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性原理」強大勢能的引領下,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做出了不少顛覆傳統汽車行業的舉動。比如通過整車OTA空中升級讓汽車變得更智能、建設超級工廠重新定義生產制造,以及采取直營銷售模式重塑汽車銷售和服務等。當然,不得不提的還有那臺徹底取消了傳統汽車儀表的特斯拉Model 3。
作為2018年全球最暢銷的電動車,Model 3可以說是目前最為炙手可熱的“電子產品”。它不僅代表了馬斯克「第一性原理」的設計巔峰,更是開啟了顛覆傳統汽車零部件的新紀元。可以說,特斯拉Model 3建立起的這條護城河,讓在它之后推出的電動車如果拿不出一些顛覆性的東西,都不好意思站在電動車的舞臺上同臺競技。
本篇文章,車云菌帶來了幾款最近同樣關注度非常高的電動車,一起來看下它們身上那些顛覆性的設計,與特斯拉相比誰更具創新性。
在電動化時代,得益于電氣化元件與其他領域高新技術的結合,車企通過系統電控的方式可以為用戶帶來更為人性化的全新體驗,從而徹底摒棄一些傳統汽車上的「傳統零部件」。以下文講到的保時捷Taycan、高合HiPhi 1以及奧迪e-tron為例,它們就分別讓傳統的導風葉片、門把手和后視鏡“下了車”。
1、保時捷Taycan
不久前,保時捷Taycan帶著超3萬份的訂單數在本月初完成全球首秀。我們知道,自從2015年Mission E概念車亮相以來,圍繞保時捷首款純電動車的話題熱度就只增不減,其中最吸睛的莫過于其直接與特斯拉Model S對標了起來。
如果你錯過了保時捷Taycan的全球首秀,想要了解它可持續的高性能、800V快充系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可以點擊閱讀《Taycan:保時捷后時代丨深度》。至于本部分,我們主要詳解一下Taycan的全自動數字化空調系統。
Taycan徹底摒棄了傳統的導風葉片,取而代之的使用一套名為“Virtual Airflow Control”(虛擬氣流控制)的系統來實現氣流的全自動數字化調節。據了解,該電控出風系統提供兩種吹風模式,其一是可吹送高速定向冷風的“Focused(集中)”模式,其二則是可相對舒緩送風的“發散(Diffused)”模式。
車云菌從保時捷方面相關人士了解到,這兩種系統自帶的送風模式是他們基于大量的調研總結而出的。當然,Taycan的全自動數字化空調系統也支持自定義模式,用戶在中控屏上輕松拖動“氣泡”即可完成相應控制,非常方便。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用戶選裝了高級四驅恒溫空調,則還可通過后排的5.9英寸觸控屏進行操控。
在車云菌看來,使用電控出風口不僅讓Taycan內飾的簡潔設計語言更上一個層次,更重要的是,其也進一步提升了用戶的行車安全。在大多數情況下,Taycan提供的兩種送風模式已經能夠覆蓋用戶的基本需求,用戶不必一邊開車一邊調節空調,只需要提前設定好自己喜歡的模式即可。
2、高合HiPhi 1
如果說特斯拉的隱藏式門把手引領了電動車的豪華感,那么高合HiPhi 1徹底摒棄傳統門把手的做法則是將這份豪華感再一次顛覆。定位于“新品類”的高合HiPhi 1,為了給用戶帶來充滿儀式感的上下車體驗,全球首創了一套NT(No Touch)門系統。
No Touch,顧名思義,就是無需觸控的意思。要做到這一點,高合HiPhi 1解決了兩個難題。首先是對于車門的控制,其通過電控的方式讓六個車門均可電動開合。值得一提的是,高合HiPhi 1通過在車門周圍設置的18個傳感器來監測車內乘客和車外行人,使任意一扇門都可根據周圍的環境智能地決定開啟角度。
其次則是解鎖的問題。高合HiPhi 1為用戶提供豐富的解鎖方式,包括人臉識別、手機APP以及智能鑰匙三種。需要說明的是,高合HiPhi 1用于人臉識別的高精度攝像頭放置在車輛的B柱上,由于人臉識別解鎖上車的形式還比較“科幻”,目前也無法說明這一設計是否合理。
在車云菌看來,高合HiPhi 1全球首創的NT(No Touch)門系統確實能讓用戶非常優雅的上下車,但歸根結底還是形式大過于實際的設計。不過,其還是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證明了一個道理——沒有什么傳統零部件是不能被“幾個”傳感器或者是高新技術所取代的。
3、奧迪e-tron
奧迪e-tron作為奧迪純電動之路的起點,自然不能只是泛泛之輩。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才讓其取消傳統后視鏡的設計放大到了一定聲量。要知道,第一款真正意義上搭載電子外后視鏡的量產車型是去年推出的雷克薩斯新一代ES。同樣,不久前在法蘭克福展上大放異彩的本田e也采用了這一設計。
但是,為什么取消傳統后視鏡這一設計恰恰是在奧迪e-tron上獲得了廣泛關注呢?在車云菌看來,其一是因為奧迪e-tron代表了傳統車企對造車新勢力們一次有力的反擊,自然關注度頗高。再來更重要的是,作為相對“保守”的傳統車企,奧迪e-tron能采用這樣的前沿設計要比新造車企來之不易的多。
具體來看,奧迪e-tron通過高清攝像頭和門板內側拉手附近增加的7英寸OLED顯示屏幕來取代傳統后視鏡。至于雷克薩斯新一代ES,則是使用5英寸的屏幕來顯示外置攝像頭拍攝的畫面。二者都具備盲區監測、自動調節亮度的功能,奧迪e-tron更是支持多種視角以及縮放功能。
奧迪e-tron的電子外后視鏡
值得一提的是,電子外后視鏡除了能帶給用戶更安全的駕駛視野外,還降低了汽車的風阻系數。要知道,傳統后視鏡龐大的體積對風阻系數、油耗、風噪都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車輛的美觀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Polestar首席執行官ThoMas就曾這樣比喻道,“傳統后視鏡就像大象的耳朵,巨大而又不美觀。”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電子后視鏡取代傳統后視鏡或許都是未來的的必然趨勢。但從現如今的政策法規來看,這一顛覆性變革的實現還有一段路要走。目前,歐洲和日本地區對電子后視鏡實施開放政策。美國方面,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正在測試這一設計的安全性。至于國內,目前來看還遙遙無期。
如果說保時捷Taycan、高合HiPhi 1和奧迪e-tron是通過徹底摒棄傳統零部件來實現的顛覆性設計,那么下文我們即將講到的三款車則是在保留傳統汽車零部件的基礎上,通過把從用戶體驗角度出發的設計與其有機結合,將傳統零部件在電動汽車上進行的重新定義。
1、拜騰M-Byte
不久前的法蘭克福展上,拜騰帶來了首款量產車型M-Byte的最新量產定型版本。坦率地講,這一年對于拜騰來說過得并不容易。在經歷了一系列人事變動、量產交付等問題后,拜騰首席執行官戴雷博士挺拔的身軀仿佛也受到了來自現實的壓迫,干凈利落的發型上平添了些許銀發。
拜騰首席執行官戴雷博士
不過,好在專注于產品量產的拜騰沒有讓用戶失望,其保留了M-Byte概念車階段90%的亮點設計。在量產車型上,你依然能看到48英寸的共享全面屏、Orbiters旋轉座椅,以及本文我們要重點闡述的7英寸駕駛員觸控屏。就如戴雷博士所說的,“我們來晚了,好在還不算太晚。”
在拜騰的想象中,7英寸駕駛員觸控屏是駕駛員與48英寸大屏進行交互的主要手段。通過這塊可觸控操作的屏幕,用戶可以實現對車機系統大部分功能的控制,例如兩指拖動導航地圖放大/縮小地圖尺寸、拖動控制條調節系統音量大小、屏幕亮度等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給傳統方向盤安上一塊屏幕只是拜騰顛覆車內交互方式的縮影。為了照顧到駕駛員、副駕乘客和后排乘客的需求,拜騰為用戶提供了包括觸控、語音控制、隔空手勢、人臉識別及實體按鍵的五維交互方式,真正意義上重新定義了智能座艙的概念。
2、愛馳U5
盡管愛馳U5量產車還未真正進入市場,但你不能否認這家新造車企自始至終對于用戶的重視。作為7921合作伙伴計劃落地的第一個智能終端,愛馳U5從產品端就希望為用戶提供更多自主配置的權力和空間。至于這一想法具體落地的方案,是其開創性的為用戶提供了一種名為“眾創附件”的服務。
這一服務的核心價值就是讓用戶深度參與汽車的定制,設計屬于自己的專屬附件。目前,愛馳官方已經推出了諸多新穎的“眾創附件”解決方案。例如用愛馳折疊小桌板或是商務背包替代傳統的手套箱、在前排座椅后安裝可折疊的衣架、在中央扶手箱后側空間配置車載香氛等等。
當然,你也可以在愛馳商城中獲得更多的車內配置選項。比如在座椅后加裝烘干機、把手套箱變成化妝盒,或者是后排增加奶爸套餐等。總而言之,只要是用戶能夠想象得到的,愛馳都會盡可能讓它變為現實。
在車云菌看來,愛馳所帶來的個性化顛覆設計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3、Polestar 2
Polestar 2上顛覆性的設計,是其將一鍵啟動功能集成在了座椅下方的傳感器上。當駕駛員一屁股坐進駕駛位,就相當于坐在了一鍵啟動按鈕上,這時用戶只要掛擋即可啟動車輛。
通過這一手段實現的所謂“上車即走”,雖然只是一點小小的細節改變,但確實是從功能本質上有別于燃油車應有的樣子。如今很多的車盡管提供了“掛擋即走”的功能,但它們還是將一鍵啟動按鈕保留在了中控臺上,保時捷Taycan也是這樣的設計,其工程師解釋這一設計的原由是沒必要增加用戶的學習成本。
但是,Polestar 2將一鍵啟動功能集成在座椅下方傳感器的設計則從根本上解決了用戶學習成本的問題。你可以明顯的感覺到Polestar 2向你傳達的信息,“我就是要徹底改變你的用車方式”。在車云菌看來,這也是其與特斯拉Model 3相比最大的差異化優勢。
總的來說,在特斯拉Model 3后登上舞臺的電動車,它們或是通過系統電控取代傳統機械的方式實現顛覆性設計,或是把從用戶體驗角度出發的設計與傳統零部件有機結合,重新定義傳統。但無論如何,這些設計所帶來的想象都已經像一顆種子埋入了我們的腦海,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現有的用車體驗:
保時捷Taycan重新定義了空調系統;高合HiPhi 1重新定義了進出汽車的方式;奧迪e-tron重新定義了傳統后視鏡;拜騰M-Byte重新定義了方向盤;愛馳U5重新定義了車內空間;Polestar 2重新定義了啟動汽車的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種種都只是人們受限于現階段技術壁壘和想象力桎梏的“顛覆性設計”。在未來,當完全自動駕駛實現、當智能表面等新興技術上車,那時的汽車將進化成什么樣子?是一個一個按照不同功能劃分的移動空間?又或者是一個一個按照不同屬性劃分的出行工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