支付業務—到螞蟻花唄—用戶體驗—供應鏈—菜鳥物流—基礎設施搭建—阿里云—萬物互聯—阿里IOT。
看到以上較大企業的布局,相信你對增長飛輪有一定的了解,飛輪的增長和品牌的戰略原點與戰略原點有較大的鏈接關系——包含當初的單車大戰,找到了市場的痛點,找出隱含驅動,優化用戶體驗,也是一種很成功的案例。
當然盤子大了后,可能從業務全局化的視角,就不是一個人能決定的了,需要有一個完善的戰略團隊。
那么此時,我相信,如果是您個人創業,一定要想清楚一個問題:先不要想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在后退到原點,應該思考的是“我需要解決哪些人的痛點”。
其實在市場上,筆者也看到很多的失敗案例,我大致總結為以下點:
就好比是上面這張圖表達的,覺得創業就是有一個idea,融資,獲取用戶,融更多的資,砸廣告估值,獲取更多的用戶。
其運作是不健康的飛輪,一起都圍繞這資本進行,而不注重于用戶和體驗,優化產品結構與網絡協同,因為沒有找到品牌隱藏核心驅動點。
張小龍在做微信的時候公開課上說過的一句話:我們當時堅持一個原則,一個新的產品沒有獲得自然的增長曲線,我們就不應該去推廣它。
筆者總結:沒想好或者找到市場的一個用戶需求,不要去嘗試創業,創業是為了發現“市場用戶需求”,解決“需求的過程”,什么是“好的需求”,就是這個“產品”很差,但是用戶天天邊罵邊用。
一個好的需求前期要打磨好“場”,俗稱“產品”,優化體驗,萬變不離其宗,把“場”打磨好,“人”“貨”自然就來了。
就好比你開一家飯館,門面都不好,就別試想著人來了,因為沒有“人”愿意透過邋遢的門面再去了解你家的“菜品”是一個同樣的道理。
最后,當產品打磨的夠好,能夠自然增長的時候,就是需要做品牌推廣曝光它的時候了。
?
作者:王智遠
來源:微信公眾號:“王智遠(ID:Z201440)
本文由@王智遠 授權發布于運營派,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