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區塊鏈在應用形態上一直被區分為公鏈、聯盟鏈、私有鏈,那么劃分的標準是什么?在金融行業的企業化應用過程中,聯盟鏈是否有發展空間?
什么是聯盟鏈?從技術上來講,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的記賬方法,在應用形態上又被區分為三大類: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區分的主要標準是不同的鏈擁有不同的準入機制。
1、公有鏈:
任意節點在接受區塊鏈網絡共識規則的前提下,都可以自由接入和退出區塊鏈網絡。
舉例:比特幣網絡、以太坊網絡、EOS網絡。
2、聯盟鏈
任意節點須經過聯盟委員會認證后,方可接入網絡,并須遵守區塊鏈網絡的共識規則。因為聯盟鏈一般是由企業節點構成的,所以其委員會一般在加盟節點內產生。
舉例:中信銀行和民生銀行牽頭的BCLC聯盟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信用證信息傳輸系統(Blockchain based Letter of Credit System)、平安金融壹賬鏈等。
3、私有鏈
個人認為私有鏈和聯盟鏈在技術上并無本質區別,主要差異還是在應用主體的范圍上,不贅述。
聯盟鏈與公鏈的差異在哪里?1、業務差異
公鏈有點類似于互聯網中的2C端業務,面向更廣泛的C端群體。而聯盟鏈更類似于互聯網中的2B端業務,主要面向企業用戶,再通過企業提供的服務去完成對C端客戶的服務傳遞過程。聯盟鏈天然的與公鏈業務具有巨大的差異,所以在公鏈中節點可以是任意機構或者個體,而在聯盟鏈中節點一般優先考慮為一個具有提供服務能力的機構,而鏈上的機構對C端用戶提供的服務可能是去中心化的DAPPs,也可能是中心化的APPs。而這種業務上的差異決定了聯盟鏈除了性能問題外,還有其他更難以解決的業務問題需要克服。
2、準入許可
上文我們已經說過,聯盟鏈一般都會有一個準入認證的過程。在技術實現上可以通過CA認證等方式,完成一個物理節點的接入。而在業務實現上也需要有一個審核的過程,需要新加入聯盟的機構符合聯盟發展的利益、遵從聯盟的憲章、有益于聯盟規模的擴張,而這些過程與傳統的商業聯盟的建立并無本質上和形式上的區別。而聯盟最終是通過強化自身的綜合服務能力的輸出,來構建聯盟的商業壁壘,獲得商業上的勝利。
3、權限體系
在復雜的商業化過程中,是沒必要也不可能做到信息的完全對稱和透明的,任何權力的平等都不是數量上的完全均等,所以在聯盟鏈的構建過程中,需要有非常復雜的權限邏輯控制體系的設計和實現。
4、激勵機制
一般來講聯盟鏈的實現上都不會采用挖礦的方式(PoW),也不會輕易采用全網范圍內的通證(Token)激勵機制,因為對于聯盟鏈上的核心節點而言,他們的需求是多維的,并不是通證這一單一維度的載體所能提供的,比如在信用能力、風控能力、資金能力、服務能力方面他們可能都有不同的訴求,所以聯盟鏈的激勵機制設計起來可能會更加復雜。所以,我覺得聯盟鏈可以沒有通證(Token),但是不能沒有激勵機制。
5、去中心化
有人質疑聯盟鏈的去中心化能力被削弱了,不如公鏈去中心化徹底。我的看法是,去中心化并不應該只是比特幣網絡這一種形式,要結合具體的業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企業級應用領域,去中心的形式可以是組織相關企業形成聯盟,聯合輸出服務能力,形成新的服務,為更廣泛的用戶群體提供便利,在這個過程中,讓服務過程更公開、更透明,這才是區塊鏈精神的本質。
聯盟鏈的發展現狀你問我“聯盟鏈現在的發展現狀?”
用一個形容就是“難”
用兩個字形容就是“很難”
如果能帶著臟話來形容,那就是“太tm難了”。
難在哪里?
1、業務:基于區塊鏈的場景設計很難滿足多方的利益要求,有業務的問題,但更重要的還是人本身的問題。(限于篇幅,此處不展開討論)
2、性能:無論是TPS(交易量/秒)還是延時都很難滿足企業級應用的要求,而且在金融場景中,延時的現實要求比TPS還要高。
3、容錯:區塊鏈號稱數據不可刪除、不可篡改,但是在現實業務場景下,人是會犯錯的,系統應該且必須要提供一定的容錯回退機制,這種充滿沖突的容錯設計對任何技術團隊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聯盟鏈的主要技術平臺?區別于公鏈技術,聯盟鏈的很多技術平臺是沒有通證的。
1、Hyperledger Fabric
2、Tendermit
3、基于Ethreum、EOS、BitShare等公鏈技術改造的平臺
4、其他自研平臺
國內在做聯盟鏈的團隊?趣鏈科技、布比科技、云象科技、矩陣元、紙貴科技、秘猿科技、33復雜美......
聯盟鏈的出路在哪里?個人看法,僅供討論。
聯盟鏈是一個新生的領域,大家一致研究和試錯,它的的發展的難度可能還要更大于公鏈的難度。過去兩年大家都在做同業聯盟(比如:上文提到到BCLC)或者供應鏈聯盟,但是目前看效果都不是太好。有些公司有一些收入,但是想完全覆蓋公司的運營成本,應該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有些公司一邊做股權融資,一邊發幣(在境外的新加坡、菲律賓等地注冊公司發幣)。
同業聯盟中節點同質化嚴重,構建聯盟鏈與其說合作發財還不如說把所有競爭對手放到一個窩里死掐,這本身就是一個心照不宣的與虎謀皮的過程,所以很難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經過與客戶漫長的溝通和討論,在小范圍內大家覺得可能做“異業聯盟”到沒準是個出路,不同行業的、不同服務能力的、不同地域的企業可以聯合提供前所未有的服務,升級自身的服務輸出能力,獲取更大的市場和利潤。
非常感謝您耐心的閱讀到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