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共享辦公空間巨頭WeWork和電子煙巨頭Juul Labs曾是美國兩家最有價值的硅谷初創企業,但本周管理它們的首席執行官卻相繼辭職。這有著共同的根源:硅谷創企賴以成功的公式存在缺陷,它們決心顛覆現有行業,為了追求高速增長而肆無忌憚地融資,最終為此付出了代價。
美國當地時間周三,Juul首席執行官凱文·伯恩斯(Kevin Burns)被撤換,因為監管機構計劃將大多數電子煙產品從市場上撤下,理由是其對青少年使用量上升感到擔憂。
此前一天,WeWork聯合創始人亞當·諾伊曼(Adam Neumann)也迫于壓力辭去了首席執行官一職,原因是投資者對他的管理模式和不斷膨脹的虧損感到擔憂,導致計劃中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脫軌。
這些初創公司,再加上網約車巨頭Uber等,能夠通過改變世界習慣(包括工作、出行等)的產品和服務籌集到數十億美元資金。
面對資金雄厚、想法相似的競爭對手,他們急于迅速贏得市場份額,并向投資者展示他們可以主導新興的利基市場。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最終與監管機構發生了沖突,令投資者驚訝的是,公司治理也存在問題,甚至為此陷入危機中。
在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因一系列丑聞被迫離開Uber兩年后,本周發生的事件表明,Facebook提出的“快速行動,打破現狀”這句古老咒語并不像它曾經看起來那樣可靠,不應該再被視為長期成功的公式。
此前,這種哲學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資本的支持。隨著規模較大的科技公司的估值達到極高水平,投資者紛紛涌入硅谷,追逐“下一件大事”。
低利率膨脹推動的資本浪潮,以及Facebook和亞馬遜等創始人主導的公司取得成功,都讓初創公司對投資者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數據公司PitchBook的數據顯示,美國私人風投支持的公司去年籌集了創紀錄的1370億美元資金,而且今年有望趕超這一紀錄。在一個有這么多錢的環境中,創始人占了上風。
為首席執行官及董事會提供公司治理咨詢的顧問亞當·愛潑斯坦(Adam J.Epstein)表示:“隨著來自傳統上并非私營公司資本的可用資本急速增加,公司治理已經惡化。投資者必須好好發揮才能被允許參與這些交易。”
風險投資就是把賭注押在風險最高、萬無一失的想法上,希望它們能帶來巨大的投資回報。
早期階段的投資者通常更喜歡大膽的愿景(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比如可以改變某個行業,并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習慣的大規模行為。
這種具有絕妙想法的魅力也越來越多地成為后期投資的一部分,允許公司在成熟之后很久繼續堅持創業行為。
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是Uber和WeWork的大投資者,早在進行風險投資融資之前,就吹噓“共同的愿景,放大的雄心”作為其近1000億美元資金池——遠景基金(Vision Fund)的口號。
WeWork、Juul和Uber的愿景都不同。
WeWork的諾伊曼宣稱,他的公司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工作和互動方式。
Uber的卡蘭尼克承諾結束汽車所有權,并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
但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金融學教授 阿斯沃斯·達摩達蘭 (Aswath Damodaran)表示,出售的一部分是“故事”,這是一種固有的危險。
他本月早些時候在自己的博客上寫道:“這源于這樣一個事實,即價值建立在人格而不是企業之上,當人格跌倒或以被視為不可信的方式行事時,失控的故事可能很快演變成熔毀的故事,各種成分糾結起來。”
Juul的創始人們著手打造卷煙替代品的主導品牌。Juul誕生于斯坦福大學,募集了超過140億美元資金,其中大部分來自硅谷以外的投資者,包括煙草巨頭奧馳亞集團(Altria),最近獲得了380億美元的估值。
Juul并不是電子煙市場的開創者,但它不遺余力地接管了這個行業。
該公司推出了甜味和水果味電子煙,開展了早期營銷活動,將Juul打造為非常炫酷的生活方式品牌。
最初,當年輕人用自己使用該公司產品的圖片充斥社交媒體時,該公司選擇袖手旁觀。
當家長和監管機構對電子煙在學校的受歡迎程度飆升提出警告,以及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對這家初創公司展開調查時,Juul采取了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它徹底改革了營銷方式,關閉了Facebook和Instagram賬戶,增加了網站銷售的年齡控制,并停止在零售店銷售兒童喜愛的口味。它還重新命名了某些口味的電子煙。
然而據美國聯邦調查顯示,到那時,已經有300萬高中生使用電子煙,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上升。
去年與Juul發生沖突的前FDA專員斯科特·戈特利布(Scott Gottlieb)在上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認為,Juul追求營收增長和市場份額,而沒有真正關注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誰在使用它們,從而將整個電子煙行業都被置于風險之中。”
Juul的新任首席執行官K·C·克羅斯韋特(K.C.Crosthwaite)在周三宣布任命的新聞稿中說:“我們必須努力與監管機構、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合作,贏得社會的信任。這包括邀請公開對話,傾聽其他人的意見,并回應他們的擔憂。”
通過軟銀的一系列大規模投資,WeWork成為估值最高的私營科技公司,估值達470億美元。
軟銀是過去兩年來美國最多產的科技投資者之一。諾伊曼始終被認為是一位出色的推銷員,他讓投資者相信,他正在打造一家改變世界的科技公司,將重新定義人們的工作方式,盡管WeWork經歷著巨額虧損。
諾伊曼在WeWork內部擁有絕對控制權,他采取的策略讓投資者們感到擔憂,包括購買將空間租回給公司的建筑。該公司后來表示,他將退還在這些房產交易中的所得。
諾伊曼還以自己的股票為抵押大舉借貸,并以近600萬美元的價格將“We”的使用權賣給了公司。
他的妻子麗貝卡·諾依曼(Rebekah Neumann)在公司同樣擁有廣泛的權力,如果諾伊曼喪失能力或去世,她將在選擇繼任者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在投資者的抵制下,這一規定已被取消。WeWork拒絕置評。
斯坦福大學兼任教授,初創公司和風險投資家導師史蒂夫·布蘭克(Steve Blank)說,WeWork和Juul是極端行為最明顯的例子,“因為它們涉及的資金最多”。
他還表示:“當資本充裕時,獲得資本的人就可以制定規則。這是資本主義不受約束的后果,結果是社會受到了傷害。”
投資者支持Uber的硬性收費風格,并承諾顛覆傳統的出租車行業。該公司擁有強大的營銷能力,在城市監管機構和民選官員做出反應之前就能吸引足夠多的乘客和司機,使其成為網約車服務領域的全球領先者。
卡蘭尼克培養了一種輕率的風格,幫助它與根深蒂固的出租車游說團體展開競爭,超越Lyft等競爭對手,但也孕育了一種被許多員工稱為“有毒的文化”。卡蘭尼克在投資者的壓力下于2017年6月辭職。
創業公司創始人積累并保持控制權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包括雙層股權結構,在這種結構中,某些股東(通常是創始人和其他高管)持有的每股股票都有更多投票權,并在董事會中獲得不成比例的投票權。
風險投資公司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的合伙人阿米特·慕克吉(Amit Mukherjee)表示,新一代創始人正在要求超級投票權,因為像Facebook的扎克伯格這樣的人獲得了這些權利。
流入科技初創企業的資金使得投資者更難尋求更嚴格的治理規定,以免他們在交易中蒙受損失。它還允許公司更長時間保持私營,避免更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
風投機構Benchmark Capital是WeWork和Uber的早期投資者,其合伙人比爾·格利(Bill Gurley)表示,初創企業長時間保持私有會對自己造成損害。
他說,申請IPO的注冊過程,包括審計師、銀行家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嚴格審查,都有助于它們成長為成熟的企業。?
2022-07-13 投資界發布了 《粉絲社區服務提供商「花果山傳媒」獲B站投資》的文章
2022-04-20 投資界發布了 《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又要投5家GP》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廣西兩支新基金成立,總規模40億》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石家莊擬設立20億元數字經濟子基金》的文章
2022-04-14 投資界發布了 《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子基金申報指南正式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