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網易數讀(ID:datablog163),作者?| 張秋紅、毛安琪,設計 | 吳湘權、趙鵬路。
國慶長假出去玩,除了堵車、人多,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應該是找不到廁所,或者找到了廁所,卻發現等待如廁的隊伍長到讓人絕望。
其實不止是公共假期,平時走在大街上,找廁所可能都是難事。
中國的廁所數量、位置、設計和衛生問題幾乎成了每個人都遭遇過的難言之隱。即便如今各大商場、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均開放了廁所,如廁難的現象仍然存在。
不時爆出的幼童隨地便溺的新聞總會引起熱議,家庭教育當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如果能夠輕松找到公共廁所,相信家長還是會傾向于更為文明的方式。
中國的廁所問題由來已久。
隨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城市人口的高度聚集,城市活動快速增加,在外逗留的時間一長對于廁所的需求自然也變多了,畢竟排泄是正常的生理需求,便急感來了不能一直憋著。
但問題在于想上廁所,要隨時在周圍找一個廁所太難了。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外國人來中國旅游的人數日益增多,中國公共廁所“少、臟、亂、差”曾經是外國游客吐槽的熱門話題,也是記者報道的熱門題材。[1]
作為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文明的象征,中國的公廁建設急需改善,需要增加公廁數量,改善公共空間如廁環境。
1990年亞運會時,北京曾借此進行了市容整潔行動。數據顯示,1984至1989 年,北京一共新建、改建了1300多座的公共廁所,還使6000多座的旱廁實現了水沖。
除了北京,其他城市也多多少少開展了廁所改革的措施。比較著名的是桂林旅游廁所采取的市場化運作方式,“政府推動、以商建廁、以商養廁、以商管廁”。到2005年,桂林就實現了旅游廁所的全域景點全覆蓋。[1]
一直到21世紀的前十年,中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大規模和大面積“生活革命”。
2005年,公共廁所改造計劃升級成“廁所革命”;到2017年,廁所革命投入了超過200億的資金,改善了68000間公共廁所,廁所問題開始好轉起來。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8年至2017年中國公共廁所數量緩慢上升,于2017年達到136084座,較前一年增加了6266座。
但是相較于迅速膨脹的人口,公共廁所的數量依然不足。從每萬人公共廁所數量這個指標來看公共廁所的供應更為直觀。
自2009年起,中國每萬人擁有公共廁所的數量不斷減少,2009年每萬人共享3.15座公廁,到2017年下降到了2.77座,也就是說,每一萬個人所擁有的公共廁所連三座都不到了。
這樣來看,全國范圍內“如廁難”的問題反倒惡化了。
除此之外,從流動人口密集的街道每300米到500米設置一座廁所,一般街道千米內設置一座公廁的要求來看,在一些人流量大的商業區也依舊是“一廁難尋”。[2]
以北京為例,有研究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和空間分析手段探討北京城市公共廁所的布局現狀,發現在中心城區的人流密集地區和快速城市化地區,北京的公廁配置根本無法滿足需求。[3]
總而言之,考慮到人口密度、文化習慣和當地政策等原因,每個城市對公共廁所數量的需求有所不同。
但聯系到每所城市的人口情況,就每萬人擁有公共廁所數量這一指標和分布空間而言,中國大多數城市的公共廁所還是不太夠。
衡量一個地方文明程度,除了看它的經濟如何,地鐵修了幾條線,文化有多少底蘊外,很重要的是外地人在這里找到公廁需要耗費多少時間。
從省級行政區來看,2017年有15個省份的每萬人公共廁所擁有量超過了全國2.77座的平均水平,16個省份的每萬人公共廁所擁有量則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其中,每萬人廁所擁有量超過3座的只有11個省份。
每萬人擁有公共廁所數量最多的是內蒙古,每一萬人能擁有7座公共廁所。其次是云南、陜西、西藏、江蘇、黑龍江等地。
這也不難理解,內蒙古2017年的公共廁所數量是6448座,對于地廣人稀的內蒙古來說,人均擁有量就不算少了。
但如果是常住人口超過8000萬的江蘇,就需要建更多的公共廁所才能滿足需求。所以說,即使江蘇擁有12934座公共廁所,比內蒙古多出一倍,但每萬人廁所擁有量還是少于內蒙古。
整體而言,人口密度越小或者經濟發展越好的地區,公共場所的如廁難度要小得多。華北、東北、西南和西北等地區多數省份每萬人擁有公廁數量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從時間跨度上來看,2007年至2017年,中國11個省市的每萬人公共廁所數量有所增長。
云南以253.95%的增長率位列榜首,從2007年的每萬人1.52座增長到2017年的每萬人5.38座。陜西、福建、海南、貴州、甘肅和廣東的增長也比較明顯,增幅均超過了40%。
與之對比的是,20個省市的每萬人公共廁所擁有數量不增反降,其中遼寧、山西、黑龍江和吉林每萬人公共廁所擁有量減少的幅度最多,公廁供應越來越緊張。
如果你外出旅游去的是云南還好,找廁所會比較方便。但如果你去的是廣西、天津、遼寧、山東和廣東等地,找廁所可能會比較困難。
其實為了解決“廁所難題”,相關部門曾作出不少努力。
除了“旅游廁所革命”外,2016年10月,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曾發布《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要求實現“公廁國標化”。
《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早在2005年就已發布,分別從建筑材料、廁位安排、內部設計等方面提出詳細的標準化要求,基本都很貼近現實需求。
盡管如此,該標準中部分條款仍然存在爭議,且標準中多采用的“宜為”一詞也多受詬病,被認為是“如廁難”問題長期無解的原因之一。
在新版《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中,2016年的新規將女廁位與男廁位(含小便位)的比例提高到3比2,人流量較大地區應為2比1,還將男女廁的坐位、蹲位和站位數做了規定。
在廁位服務人數上,《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還區分了在公共場所的不同場合。
比如,在街道上,一天內一個男廁位服務的人數是500人的情況下,女廁位一天服務的人數應為350人。
大致來說,一個男廁位可以一天內可以服務的人數是女廁位的1.5倍。
關于男女廁位的規范,其實和男女生如廁所需要的時間有關。
有研究計算了男女性小便時在廁所中停留的平均時間,女性是89秒,男性是39秒,女性上廁所的時間比男性多了兩倍。如果碰上女性的生理期,則時間還會更長。[4]
再加上男廁除了有和女廁一樣多的蹲位外還有站位,男廁可以容納的人數也比女廁多。因此,經常可以見到女廁外排起的焦急等待的長隊,但男廁所卻沒啥人。
除了增加公共廁所的廁位數量外,新標準中還有更細致的要求,比如一二類公共廁所大、小便池應采用自動感應或人工沖便裝置;第三衛生間內部設施宜包括安全抓桿、多功能臺、兒童坐便器、兒童安全座椅等。
新標準落實需要時間,過去建設的大量公共廁所依然在使用,不能說拆就拆。此外,改建和擴建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投入,還可能會遇上場地限制。
就算是改建、擴建和新建了,如何維護和管理的問題也足夠讓人頭疼了。[5]
假期出游,為了應對如廁難,許多不渴也要喝水的中國人只能在出門的時候以減少飲水量的代價盡量壓制自己的生理需求。
真的憋不住的時候,能拯救膀胱于水火的,不是路邊的麥當勞和肯德基,就是沒有人的大自然了。
參考資料: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