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夏天,位于杭州倉前的夢想小鎮,海歸青年陶偉華幾乎沒日沒夜地做著一件事:碼字。為了趕在24點前按下“發送”按鈕,每天他要一刻不停地做大量工作。通常是上午10點開始,打開電腦看一圈新聞,下午3點-5點確定了選題,之后再集中看3小時資料。中途用15分鐘解決晚飯,剩下的時間用來碼字。一篇又一篇圍繞科技熱點和互聯網生活的文章,通過“差評”微信公眾號傳播出去,作者的署名是“差評君”。
那時候的“差評君”來不及談夢想,更沒有什么周末的下午可以回首一下往事。每天工作至少12小時,一周寫七篇文章,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中,要學會第二天醒來,把前一天寫的東西快速忘掉。“差評君”寫得異常辛苦,讀者卻讀得非常過癮。幽默的語言,犀利的文風,風格另類的文章迅速吸引了一大群粉絲。三個月后,“差評”迎來第一篇10萬+;半年后,公司從1個人開始慢慢壯大。時至今日,擁有800萬粉絲的“差評”,已成為科技類媒體的佼佼者。在最近的新榜公眾號排名月、日、周榜上,“差評”和果殼、虎嗅輪番奪冠,成三足鼎立之勢。作為優秀的新媒體,“差評”也得到了科技行業的廣泛認可,與蘋果、谷歌、大疆、戴森、特斯拉、華為等一線品牌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并成為受邀參加蘋果WWDC大會、谷歌I/O大會為數不多的中國媒體。
1
一個另類的公眾號 “從小到大就喜歡不一樣的東西”
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差評”這個號始終顯得與眾不同。盡管每天推文的時間在深夜,過一個小時再看,頭條閱讀量不是早已10萬+,就是離10萬+不遠了。清晰的邏輯,輕松的文字,以及文中充斥著的高級黑語氣,讓人閱讀起來充滿快感。其實最初想得很簡單,陶偉華只想做得“不一樣”一點。“從小到大我都喜歡不一樣的東西”。
“差評”的不一樣,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文字結合圖片、動圖等多種方式,讓“高冷”的科技變得通俗易懂。粉絲中,有相當一部分原本并不是科技迷,但是在這里喜歡上了科技。另一個“不一樣”就是成了科技圏內最會吐槽的公眾號。隨手翻翻就能看到類似《你媽知道你學了三年動畫就做出了這種東西嗎?》、《大學還沒畢業,你的信息就被賣去納稅了?》這樣的題目,你能忍住不去一探究竟?
因為敢說敢做,diss過的上百家公司中,不乏網易、百度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差評”被粉絲稱為一股清流。“差評”的文章,嫻熟運用網絡流行語,輕松駕馭成語和古代漢語句式,文內各種知識點密布,還善于制造新梗,讀來常常令人欲罷不能。不過吐槽時要的是事實和依據戲劇化的碰撞,而非無緣無故去罵。“不是純diss,高級的做法應該是被我們罵的人,自己看到都會笑的。”比如有一家大公司,被批評后積極回應,還啟動了自查程序。陶偉華說,其實95%以上被罵過的公司都不記仇。“每個企業都想做一個光明正大的企業。
每個互聯網人都是有夢想和情懷的。”之所以起名具有批判精神的“差評”,跟當時的科技互聯網亂象有關。PPT造車,O2O造假,線下博彩,網絡的黑產、灰產,倒賣信息等,都被“差評”毫不客氣地揪出來批評過。事實證明,被他們揪出來的一些亂象最終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他們批評過的“所羅門矩陣”,被稱為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的騙局。他們揪出來的“巴鐵”,創始人非法集資被捕。披著“量子科技”外衣的“龍愛量子”,也難逃法網。搞這么多事情,不是為了懟人博眼球,而是希望看到事情向好的方向改變,去改變世界。所以“差評”的Slogan是“Debug the world”,他們翻譯成“為美好發聲”。
把科技內容寫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是“差評”的另一個獨特之處。2015年,陶偉華發現一個弊病,很多科技文章寫得太拗口,傳達一個簡單的意思,會表達得很復雜。傳統的寫法中,讀者面前似乎橫著一塊很糙的玻璃,看四、五篇文章都整不明白,他希望把玻璃變得光滑,通透率高一點。“把所有的官方語言翻譯成人話,翻譯成我們能理解的東西。一篇就讓讀者清清楚楚的get到信息。”“差評”的文章中,會呈現事物的來龍去脈,讓讀者看得明白、舒服。還經常手動探索。比如一個AR(增強現實)產品,傳統媒體可能就文字介紹一下技術的意義,“差評”會建個模、碼個代碼,讓虛擬的LOGO與真實的世界融合起來,讓讀者深入了解。因此寫一篇文章要查閱大量資料,把原本晦澀的科技知識內化后再傳遞給更多讀者。編輯團隊中,大部分也都是對專業知識足夠了解的理科生。“差評”的運營主體是麻瓜科技。 麻瓜,這個J.K.羅琳創作的名詞,表示不懂魔法的普通人。而通過“差評”,科技,正成為麻瓜們的魔法。
2
“一個幸運的人” 找到了自己擅長的事情
在“差評”出現之前,寫文章并非陶偉華熱衷的事。中學時,60分的作文他經常考38分、40分,剛過及格線。他有年輕人的反叛,不喜歡固定話題的要求,有時也不認同其中的觀點,分數總是不高。但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師傳閱。“寫的東西比較逗吧。”他喜歡寫類似“在草原上狂奔的野馬”這種東西。大學時他看了很多書,莊子、康德他都會去翻一翻。他比較喜歡通俗的邏輯性強的書,比如看長篇他喜歡韓寒,“看了第一頁就想看第二頁,看了第二頁就想看第三頁,沒有理解的障礙。”相比文筆功底,陶偉華覺得更重要的是“輸出”。首先要消化吸收很多知識,其次要找到合適的方式表達。他對事物有一種敏銳的洞察力。 “我知道怎樣更有意思,我也注重條理性。”
如果看“差評”文章,會發現他擅長用比喻、類比、反諷等手法。第二次被發現,是在開始眾籌。2015年1月4日,陶偉華入職,有一陣子幫忙寫一些周末文章,反響不錯。開始眾籌CEO徐建軍發現了他的才華,鼓勵他創辦“差評”。從普通小編到公司CEO,他恰好用了6個月時間。去開始眾籌之前,從悉尼大學商學院畢業的陶偉華已待業半年,那時海歸到處可見,找工作被阿里、網易都拒絕過。找工作的煎熬中,父親甚至帶他去了趟迪拜,想讓他學習做生意。成立不久的開始眾籌接納了他。前媒體人徐建軍用人有獨到之處,麾下鮮有名牌畢業生,卻能帶著一波人做出驚艷的世界杯特刊,做出杭州最有名的雜志和周報。陶偉華也是經他親自面試的。陶偉華稱徐建軍為“軍哥”,他記得面試時后者會問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類似“喜歡抽煙喝酒嗎?”這種通常面試不會問的問題,思維非常天馬行空。
1989年出生的陶偉華,和1976年出生的徐建軍有很多相似之處。陶偉華說兩人是互相信任的君子之交。獨自去做差評的陶偉華,在一個人干了大半年后開始給公司招兵買馬。招來的員工都是差評的粉絲,陶偉華的理由是:因為熱愛,才能做好這件事情。
小黑胖、托尼、小二、世超、小花、小辣椒、火鍋等人,現在都是“差評”主力,駕馭著各有側重的人格化IP內容。從小作坊時孤零零的一個人,發展到公司里充滿活力的一群人,“差評”成長速度飛快。根據去年底的新榜統計,差評2018年傳播力超過99.98%的運營者,1億累計閱讀數;發布360天,勤勉度超過97.13%的運營者。10W+篇數 535篇,等于平均每天有1篇半 10W+。
陶偉華毫不掩飾對團隊的贊美:假如我是傳媒公司的,我會挺喜歡挖我們這邊的人。底子好,對應的價值觀也很好,德才兼備,品相俱佳。問他覺得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他想了一會說,“是個幸運的人”。在文字中釋放自己的天性前,陶偉華已有了相當多的行業積累。畢業前他想找互聯網的工作,關注了很多內容,比如小米跟海康的關系啊,王興是誰啊,互聯網的一些歷史啊,各方面他都有涉獵。創業不在他的計劃外,只是沒想到會這么早。“我對自己期待沒有這么高。”通過“差評”,他找到了自己擅長的事情。“原來我還有這樣一個(才華),像游戲里隱藏的數字一樣,被發現了,很開心,會想著怎么去用好這個東西。”
3
一場風波 “殺不死你的,將使你更強大”
“差評”似乎是在不經意間悄悄做大的。陶偉華記得,有一天正埋頭苦寫,“軍哥”跑過來說,你知道嗎,小陶,你成網紅了。“啊?是嗎?”陶偉華機械地反問了一句,繼續碼他的字。直到大半年過去了,融資開始做了,招人開始做了,他才反應過來:蠻多人知道“差評”。雖然“差評君”在媒體報道中很少露面,但成績還是紛紛涌來。“差評”獲得了“艾瑞咨詢中國95后最關注公眾號top10”、“新媒體領域最具商業價值獎”等榮譽,幾輪融資也都悄悄而順利地進行著,甚至有只基金是通過在“差評”后臺留言聯系上后者并投資的。直到2018年5月下旬,一切都在朝著光明的方向前行。
5月23日,“差評”宣傳了由騰訊TOPIC基金領投的A輪融資。本應是一個喜訊,卻讓“差評”遇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前遇到過的刪稿、舉報等事情與之相比,都算不了什么。新婚不久的陶偉華,前一天還在接受同事、朋友的真誠祝福,第二天下午,就感受到了排山倒海的力量洶涌而來。一群大V、KOL(關鍵意見領袖)跳出來,“問責”騰訊,抨擊“差評”,對這起投資表示質疑,緊接著很多圍觀者群起而攻之。質疑的理由是“差評”洗稿。新媒體時代爭議較大的洗稿問題,“差評”遇到過,曾作為被告上過法庭,最終法院“駁回原告訴訟請求”。那一次,“贏”了。這一次的圍攻,沒有人拿出證據來說明,一位財經自媒體作者稱“實錘廖廖”。更多的,是類似“貼上標簽就讓它揭不下來”“慶祝差評遭殃”的情緒發泄和謾罵。咄咄逼人的架勢,給人感覺就像一群大人,在欺負一個正努力往上長個的小朋友。
“前5個小時,是懵的。”說起這場風波,陶偉華的用語都很簡潔。那段時間里,徐建軍跑來跟他聊天,平時聯系很少的投資人,普華集團董事長、頭頭是道基金創始人曹國熊,浙江文創集團董事長錢峰等人,也都發微信、打電話跟他說沒關系,不要在意這些事情。很多朋友跟他說“加油”。“這是最好的支持。”24小時后,陶偉華調整好自己,重回工作狀態。要從公司的角度做一些回應,要調整好公司的心態,要處理好投融資的事情,包括退股的事情,一樣一樣來。
如果去翻那幾天的“差評”公眾號,每天6篇文章,整整齊齊,平靜得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過。只有25日深夜(26日凌晨)的6篇推文,是一次有力回應。有同事氣憤到流淚,但大家空前團結,回應文章的風格依舊,有理,有據,有嬉,有笑,有怒,但沒有臟話。無數粉絲留言支持他們,有粉絲說:殺不死你的,將使你更強大。雖然一群人攪黃了投資,但陶偉華說:沒必要去思考這些東西,往前走。站在用戶的角度,發自內心去做好東西。陶偉華說自己有一個優點,就是把不開心都忘掉,開心的事情記得牢。那場風波人們早就遺忘了,“差評”也不會把它當作包袱。事后他們也進行了反思,告訴自己“to be better”。那段時間處理各種問題,每天陶偉華要忙到早上四、五點鐘,他有一個新發現:“我原來都不知道,動物中起最早的是鳥。”只有在談到人性話題的時候,那天他問了一句:我能抽根煙嗎?
4
理想主義者 做好一個媒體人
風格獨特的“差評”,有一個特立獨行的“差評君”嗎?在開始眾籌共事過的同事印象里,他是個有想法,充滿激情,待人禮貌的年輕人。在“差評”,他看上去跟90后沒什么兩樣。工位在同事們中間,跟大家一樣愛喝可樂,吃炸雞,偶爾寫代碼露一手,“樂隊的夏天”熱播時會抱著吉他在愛人面前彈一曲。
為了氣氛好一點,他還給公司養了條名叫“火鍋”的大金毛。在差友(“差評”粉絲的稱呼)眼里,從3個月長到快3歲的“火鍋”是流量明星,對公司人來說,“火鍋”充當了“程序員鼓勵師”的角色,大家都喜歡去遛它。 跟四年前相比,“差評”的內容緩和很多,吐槽也少了,陶偉華覺得現在“網絡環境還是蠻清朗的”。比如中秋節前一天,頭條是《有些科技也許不能在萬人現場引發歡呼掌聲,但可以在無人區默默改變世界》,點贊的是大疆無人機在農業和電力領域的作為。不管是前期不客氣的吐槽,還是現在由衷的贊美,初衷都只有一個:提供最好的內容產品給讀者。“參加各種有趣的發布會,把最前沿的內容傳播給讀者,讓大家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差評”的盈利模式,跟大多數內容公號一樣,主要靠廣告和電商。這兩塊他們一直在賺錢。公號上“黑市”電商的利潤達到30%,今年整個估計能做一千萬利潤。擁有造血能力,可以讓他們更扎實地做想做的事情。陶偉華認為,內容是積累和沉淀核心讀者的地方,所以內容是“差評”的重中之重。當科技的深度有了,他們嘗試向廣度拓展,現在他們的新媒體矩陣里有汽車、旅行生活等方面的公號,還試水了視頻。他們背著攝像機跑到西北邊疆和南方,拍了部反映校園貸的紀錄片。兩個曾經身欠網貸的學生勇敢站出來,講了自己的經歷。31分鐘的節目里,陶偉華以“左小龍”的身份跟“小黑胖”一起主持,他還為紀錄片配了音。
“接到第一個逼債電話的晚上,我真的想去跳黃河”。曾經身陷其中的學生當事人,面對鏡頭回憶自己把最好的青春用在了借錢和辛苦還錢上,令人對網絡貸款畏而遠之。那期視頻,在B站、微信等平臺上,有百萬級別的傳播。“看過片子的人,不會受到這方面侵害。”有點“東方時空”的感覺。 他們還推出了“Debug Time”,從社會生活中找題材,做一些深度特稿。目前他們已報道了外賣員、拾荒者等群體,關注了網戒等話題。陶偉華覺得媒體是挺好的表達方式,他樂于做一名媒體人,他帶著團隊在這條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就如他的微信簽名:除了向前,沒有更多方向。最近他正在讀一本書——《什么在決定新聞》,作者是美國社會學家赫伯特·甘斯,書中對CBS晚間新聞、《新聞周刊》及《時代》周刊等最厲害的幾家媒體進行研究。陶偉華說他對那個新聞業黃金時期很好奇,他想看看那時的選題、新聞規范。如果說“差評”未來的目標,答案是“最好像《時代》周刊一樣,我們能成為大的集團,下面有很多重點刊物。做一些正確的事情,我們的用戶都能有所收獲。”這位每天早上起來都斗志昂揚,帶著美好心情去上班的CEO說,“這個世界會朝著比較好的方向去走,我是理想主義者,我堅持我相信的。”
2023-03-28 i黑馬發布了 《網紅文和友,只能是長沙限定嗎?》的文章
2021-11-08 i黑馬發布了 《悠絡客成為首批“可信人臉識別守護計劃”成員》的文章
2021-11-05 i黑馬發布了 《城市級數字停車企業「潤銘科技-停開心」獲百年鑫投基金戰略投資》的文章
2021-11-03 i黑馬發布了 《又一獨角獸即將破產清算:10 億美金往后的路也不容易》的文章
2020-05-05 i黑馬獲得了天子之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