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文娛產品,對我們減肥愛好者太不友好。
打開電視吧,總有那么幾個臺,不是在播《舌尖上的中國》就是《風味人間》,再不就《尋味順德》等地方美食;看個網劇,方一勺正展現十八般廚藝,雷佳音吃個柿子都堪比吃播;玩玩手游吧,游戲里的角色不是叫一品鍋,就是叫北京烤鴨;國人太愛吃,索性上外網看看短視頻,結果排名最靠前的還是辦公室小野和李子柒。
對于創造出“民以食為天”諺語的民族,果然用美食講故事才是真正捷徑。從古早時代的電影《滿漢全席》,到創下紀錄片品牌的“舌尖”系列,如今,“美食+”的模式正被運用在越來越多的文娛產品中:短視頻、二次元,都能夠看到“美食”元素的身影。
美食題材的優勢確實顯而易見。吃,可以很接地氣。它是每個人的日常,不存在認知門檻,也不至于出現題材晦澀的“趕客”現象。
吃,也可以很高端。與文化、歷史結合后的美食,就不僅僅是吃,而是以“吃”作為故事和文化的載體。
《隨園食單》、《汪曾祺談吃》等文學作品,在實體書店和網絡電商都是銷售榜常青樹,可見吃這件事受歡迎程度之高。影視作品方面,從上世紀開始就已經在嘗試與“吃”結合。《食神》、《飲食男女》、《雙食記》等,都曾引起過不小反響。
但要問近年大家印象深刻的美食作品,日本美食劇的存在感似乎更高。《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料理仙姬》等日劇在國內斬獲不少受眾的同時,業內也被不斷質疑:“為什么身為美食大國,卻拍不出如鄰國一樣的美食劇集”。
作為一個資深美食劇愛好者,硬糖君認為這其實與國情及文化背景有關。島國美食劇幾乎都是深夜劇,小格局、小體量、沒有太復雜的人物關系,也沒有太多場景轉換,螺螄殼里做道場的故事類型,日本人最拿手。
內地版《深夜食堂》之所以遭遇口碑滑鐵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種小格局的氛圍劇并不符合國內觀眾對國產劇的心理預判。雖然也是講人情故事,但怎么看怎么別扭。
再加上囿于政策和個人專業水平等原因,編劇們在撰寫職業劇的時候,需要規避的紅線太多,與其展示專業內容,不如愛恨情仇來得安全。在開播之際,不少網友寄望于孫紅雷飾演廚師的《好先生》能成為內地美食劇的代表,但結果又拍成了“廚師愛情故事”。
不過,這幾年創作者的思路調整,“吃”從過去的故事主線,轉變為點綴在劇情中的故事元素,反而更誘人了。
《長安十二時辰》被譽為“舌尖上的長安”,帶火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等西安特色飲食,但你說它是一部美食劇嗎?當然不是。
曾創下網劇分賬新高的《花間提壺方大廚》,成本不到3000萬,最終實現7200萬分賬收益。其劇情中混合了懸疑、探案等元素,美食只是劇中的元素之一,而不是唯一。
還有諸如《延禧攻略》、《我的前半生》、《都挺好》甚至《人民的名義》這樣的正劇,都因其中“吃”的元素,而被外界冠以“披著偽裝的美食劇”之名。
對于觀眾而言,類型劇中的美食元素是意外之喜;對于創作者而言,在自己熟稔的類型領域中加入美食元素,比模仿鄰國的小格局治愈系美食劇要容易得多。
誰才是YouTube上的霸主?最近,因粉絲疑似模仿其視頻內容不幸去世而被推上風口浪尖的辦公室小野,曾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2018年,辦公室小野以大陸地區唯一YouTube粉絲百萬博主身份,摘得了同年YouTube合作伙伴頒獎典禮上的“最佳金色百萬粉絲獎”。彼時,她進軍YouTube僅10個月,獲得19億播放量,訂閱人數達120萬。
2019年,在“翻車”前夕,小野的YouTube粉絲數已經漲到742萬左右。據悉,其每年來自YouTube的廣告收入就接近4000萬。
除辦公室小野外,古風仙女李子柒也風靡海外。不久前福布斯公布的榜單上,李子柒與辦公室小野皆進入生活方式類KOL榜單Top50。
李子柒在YouTube上擁有624萬粉絲,視頻平均播放量均在600萬左右,甚至有其他國家的博主盜用李子柒視頻,偽裝自己的作品。
比起小野的腦洞大開辦公室社畜做美食,主打田園牧歌的李子柒向海外呈現了中國鄉村的另一種打開方式。從其視頻主頁的簡介來看,李子柒的視頻還有越南語及西班牙語字幕組進行字幕制作。不過,李子柒的視頻一向不怎么說話,制作字幕倒也沒太大工作量。
將“農村”與“仙氣”完全結合的李子柒,海外表現出色的同時,其粉絲構成也與普通KOL不同,更有飯圈化的趨勢。
微博吵架王,號稱誰也不怕的吐槽鬼厲害不厲害?不久前李子柒發布一條關于玉米的視頻內容后,一眾大號聯動指出其中說法不妥當,吐槽鬼亦是其中之一。
隨后吐槽鬼稱自己被李子柒拉黑,并搜集資料撰寫了李子柒的小論文。這篇小論文看似指責,其實對李子柒的視頻內容及造成的社會反響都做出了肯定,實在不像吐槽鬼平時的畫風。只能說,吵架王也是有顧慮的。
除了頭部博主外,其他以“美食+短視頻”作為創作內容的博主,也都運營得有聲有色。華農兄弟、美食作家王剛等,雖然“入局”時間不長,但以原生態的硬核風格脫穎而出。
與李子柒風格相似、著力展現云南美食的博主滇西小哥,來自papi醬的MCN機構PapiTube。其在YouTube上的訂閱數雖不及兩大頭部,但深受東南亞地區的訂閱者歡迎。
以美食探店,逛吃逛吃作為切入點的博主,如二博吃重慶、果小姐啊、雪魚探店等也有一批穩定的粉絲群體,關注數一直呈現上升趨勢。
說真的,美食紀錄片一直就是咱們吃貨國的強項。但是紀錄片嘛,無論拍得多接地氣,但受拍攝手法及風格所限,仍舊給人一種“端著”的感覺。美食短視頻就不一樣了,對于團隊的要求沒有那么高,時長又多在10分鐘以內,更利于傳播。
在出海方面表現驚人的同時,美食短視頻博主們的變現能力也很強。王剛、李子柒、滇西小哥等均有自己的淘寶店鋪,沒有店鋪的博主也可以通過推廣來變現。這類博主的粉絲黏性較高,加之我們對美食推廣的“嘗百草”精神實在太強烈了,轉化效果較傳統手段要高得多。
要說起“美食+二次元”,我們的鄰國日本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出色,從《中華小當家》到《食戟之靈》,每年都會有幾部美食泡面番與我們見面。
國內的“美食+二次元”起步雖晚,但也已逐步走上正軌。美食向動漫,是“二次元”最基本的操作之一。《神廚小福貴》曾是一代人心中的國漫神作,近年又涌現出一些亮眼的美食番動畫。
《女武神的餐桌》是《崩壞3》的衍生作品,與原作的關系類似于《衛宮家的飯》與《Fate》的聯系。這部作品B站評分還不錯,但硬糖君個人覺得風格還是太日漫,無論是名字還是人物造型。如果對《崩壞3》毫無了解,乍看第一反應大概會覺得是配音日漫而非國漫作品。
《食神魂》也是B站高分國產美食番之一,第二季評分高達9.4分。主角被食神附體,因黑暗勢力打破了世界平衡而走上拯救美食世界的道路。吃飯的時候看這部動畫,會不知不覺多吃兩碗飯。
但也有網友提出,這部動畫的畫風處理與小當家有些相似。有了隔壁國的美食番珠玉在前,國產美食番確實還有很長的超越之路要走。
美食手游則是二次元領域的又一新陣地,《食之契約》、《茗心錄》及《食物語》算是這兩年聲量較大的三部美食擬人向作品。
《食之契約》上線最早,其上線之時正好與日本手游《刀劍亂舞》的爆紅時段差不多,有人說是借鑒了日方的創意。不過依硬糖君看,器物擬人創意也并非日方首創,更何況一個是刀劍擬人化,一個是食物擬人化,夠不上“抄襲”的指責。
《茗心錄》則以“茶”作為核心元素,不涉及其他菜系或食材,游戲中的可控角色就是各式各樣的茶。但由于該游戲出品方并非背靠大廠,所以更新頻次較慢。從貼吧用戶反饋來看,上線一年左右已經淪為“養老游戲”。沒有新茶靈的全圖鑒玩家漸漸選擇棄游,如今市場上《茗心錄》的存在感越來越低。
美食擬人向手游中,出場最晚的《食物語》反響也最大。9月3日正式不刪檔測試,上線兩天拿下IOS游戲免費榜第1名、暢銷榜第11名的成績,顯露出了一絲爆款潛力。
但《食物語》上線期間,便不斷遭到《食之契約》的玩家攻擊,認為其有背靠大廠(騰訊是其代理發行方)、剽竊創意的嫌疑。作為兩款游戲都體驗過的玩家,硬糖君覺得區別還是比較明顯。
《食物語》是純粹的女性向游戲,可互動角色全是各式各樣的美男;《食之契約》則有大量女性可互動角色,游戲中玩家的身份更趨向于“中性”。
不過,《食物語》能否成為美食擬人向手游的引爆者,硬糖君倒覺得難說。主創團隊希望展示更多玩法,而且每個玩法之間一環套一環形成生態。但對于玩家而言,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肝”。
未來如果美食擬人向手游有爆款,硬糖君認為一定是平衡了玩家上線時長與爆肝情況的作品。不過這三款作品中,《食物語》的細節確實夠細膩,在后續升級版本中如果能變得不那么“肝”,說不定還真能爆。
在這個“減肥”和“吃貨”都成為絕對高頻詞的時代,注定了“美食+”的無限潛力。不知硬糖君現在投身藍翔學藝,還來不來得及。
2022-07-13 投資界發布了 《粉絲社區服務提供商「花果山傳媒」獲B站投資》的文章
2022-04-20 投資界發布了 《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又要投5家GP》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廣西兩支新基金成立,總規模40億》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石家莊擬設立20億元數字經濟子基金》的文章
2022-04-14 投資界發布了 《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子基金申報指南正式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