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AI四小龍”上演融資大戲,資本推手能否持續?
曠視科技、商湯科技、依圖科技和云從科技四家人工智能(AI)創業公司,被業界稱為AI“四小龍”,它們業務相似、規模實力相當。近期它們在資本市場磨刀霍霍:曠視科技在融資12億美元后打響了上市的第一槍;商湯科技完成了30億美元的巨額融資;估值約30億美元的云從科技聲稱將于明年科創板上市;依圖科技獲得了五輪融資,有望在兩年后上市。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徐立曾指出,AI真正意義上的商業變現,需要仰仗資本的力量。這或許是AI創業公司普遍的融資邏輯。但對于估值動輒百億元級別的企業,未來能夠帶來與其估值匹配的營業收入嗎?
融資的邏輯
當前,人工智能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大AI創業公司已經從一開始的拼技術、拼履歷,陸續進入到拼資本、拼落地的實干階段。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兼戰略總監姚志強指出,競爭和比拼推動了一輪輪融資熱潮。
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創業公司數量僅占全球9%,但卻拿到了全球48%的融資,排名全球第一;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共有201個項目獲得投資,獲投總金額為1117.19億元。記者從賽迪顧問發布的《2018年—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投資研究年度報告》(以下稱為《報告》)中了解到,在計算機視覺、智能駕駛、機器人、智慧醫療等主流的AI落地商用場景中,計算機視覺領域獲投企業最多、投資金額最大,商湯、曠視、云從、依圖“四小龍”業務均所屬于計算機視覺領域。和中國529家人工智能企業一樣,四小龍急需不斷地在AI場景落地上有所突破,在資本市場動作頻頻、融資額屢創新高。
曠視科技一個月前宣布將于今年第四季度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招股書資料顯示,截止到目前,曠視科技已經完成了4輪12次的融資,總融資金額達13.49億美元。完成D輪融資后,公司被估值超40億美元。被稱為“融資機器”的商湯科技,近日在公司成立的五年之際,完成了30億美元的巨額融資,公司估值超75億美元。依圖科技截至目前已獲得了五輪融資,在半年前完成了包括聯新資本和上海科創基金的D輪融資,外界猜測其未來可能選擇在科創板上市。總估值已超30億美元的云從科技,共進行7輪融資,雷軍的順為資本、A股上市公司——佳都科技赫然在列,其已明確表態明年將赴科創板上市。
當前,AI四小龍企業在技術上已無明顯差異,均已初步完成從算法提供商向平臺或產品服務商的轉變。AI“四小龍”勢均力敵且實力都不弱,但單打獨斗不利于長足發展,想在產業中站穩腳跟,就需要不斷融資、擴張版圖去打造生態體系,像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當初在做的事一樣。
“AI的投入和真正意義上的商業變現,都需要仰仗“資本的力量”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徐立曾指出,這或許也是AI創業公司普遍的融資邏輯。
阿里巴巴的身影
由于好標稀少,導致資本開始加快涌向頭部公司。從融資資本的來源看,美國投資機構最為成熟活躍,而近年來互聯網巨頭公司(BAT)對AI底層技術公司的資本作為也不可小覷。浪潮集團AI&HPC總經理劉軍表示,互聯網占據中國 62.4%的人工智能算力投資市場份額。
AI四小龍中的三家企業——曠視、商湯和依圖,背后都有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的身影。選擇“站隊”阿里巴巴并不是巧合,而是對自身的發展是更加重要的考量因素。無論是B端還是C端,阿里巴巴擁有龐大的數據和應用場景,可以成為AI創業公司高級別的“場景提供者”,為其創新型技術應用提供入口,形成業務綁定。
曠視科技最初是由聯想系孵化出來的,而真正迎來業務突破性進展的是由于阿里系的全面注資。2014年螞蟻金服的全資子公司上海云鑫投資獲得了曠視科技15%的股份;2017年,曠視科技的C輪4.6億美元融資中,由螞蟻金服聯合其他企業再次領投。后經過多輪的變更和跟投,螞蟻金服的API基金持有曠視科技14.33%的股份,淘寶中國持有曠視科技15.08%的股份,阿里集團目前總持股近30%,為最大外部股東。
有了資本的注入,曠視與阿里巴巴之間的業務鏈接就更加密切。曠視科技的解決方案為螞蟻金服等阿里系的若干業務提供支持。例如,曠視的智慧物流解決方案服務于阿里巴巴的天貓超市;曠視的身份驗證解決方案,允許螞蟻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平臺為其部分企業客戶提供身份驗證功能。相反,曠視科技需要的云服務也可以向阿里云購買,甚至阿里現在的智慧城市和智慧零售等多個業務,曠視科技也可以參與。
商湯科技背后的股權同樣有著阿里集團的影子,2018年4月,商湯科技宣布完成6億美元的C輪融資,創下AI領域融資金額紀錄。據了解,商湯科技C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集團領投。
徐立指出,有阿里集團參與的C輪融資,是商湯科技人工智能平臺化發展的重要一環,帶來綜合性戰略價值,進一步夯實了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地位。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表示:“阿里巴巴高度重視AI領域的戰略布局,不斷加大對商湯科技的投資,實質上也是希望能對阿里的業務形成助力,特別是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技術、智慧城市等業務。”
和曠視類似,商湯科技也是阿里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重要合作伙伴。業內人士指出,商湯和阿里的“聯姻”會幫助商湯科技推動智慧城市等業務,加深商湯在深度學習和視覺計算方面的優勢,在智能監控、智能交通、城市管理上提供大數據技術和場景的支持,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大的產品矩陣。
除商湯和曠視外,依圖科技的業務也間受益于阿里系的資金推動。相比于曠視和商湯,依圖的阿里基因顯然沒那么明顯,但取名自馬云的“云峰基金”,已成依圖的重要股東,且在阿里大本營杭州,依圖在AI醫療、AI安防方面都有不少落地業務。在依圖的創始團隊中,聯合創始人林晨曦,曾任職阿里云技術總監。
融資還會繼續?
IDC和浪潮聯合發布的《2019—2020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顯示,雖然從2018下半年開始,針對人工智能的投資變得謹慎,但中國人工智能市場整體投資將繼續保持高增長率,2019年的投資增速將高達59.8%。
賽迪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研究員、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聯盟秘書處副主任王哲向《中國電子報》記者指出,當前AI市場融資具有逆市增長、投資輪次后移、資本向頭部集中趨勢明顯等特點。AI底層技術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支持,也恰恰是中國需要大力提升的模塊。由于天花板高,做底層技術的公司在市場上更加具有競爭力,投資勢頭將有不俗增勢;當前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資輪次向中后期過渡,2018-2019年,全球AI領域B輪、C輪、D輪融資額已超過種子輪及A輪之和。這表示,AI領域已有不少頭部企業從初級市場轉向二級市場,投融資力度持續加碼,尤其傾向于有實力的頭部企業。
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能的百年研究——AI指數報告》顯示,從 2000 年至今,活躍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的數量增加了14倍;全球人工智能企業收入預計將從 2018 年的 16.2 億美元,增長到 2025 年的 312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 52.59%。
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投資董事總經理汪天凡認為,資本之所以對AI這類新興信息技術意義非凡,是因為資本可以從各個維度,加速AI企業成長效率、以及對各行各業的滲透率,從本質上對供應鏈進行各種優化。
AI產業分析師告訴記者,隨著AIoT的不斷融合發展,AI界的融資戲碼還會不斷刷新我們的認知,特別是在目前優秀科學家團隊和項目、算法和技術都仍然屬于相對缺乏下,四小龍企業拿到了如此高的估值、獲得巨額的融資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不久的將來,當上述因素都變得不再稀缺的情況下,AI領域投融資終將回歸理性。
“對于中小AI公司而言,繼續做好基礎技術和整體解決方案是沒有問題的。但對于估值動輒百億元級別的企業,唯一的一條道路就是成為偉大的AI產品公司,向著全面產品化、協同網絡生態演進。否則,單純的技術服務和解決方案,基本上難以獲得匹配其估值的未來營業收入。”分析師說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