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風大,出門戴帽子是必要的生活習慣。1979 年,潘石屹戴著父親從自己頭上摘下來的一頂破帽子離開了天水,走出了山村,走向了外面更廣闊的世界。臨行前,父親交代他:" 你要出門了,不管在什么時候,沒事不要惹事,有事不要怕事。"
從放牛娃成長為如今的百億身家地產商,潘石屹始終踐行著父親說過的話。潘石屹,似乎天生就有商人的敏銳與精明,他善于把握國家發展的 大勢,并快速做出反映,這在他下海以后的經歷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1992 年的春天,鄧小平在南海邊的談話,將人們從 " 姓社姓資 " 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經濟的寒冬冰雪消融,掀開了新一輪改革大潮。" 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 "。這一年,國運興衰與個人浮沉從未如此緊密地捆綁在一起。
時代賦予了每一位追求夢想的年輕人開疆拓土、實現夢想的歷史機遇。彼時,29 歲的潘石屹在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排頭兵的海南省初入房地產行業。但 注定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從創業之初的顛沛流離,到勇闖海南的驚險刺激,再到后來 " 萬通 6 君子 " 的分道揚鑣 …… 一路,歷經艱險。
在商海沉浮的這些年里,潘石屹不妥協宿命的安排,用智慧打下了一片屬于自己的江山。他與馮侖、易小迪等 5 人并稱為 " 萬通 6 君子 ",成立萬通地產,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百萬元;他建立了 SOHO 中國,并帶領 SOHO 中國完成三次公司轉型;他帶領下的每一個建筑作品都以城市標志性符號引領著城市的建筑潮流。
如今," 退休后 " 的潘石屹愛好眾多,拍電影、出書、跨界攝影、做木匠 …… 不斷解鎖人生新技能,活成了眾人眼中不平凡的一生。
━━━━
苦難童年
兒時的潘石屹(右一)。
潘石屹愛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被稱為現實版的孫少安。1963 年,他出生于甘肅省天水市潘集寨村,父親被劃為 " 右派 ",家境窮苦。11 歲時,潘石屹的母親便癱瘓在床,僅靠父親一人的勞力和收入拉扯 5 個子女。潘石屹從小就生活在對貧窮的恐懼中,對錢有特別大的渴望。兒時的他認為,有了錢就可以給媽媽治病。
上學時,寒冷的冬天,潘石屹也只能光著膀子穿棉襖,棉襖里沒有內衣,穿著穿著,襖袖會越來越短,襖會越來越薄,里面的棉花都 " 跑 " 掉了。但潘石屹自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成績一向優異,這也和他家是村里的 " 讀書門庭 " 有很大關系,太爺爺是秀才,爺爺上過黃埔軍校,父母都畢業于大學。但學生時代的潘石屹由于出身的束縛在他人眼中很少發言,低調處世。
潘石屹在學生時代還有一段灰色的記憶,在一次采訪中他說:" 記得小學 3 年級時,我在一位同學,也是我好朋友的面前炫耀說我爺爺是國民黨的軍官,他去過外面許多城市。這位同學把我的話告訴了老師。老師在班上開我的批斗會,一連開了好幾天,還讓同學們往我臉上吐口水,女同學吐的是口水,男同學把鼻涕擦到我的臉上。我的臉像痰盂一樣有淚水、有鼻涕、有口水。開完批斗會,我就在小河邊上把臉洗干凈回家。這件事我從來沒有告訴過家人。"
苦難的童年,讓潘石屹很早就開始思考人生,并且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當時,每當潘石屹在山上放牛時,總是長久地盯著遠方的隧道,聽到火車的汽笛自遠而近又自近而遠地響起,告訴自己,你一定不能一輩子待在這個小山村里,你一定要走出去!只要坐上火車,你就可以到寶雞,到河南,到北京,到一個美麗而廣闊的世界里去!
或許正是對貧窮的深刻認知與對外面世界偏執的好奇,讓潘石屹走出了小村莊的山洞,一直走到世人的面前。
━━━━
人生第一桶金
從左至右:馮侖、易小迪、王功權、潘石屹。
改革春風下,企業掌舵者們紛紛破繭重生。而在體制內,一場大規模的棄官從商浪潮也奔涌而來。
1981 年,潘石屹考上中國石油管道學院。大專畢業后,被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3 年后," 不安分 " 的潘石屹辭職,變賣家當帶著多年后外界描述的 80 元 " 創業資本 ",第一次南下廣州、深圳,開始了創業。
那時的深圳,需要邊防證才能出入。潘石屹沒有邊防證,只能繞路而行。最后,沒有辦法的他,找了當地一位老鄉,由他帶路,在一處人煙稀少的地方,剪破鐵絲網,才算進入深圳。但現實中的深圳并不像看到的那么美好。為了生存,潘石屹不久進了一家咨詢公司," 其實就是皮包公司,電腦培訓、給香港人當跑腿的、接待內地廠長經理旅游,什么能掙錢就干什么 !" 憑借自身的努力,潘石屹的業績越來越好,最后被公司提拔為銷售經理。
但是,潘石屹始終尋找著更大的機會。
上世紀 80 年代初,在開放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4 個經濟特區的同時,中央高層把目光投向了中國第二大島海南島。經過幾年的醞釀和籌備,1988 年 4 月 13 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提出的關于設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議案。
認為 " 不能錯過歷史機會 " 的潘石屹在 " 要掙錢,到海南 " 的口號下,主動南下海南。在海南,潘石屹陸續結交了馮侖、王功權、劉軍、王啟富、易小迪。此時潘石屹還是磚廠廠長,負責 300 民工的生產生活問題。到了 1991 年下半年,海南省的經濟正遭受第一次低潮,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紛紛回到內地,潘石屹他們決定留下來碰碰運氣,那時 " 萬通 6 君子 " 都還處于舉步維艱的境況。
即使如此,潘石屹也顯示出了一個商人的靈活和聰明。磚廠辦不下去,他動動腦筋,辦起了電腦學習班。盡管他本人不懂電腦,但開始教別人學電腦,易小迪的印刷廠為其印刷電腦教材。草莽時代,潘石屹是什么時髦、什么能賺錢就干什么,他甚至還教過會計。
湯因彼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曾認為是偶然創造著歷史。如果沒有鄧小平的南巡,潘石屹縱有天大的才華也會被淹沒在海南的雨打風吹中。
1990 年,潘石屹同馮侖、王功權、張民耕在海南省合伙成立了海南農業高 聯合開發總公司(萬通前身)。第 2 年 8 月,成立萬通公司,王功權是法人代表、總經理,馮侖和劉軍是副董事長,王啟富是辦公室主任,易小迪則是總經理助理,潘石屹主管財務。憑借著商人的精明和非凡的數字能力,萬通高息借貸 1000 多萬元炒房地產,半年后,順勢在海南省第二波經濟熱潮中賺取 1000 多萬元。
市場初開、 體系有待建設、商業規范也有待完善,在這一背景下,海南萬通在劃分權、責、利的時候采取了一種類似于水泊梁山相當江湖的處理方式—— " 座有序、利無別 "(即:職務有差距,利益平均分配)。6 人以一種充滿江湖義氣的方式成為最早的一批 " 中國合伙人 ",頗有點 " 嘯聚山林,野蠻生長 " 的味道。潘石屹也憑借著在海南炒房掙到了人生第一個 100 萬元。
到了 1992 年下半年,海南樓市泡沫急劇膨脹,房價暴漲至 5000 元 / 平方米,即將失控。有人按當時的平均月薪算了一筆賬,一個普通海南人不吃不喝地攢錢,買一套 50 平方米的房子要 100 年。
最先預感到要失控的是潘石屹。那年底,潘石屹用傳說中的 "5 斤橘子 " 從海口規劃局換來一組驚人的數字:海口本地人口不到 30 萬,而當時人均住房報建面積卻高達 50 平方米,是北京的 7 倍多。
感覺到 " 要出事了 " 的 " 萬通 6 兄弟 " 聚頭商量,決定快速抽離資金,分散風險,轉戰北京。事實很快證明,這是一次死里逃生的決定。
就在潘石屹等人逃離海南幾個月后,國家出手整頓地產泡沫,大量房地產企業倒閉,留下 600 多棟爛尾樓、18834 公頃閑置土地和 800 億元積壓資金。
━━━━
轉戰北京
1992 年,潘石屹等人在北京共同創立北京萬通有限責任公司。同年與人合作共同創建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一個偶然的機會,潘石屹得知北京市給了懷柔幾個定向召募資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標,但沒人愿意做,潘石屹捉住了這個機會。很快,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進入設立程序。不久后,萬通在北京開發了 " 新世界廣場 " 項目。通過和香港利達行主席鄧智仁的合作,萬通新世界廣場大獲成功,賣到了當時市價的 3 倍。
萬通新世界廣場的成功,奠定了潘石屹地產大佬的 " 江湖地位 "。
北京萬通在潘石屹等 6 人的共同努力下發展得蒸蒸日上,但隨著大家對公司未來路徑分歧越來越大,1995 年 3 月,王啟富、潘石屹和易小迪首先選擇了離開;1998 年,劉軍轉身;2003 年,王功權也最終出走,萬通從 "6 君子 " 共商天下變為馮侖獨掌船舵。
1995 年,離開萬通的潘石屹與妻子張欣共同創立了 SOHO 中國,首次將兼具辦公及住家功能的 " 自由空間 " 成體系地引入,開發建設了 SOHO 現代城,總建筑面積 48 萬平方米,創下了 40 億元銷售業績的神話。
2007 年 10 月,SOHO 中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初次融資 19 億美元,創造了亞洲最大的商業地產企業 IPO。20 年來,其作品屢次獲得美國《商業周刊》《建筑實錄》中國獎等國際殊榮。
2012 年,潘石屹曾經寫下一篇題為《SOHO 轉型,告別散售》的文章,稱 " 告別散售,持有北京、上海有價值的物業 ",宣布 SOHO 中國從 " 銷售 " 向 " 自持 " 物業轉型,將戰略重點放在租賃業務上。之后,公司陸續出售了 SOHO 靜安廣場、SOHO 海倫廣場以及凌空 SOHO 等項目。潘石屹表示,"SOHO 中國已經完成轉型。目前,SOHO 中國擁有 700 多億元的總資產,200 億元的負債,負債率比銀行基準率還要低 0.8 個百分點,為 4.1%。"
SOHO 中國有 "8 大金剛 ",支撐其業績。指的是北京的望京 SOHO、光華路 SOHO Ⅱ、前門大街、麗澤 SOHO,以及上海的外灘 SOHO、SOHO 復興廣場、古北 SOHO、SOHO 天山廣場。它們也是潘石屹眼中的 " 非賣品 ",他說道," 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說,這 8 個項目,散售的計劃不可能有,散售太復雜。"
營收困境。自公司進行業務轉型以來,營收幾乎逐年下降,峰值出現在 2010 年,當年營收達到 182.15 億元,至 2014 年后,SOHO 中國營收再度跌破百億元,近幾年持續在 20 億元左右徘徊。
謀變。3 年之后的 2015 年,他主導了 SOHO 中國第二次轉型,開始開拓共享辦公領域,在 SOHO 中國自持物業中尋找空間開發 3Q 產品。在 上,潘石屹一直在學習、吸收,進而找到 SOHO 中國的企業目標,并為之努力。2015 年做共享辦公空間之前,他親自跑到超過 100 家互聯網企業進行學習。兩年間,他頻繁拜訪互聯網公司,參加年輕創業者聚會,也帶領 SOHO 中國加速轉型,發力共享辦公的 3Q。
" 國內房子過剩嚴重,空置率很高。所以作為地產企業,SOHO 中國要把重資產模式變成輕資產平臺。" 潘石屹說過互聯網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是反房地產的,盡管被人認為是在唱衰房地產,但兩年過去,潘石屹笑瞇瞇地說,"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銷售出去了 300 多億元人民幣的房子。"
截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SOHO 中國共享辦公業務 SOHO3Q 已拓展至北京、上海以外的其他城市及第三方物業,在全國 7 個城市擁有 31 個中心,合計超過 3 萬個工位。
轉型 7 年之后," 包租公 " 潘石屹再度拾起開發商的身份,下一步將目光轉向土地市場。潘石屹表示,不會購買房地產資產,會買一塊地,從頭到尾建個房子,為社會創造價值,為自己也創造了價值。潘石屹稱," 未來幾年貨幣的寬松政策還會持續,所以在市場上能拿到比較便宜的錢,SOHO 中國目前的融資成本才 4% 左右,錢可能不值錢,我們的房子會很值錢。"
2019 年 SOHO 中國還將 5G 作為最重要的公司戰略部署,同時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 3 家主要電信運營商合作,截至 2019 年 8 月末,已在 SOHO 中國建設的 13 個北京項目中率先完成 5G 鋪設,成為了全國第一批將 5G 引入商業辦公領域的地產商。
SOHO 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表示:" 地產雖然是一個傳統行業,但在過去 20 多年來,我們一直探索將最先進的科學理念和技術引入到我們的大樓里來。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人們對辦公環境的需求發生了變化,通信環境、帶寬質量以及 信號成為了最為迫切的需求,因此我們引進了 5G,這不僅提高了 SOHO 中國每平方米物業的價值,也為 SOHO 中國的客戶帶來了更優質更智能的服務。"
━━━━
多面開花
潘石屹是一個很有戲的人。作為地產大佬,潘石屹跨界生活可謂豐富多彩,他玩微博、賣 、熱衷慈善、做木匠,甚至還跨界影視。
潘石屹愛攝影,繼拍攝了 、李彥宏、劉強東、雷軍等企業界大佬之后,鏡頭前的 " 模特 " 們變得更加豐富:有像郎朗、蔡國強這樣的藝術家,有像王寶強、郭碧婷這樣的演藝人士,還有像潘基文、陸克文這樣的國際政界名流。
因為攝影,潘石屹還與郭廣昌達成和解。潘石屹稱," 原來很多不往來的朋友因為攝影成了好朋友,原來的仇人也變成了朋友,郭廣昌因為外灘項目和我打了 3 年官司,一張照片,我倆化敵為友 "。
對于愛上攝影這件事,潘石屹坦承:" 雖然我是一個業余的攝影愛好者,但我仍想用鏡頭、用心記錄下他們,記錄下他們眼神背后的快樂與艱辛,執著與堅持,坦蕩與從容。通過照片,記錄下這些影響時代的人。"
除了攝影,資深大 V 潘石屹也會關注環保,會做慈善,加入比爾 · 蓋茨的新能源基金會,捐款給去哈佛、耶魯上學的中國學生。
潘石屹總是能觸摸到時代的潮流,勇于突破自己,學習新的東西。" 成功的人做新的事,成功不了怎么辦?" 潘石屹當然自問過。他努力地讓自己歸零。在金振業所著《潘石屹的坎》一書的描繪中,除了勇敢與遠見,倔強與堅持也是潘石屹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潘石屹對野心勃勃的年輕創業者們這樣說," 創業過程中,你所做的產品,你所提供的服務,一定要能夠對他人、對社會是有好處的、有貢獻的,這是一個大方向。偏離了這個大方向,無論其他方向做得多好,都不會成功的。"
誰也不會想到,從甘肅天水市走出來的幼年瘦小的潘石屹,經歷風雨后,如今,已是身價上百億的地產大腕。就如《平凡的世界》中寫道:" 我是一個平凡的人,但一個平凡的人,也可以過得不平凡。"
來源:中國房地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