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電影,你打卡了幾部?
今年的國慶檔異常火爆,節前就有人預測會產生多部10億+。“我準備和朋友挨個去刷一遍。先看《中國機長》,再看《我和我的祖國》,最后是《攀登者》。”這是很多人的國慶檔觀影策略,類似打卡刷副本一樣。朋友圈曬圖都是這樣的:
“史上最強”國慶檔誕生。貓眼數據顯示,截至10月4日9點,《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以及《攀登者》三部電影總票房已突破30億,超過2018年國慶檔總票房。
憑借著國慶檔的出色表現,2019年全國累計票房已突破500億,創造年票房最快破500億紀錄。
這一場饕餮電影盛宴,匯聚了近百家出品方,其中包括國內傳統影視巨頭、互聯網新秀、產業投資方、創投機構等。在文娛投資遭遇低潮的當下,這些電影背后的出品方以及院線公司或賺得盆滿缽滿,讓其他參與者們驚羨。
3部10億+?已刷新國慶檔票房記錄
今年的10月1日恰逢建國70周年大慶,有10部電影定檔國慶假期,其中三部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扛起了半壁江山。
三部電影均定檔9月30日。從內容上看,題材各異,《我和我的祖國》是講述國家成長歷史的,《中國機長》則根據川航3U8633航班真實事件改編,《攀登者》屬于冒險題材,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豪華的明星陣容都讓觀眾看花了眼。
有網友笑稱,這屆國慶檔,半個娛樂圈都出動了。
國慶獻禮大作《我和我的祖國》由7位導演和55位演員聯合制作,導演陣營從陳凱歌到文牧野,演員陣營從影帝/后級別的黃渤、葛優、惠英紅等到吳京、張譯、王千源、任達華、胡軍、周冬雨、朱一龍、劉昊然、歐豪,明星齊聚。《中國機長》和《攀登者》也有張涵予、袁泉、吳京、胡歌坐鎮,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
打卡式觀影,成了本屆國慶檔觀眾的普遍選擇。很多人都表示,要進電影院挨個刷一遍。
觀眾的觀影熱情已被點燃,本屆國慶檔票房顯得異常強勁。9月30日點映當天,三部主旋律影片均破億。目前《我和我的祖國》和《中國機長》已經率先突破10億大關,最新數據顯示,這兩部電影票房分別為14億和11億,《攀登者》票房為5.5億,三部影片總票房超30億。
根據藝恩數據,2016至2018年十一檔期票房分別為17.8億元、25.3億元、20.2億元,以目前形勢看,此次大慶上映的三部影片已經刷新了這一檔期新的票房紀錄。
本屆國慶檔的最終票房會是多少?
貓眼專業版數據對《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三部影片的預測票房分別為30.35億元,13.85億元和20.63億元。
100余家出品方,神秘玩家浮現
影視投資風險高,但收益也高。今年國慶檔的大蛋糕參與分羹者眾多,三部主旋律影片異常給力,背后的投資者們恐怕已經樂開了花。
100多家豪華出品方中,有博納、華誼、萬達、光線傳媒這樣的商業電影公司,有上影這樣的國有電影集團,也有阿里、騰訊這樣的互聯網跨界先鋒。
具體來看,《我和我的祖國》的出品方有華夏電影、博納影業、阿里影業,聯合出品高達48家,包括光線傳媒、華誼兄弟、貓眼、萬達影視、華策影視、人民網、上影集團等;
《攀登者》出品人是上海電影,聯合出品方有27家,華夏電影、阿里影業、華誼兄弟、北京文化、貓眼、萬達影視、文投控股等;
《中國機長》背后有博納影業、阿里影業、華夏電影、中植企業4家出品方,以及萬達影視、博納影視等17家聯合出品方。
9月26日,光線傳媒在全景網投資者關系互動平臺上透露,《我和我的祖國》為公司參與出品的影片,影片的投資比例為商業機密。
一批文娛賽道的創投機構也出現在這個豪華方陣中。比如華人文化產業投資控股的上海華人文化電影以及文投控股、浙江文化投資均是《我和我的祖國》的聯合出品人,文投控股還是《攀登者》的聯合出品人。
投資界梳理發現,很多出品方都是“腳踩兩只船,甚至三只船”,華夏電影、阿里影業均參與上述3部電影,還是其中2部電影的主要出品方,民營電影公司博納、萬達則參與了2部電影的出品。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部電影背后也出現了一批低調的神秘“玩家”。如中植集團是此次國慶檔三部影片主出品方中唯一一個非業內公司。該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多元化經營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集團旗下主要業務涵蓋投資、并購、資產管理和產業基金。
一些明星在演藝事業之外也投資有道。比如《攀登者》的出品方之一,北京安瑞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演員張譯(原名張毅)的公司,法人黃玨是張譯的經紀人。2014年,張譯與華誼兄弟合約到期后,和黃玨一起合伙創立安瑞傳媒,主營影視項目投資制作與演員經紀。
“請堅守文創吧,已是冬日尾聲”
相比2018年的國慶檔,今年的國慶檔打了一個翻身仗,也給2018年以來一直低迷的文娛賽道投資帶來了一絲曙光。
2018年國慶檔遇冷,平臺票補消失,大大小小有15部電影公映,喜劇、動作、劇情、警匪、動畫等,各種類型一網打盡,但位于社交媒體輿論焦點的只有寥寥兩三部。港片《無雙》成了黑馬,但是開心麻花喜劇《李茶的姑媽》、張藝謀古裝藝術片《影》等紛紛遭遇滑鐵盧,檔期總票房與觀影人次雙雙下滑。
與此同時,文娛行業投資的寒風也席卷而來,首當其沖的是,一些文娛基金快挺不下去了。
去年,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倪正東曾表示,自己周圍很多文創公司在2018年都沒有融到錢,都是干苦活。“2018年文創領域受政策的影響比較大,那些做游戲的兄弟們特別慘。”
一位泛文娛機構合伙人此前接受投資界采訪時也表示,“今年文娛基金肯定會死掉很多。本來就存在泡沫,在行業洗牌加速的背景下,如果全行業GP會死掉80%,那文娛基金會死掉90%。”
整個影視行業都在夾縫中求生存。國慶檔的火熱,再一次展示了中國影視行業發展的巨大潛力,無疑給產業的參與者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堅守文創吧,已是冬日尾聲”,滬上一位專注文娛賽道的VC投資人表示,“明年創業板注冊制啟動,文創企業證券化恢復常態,2到3年又有一波熱潮。老百姓還是要娛樂的,你相信14億中國人只有100億美金的電影市場容量嗎?”
市場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全國電影票房收入609.76億元,遠超日本,僅次于美國,穩坐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熬過寒冬,中國影視行業的春天或許不遠了。
2022-07-13 投資界發布了 《粉絲社區服務提供商「花果山傳媒」獲B站投資》的文章
2022-04-20 投資界發布了 《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又要投5家GP》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廣西兩支新基金成立,總規模40億》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石家莊擬設立20億元數字經濟子基金》的文章
2022-04-14 投資界發布了 《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子基金申報指南正式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