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杭州云棲大會上,張勇新官上任燒的第一把火,就是拋出了阿里最新發布的 " 平頭哥 " 芯片:含光 800,并稱其為阿里芯片領域的萬里長征第一步。
今日,百度自動駕駛出租車隊在長沙開啟了試運營,還記得一個月前,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雙馬激辯;騰訊的安全天御斬獲 "2019 世界人工智能產業安全十大創新實踐 " 獎。
AI 作為一個全新的領域,儼然成為了 BAT 三家爭奪的新賽場。
自 1956 年被提出以來,AI 已經邁過了三次發展浪潮。2015 年全球新增人工智能企業數量達 847 家。這場轟轟烈烈的人工智能百團大戰中,有投機的,有盲目參戰的,也有一門心思想搶灘登陸的。
現在,行業中的玩家大多都已跨越了大規模融資圈地的草莽階段,開始逐漸沉淀,深耕于垂直細分領域,構建從技術到行業的全方位壁壘。
時代,搜索、電商、 讓 BAT 各自擁了特殊護城河,但隨著市場趨于飽和,他們之間的賽事也僵持在了河道。
2017 年,貴州數博會上, 說數據是大前提,是原料,沒有數據什么都不行。李彥宏則強調,數據雖重要,但改變世界的是算法。馬化騰最后壓軸出場," 你們說的都對,但也都不對,身在市場之中,最重要的應該是場景。"
三者的爭辯就像扎克伯格無法回答美參議員提出的所謂 "FB 的競爭對手是誰 " 一樣,孰是孰非無法判定。
好在,經過幾年的混戰后,他們當初為自己所規劃的戰略和扮演的角色,也逐漸露出了端倪。
壹
百度一直是國內人工智能賽道上的急先鋒。
2012 年 Google Brain 項目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用一組計算機訓練的神經網絡能自行識別貓的圖像,可因為資金問題項目被擱置。
技術出身的李彥宏很快便嗅到了里面的商機,果不其然,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親赴美國,收集好吳恩達的全部資料,勢必要將他拿下。對方也沒辜負李彥宏的誠意,2013 年帶著一大幫高 知識分子正式加入百度,領導人工智能團隊。
李彥宏的慧眼識人也讓百度在國內一眾的互聯網公司中率先形成了 AI 開放平臺。踏上別人都未走過的路第一步時,你注定要經受住孤獨,但也能享受孤獨帶來的榮耀。
幾年時間過去,百度一路斬荊披棘,終于從當初飽受質疑成為了如今走在行業前端的人。
AI 業務可能是百度全新的未來,曾經有 這樣評價百度 AI:整個過程就像一個因為過于安逸而發福的中年人,突然意識到了殘酷的現實,決心通過引體向上這種對身體技能鍛煉全面的項目,重新找回年輕的狀態——減掉贅肉,積蓄力量,煥發新生。
英語老師出身的馬云,跳出了技術圈,回歸到了 和 的本質。技術、資本、人才對他來說都是工具,他也一直不認同 " 人工智能 " 的說法,稱其為機器智能。
2014 年 9 月 19 日,時任阿里巴巴合伙人的王堅帶著漆遠來到紐交所,共同見證了阿里巴巴的上市,7 位敲鐘人全是阿里電商的買家和賣家,卻沒有一位是科學家。
在盛大的敲鐘儀式上,這家彼時市值 2400 億美金的巨無霸卻被從頭到腳地定義為一家 " 電商公司 ",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浪潮面前,漆遠并沒有感到絲毫滿足。
那一刻,他心里正謀劃著一個嶄新而宏偉的 " 想象力故事 ",希望阿里在未來獲得更強勁的增長動力,而人工智能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角。幾個月后 iDST 宣布成立,這算是阿里人工智能的雛形。
馬云說自己不懂技術,卻總是偷偷養了一大幫技術專家。人工智能研究在阿里幾年時間內,就匯聚了幾千名技術專家。這些都以研發人員為主,占比約八成,一半以上都是博士學位。
后來這些專家兵分多路,以電商和 兩大核心業務為首,深入到產品和工程里。金榕帶著團隊進入到淘寶和天貓的搜索事業部,漆遠和幾位同事去了螞蟻金服,做語音的團隊則留在了阿里云,這場 " 上山下鄉 " 運動讓 AI 滲透到了阿里的各個部分。
阿里擁有復雜的業態。電商有淘寶,支付有支付寶,物流有菜鳥,文娛有土豆和優酷,線下還有盒馬。這些都讓自己擁有了比 BT 兩家更為豐富的數據來源。
應用場景的多樣化,給了阿里科研人員一個行差踏錯的機會,在復雜的商業場景,他們比同行更能抓住工業界對于科研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就在 AT 兩家打得火熱的時候,市場上還絲毫看不見騰訊的身影,你以后他會放棄這個大蛋糕嗎?但實際上它早在背后 " 覬覦 " 已久,還設計了一個 " 討巧 " 的出道方式。
2017 年 3 月,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 AI Lab 研發的圍棋 AI 程序 " 絕藝 " 在第十屆日本 UEC 杯計算機圍棋大賽中奪冠,迅速成為中國 AI 界討論的熱點,騰訊 AI 也首次在人們視野中公開亮相,這一出道方式幾乎與上一年 Google 如出一轍。
現在要論基礎研究,騰訊有 AI Lab、優圖實驗室和 AI 實驗室三大機構,專注于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和計算機視覺。
根據各個實驗室列出的合作伙伴和案例,將這些實驗室的技術,大部分都輸送到了騰訊各條產品線之中,成了微信里的語音轉文字、視頻音樂新聞的推薦和排序、QQ 的高能舞室、天天 P 圖的軍裝照 …… 產品體量龐大的騰訊,讓自己 AI IN ALL 的野心有了一個最完美的應用場景。
bat 做 AI 的不同思路,也讓自己在 AI 的布局上各有差異。
2017 年 11 月,科技部公布首批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明確指定騰訊為醫療影像平臺的建設者,而百度和阿里則分別負責自動駕駛和城市大腦的社會主義建設。
跟著黨和政策走是最好的選擇,這也為 BAT 三家在 AI 領域未來主要的方向奠定了基礎。
貳
自動駕駛是三者交鋒的第一個戰場,持續時間最長也最具看點。
對大多數車企而言,依賴資源、資本等方式換取長期業績增長的傳統道路不可能戛然而止,但現在 AI 的興起,讓它們與人工智能握手進行產業升級也勢在必行。能否構建出一個雙贏聯盟,很大程度要看互聯網巨頭們是不是鎮得住場子。
如果幾年前 BAT 在智能 領域只是扮演主機廠的 " 配角 ",而從 2017 年開始,他們開始通過跨界合作、 并購等方式一步步擴充自己的 " 朋友圈 ",并時刻宣誓著自己的 " 主權 "。
三家各自手握多張 " 好牌 ",戰略布局的雛形也已出現,但戰略方向和商業布局卻各有不同。阿里專注智能網聯和高精地圖,百度押注 Apollo 和 DuerOS,騰訊則在產業鏈投資最廣。而在這之中,又數百度投入最多。
在世人都還搞不懂無人駕駛到底是個什么東西的時候,百度救率先成立了無人駕駛研究所,很長一段時間都扮演著拓荒者的角色。
2017 年,當李彥宏興致勃勃地將百度第一輛基于 APOLLO 技術的自動駕駛汽車開上了五環,得來的后果除了外界對于百度技術的贊揚外,還有交警開出的國內首張無人車交通罰單,引發全網討論。
半年后的 2018 春晚,李彥宏終于成功將 APOLLO 無人車從五環開到春晚現場,這一次沒有了罰單,49 秒的無人車隊影像自然就沒有上一次那樣讓人記憶猶新。
初期的百度自動駕駛利用 " 兩條腿 " 走路,即漸進式革新 L3、突變式革命 L4。前者變現路徑更快、易被車廠接受;后者商業化路徑慢,對標谷歌自動駕駛。
數據是自動駕駛企業的核心關鍵,大量數據反哺加速自動駕駛算法升級,這是一個互相加速的良性循環。谷歌在完成自動駕駛商業化之前,利用 10 年時間才累積了超過 1600 萬公里的測試數據。
2018 年,北京八家公司的自動駕駛車隊總共行駛了 15.36 萬公里(95442.6 英里)。而當時百度一家就達 14 萬公里,接近八家行駛里程總和,L4 路測里程也突破 200 萬公里。
APOLLO 目前已經有 131 家的合作伙伴,其中整車生產企業 20 多家,涵蓋了從零部到軟件服務以及芯片、傳感器等產業鏈各環節。
這些數據都讓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有了先人一步的話語權。把住了安全,才能翹得動政策,牌照是自動駕駛領域的七寸。
2019 年,Apollo 一共獲得了 45 張北京市路測牌照,測試牌照占比 83%,全國測試牌照超百張,位居行業榜首,是排名第二公司的五倍。
9 月 22 日,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武漢)測試示范區正式揭牌,百度也率先拿到自動駕駛商用牌照。持證上崗的百度不僅實現了可以在公開道路上進行載人測試,也可以武漢測試示范區 28 公里的示范道路上進行商業化運營。
三國殺最精彩之處莫過于你來我往,眼看百度無人駕駛高樓起,阿里和騰訊也不甘示弱。
雖然從 2014 開始,阿里就已經著手研發汽車系統,但它真正意義上入局自動駕駛是在 2018 年 4 月。并且與百度走的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線,它不做無人駕駛,更多的放在了車路協同之上,標榜目標是物流運輸。
去年 9 月份的云棲大會上,阿里推出了第一輛 L4 級的自動駕駛物流車,成功打造屬于自己的車路協同智能系統。
就在阿里和百度專注于核心算法,傳感器,芯片,上路測試的老四樣 " 套餐 " 時,騰訊卻準備也繞開它們另起爐灶。他們打算把自動駕駛和智慧城市連在一起,而且連接的方式也很騰訊:通過 " 電子 "。
去年年底,騰訊在南京的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首次亮相了作為獨立品牌的騰訊自動駕駛業務。當時發布了三個技術:模擬仿真平臺、高精度地圖和數據云服務。
自動駕駛數據云,大家都已耳熟能詳。高精地圖,國內外幾家大廠也在紛紛布局。而這個模擬仿真平臺便利用了騰訊的游戲技術。
這個平臺完全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制作挺精良,就是沒劇情的游戲。或者說是一個只有車和路版本的 QQ 飛車——甚至還分單機版和網絡版。而這也完美解決了自動駕駛的測試問題。
自動駕駛車輛絕大多數時候要在封閉的測試場地里進行測試。那里面沒有行人也沒障礙物,測到天荒地老也很難出錯。即使能夠上真正的公路,車輛也只被允許在路況良好車流量不大的地方測試,畢竟馬路上可是人流匯聚。
有騰訊的游戲技術、云計算基礎做背景,TAD Sim 的差異化優勢,現實中無法練手,那就去游戲里,而這也成為了騰訊自動駕駛的基石之一。
就目前來看,自動駕駛生態鏈上,百度的野心最大,想做行業領導者,阿里緊隨其后,做出一系列戰略布局,騰訊專心搞研發。
領跑一步并不意味可以高枕無憂,隨著今年騰訊和阿里先后獲得深圳、杭州頒發的自動駕駛路測牌照,三者這一賽道的競爭或將進入新一輪高潮。
叁
BAT 三家在自動駕駛之上競爭膠著,可 " 聰明的車、聰明的路、控制中心、能源匹配、治理體系和社會生態 " 六大核心都指向了一個更大的市場——智慧城市。
汽車自動駕駛需要一個完美的城市大腦才能夠運行,BAT 作為該領域核心技術與大量資金的持有者,自然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先行者。
2016 年起,阿里、騰訊先后出手,推出城市大腦與智慧警務解決方案、優圖天眼智能交通平臺。姍姍來遲的百度也在 2018 年上線了智能紅綠燈項目,并將其作為智慧交通的代表性案例,由李彥宏本人多次背書。
智慧交通帶來了整個城市效率大幅度的提升,就以阿里早先在自家娘家實驗為例,利用視覺技術改變了紅綠燈的變換頻率,讓日常出行加快了十幾分鐘的時間,也讓整座城市的通行時間減少 15.3%。而這還只是智慧城市的一小部分,在交通之外還有數字政務。
在中國特殊的政治體制下,有無數的案例告訴我們,城市改造權依舊還放在了管家人手里。每個街道的繁華、行業的榮辱、都與政策密不可分。所以,抓住了政府需求這根弦,才能彈出對城市新構想的旋律。
企業圍繞政府做生意,原來看起來像是天方夜譚。現在智慧城市已經成為了各地政府爭相上馬的 " 一號工程 ",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甚至不惜裁撤行政機構,就為全省上一朵云。
阿里作為國內最早開始使用人工智能研發及大規模使用的企業之一,左手云計算,右手大數據,是名副其實的數字政務下的 " 雙槍將 "。
前文我們說馬云最重視數據,過去 10 年中,阿里構建了一個大的電子商務、移動支付、 和物流平臺體系,確切的說,就是淘寶、天貓、支付寶和菜鳥,其數據化運營體系、技術應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滿足未來十年數字政府的數字化需求。
支付寶作為一個國民級應用,在覆蓋了全國 31 個地級市、400 多個縣級市,面向 C 端用戶,讓他們可以在這上面享受各種政府移動互聯網服務,讓生活更便利,早年間用支付寶繳水電費就是最好的例子。
ToB 的數據、業務、技術則可以串聯起政府內部,再把服務、管理重新打包做成 ToC 產品呈現給公眾。
現在的阿里云從不足 8.9 平方公里的云棲小鎮出發,到蕭山,到余杭,到上海,到蘇州,到澳門,到馬來西亞,攻城之勢十分強悍。
林子大了,自然有更多的鳥要飛進來。
從去年開始,華為、百度、京東等云計算巨頭相繼入局城市大腦,而智慧城市之下的 AT 之爭顯得最有看點。
今年騰訊提出了 WeCity 未來城市作戰計劃,這套方案有著 "1+3+4" 總體架構,即一朵基礎云,三大中臺 ( 應用中臺,數據中臺,人工智能中臺 ) ,支持四大領域 ( 數字政務、城市治理、城市決策、產業互聯 ) 。
數字政務一家無法滿足后三個領域的需求,就需要納入新的技術,涉及到相關團隊的協同能力。騰訊利用其微信一級入口,深入了解最新的需求,從一朵云出發,自下而上從而觸及到國家項目,要搞 " 集團化 " 作戰。
現在 AT 二者之間先后在上海、重慶、雄安等地都有過交鋒。今年年初,這股戰火已經燒到了海南。
2018 年獲得國家政策紅利的海南躋身成為一個新的自由貿易試驗區,這一消息傳來使得其迅速成為各大企業 " 密集轟炸 " 的熱門區域。對于重度參與國際化運作的阿里和騰訊來講,海南,是必須落下的一步棋。
今年 1 月 12 日 , 騰訊宣布在海南設立區域總部,而在前一天海南省人民政府企業家咨詢會議成立,馬云當選主席,馬化騰當選副主席(僅有一個副主席),兩位大佬均表達對城市發展的看法,多與城市大腦、智慧政務內容相關。
馬云說,海南這個島嶼的獨特優勢是有可能真正變成一個數字島。現在內地也沒有幾個地方把全省的數據打通;如果海南能夠做到,就能夠搶到先機。建設數字政府、城市大腦、農業大腦。對比上海珠三角,海南目前這樣薄弱的 IT 基礎、破銅爛鐵,直接上數字化,可能會更加有機會。
馬化騰則認為,良好的制度和公開透明的市場環境會自動吸引企業,也將吸引人才。建設服務型政府,各級政府應該依照 " 不打擾、真辦事、高效率 " 的原則,真心實意為企業排憂解難。
二者的不同觀點,都讓大家猜測誰才是最后的贏家。可海南給的答案是不如大家一人一部分,合作才能共贏。
1900 年《波士頓環球報》記者托馬斯 · 安德森以插圖的形式對波士頓這座城市做了瘋狂暢想。雖然現在已經過去 119 個年頭,但人們對于城市的探索還未停止,不可否認的是城市現在正在成為一門好生意。
肆
滿足了衣食住行,可對于人們來說," 生命 " 才是一個最難攻破的話題。
" 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1961 年,說出這句宣言的硬漢海明威難以忍受病魔折磨,口含槍筒,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在科技史的石碑上,海明威卻成為了一個永恒而沉重的問號:在我們決定用生命換回最后的尊嚴之前,是否還有機會找到更溫柔的結局?
五十多年來,每個國家的頂尖精英都在試圖從各個方面推進醫療科技的進展。但由于技術的缺陷,大多數時間里中國的角色一直是 " 小透明 "。
不過現在事情變得有所不同。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催化下,我們自己的 " 彈藥庫 " 里已經填滿了新式武器。
根據前幾天發布的《中國 AI 醫療行業研究報告》中顯示,2017 年 AI 醫療的市場規模已達到 136.5 億元,2018 年市場規模在 210 億元左右,同比增長 54%。
騰訊在自動駕駛行業略顯低調,可在 AI 醫療之上卻遍地生花,以正規軍的姿態站到了普通人的面前。
醫療早年其實是屬于百度的機會,在 BAT 之中,最先與醫療產生連接的正是百度。醫療廣告在很長時間里,都是其重要收入來源。但是,2016 年在百度貼吧和百度醫療廣告,先后發生了重大危機,其在醫療行業便很難再讓公眾和政府信服。
而那會騰訊正在帶著團隊的兄弟們做了 " 微信智慧醫院 "。利用微信的能力幫助人們看病把電子支付和社保系統打通,讓人們可以在微信上掛號、排隊、交錢、社保繳納。
雖說主要能力還是建立在 " 微信 " 和 " 微信支付 " 之上,但相比于騰訊之前那些純粹面向互聯網的產品," 醫保支付 " 已經顯得相當接地氣了。
一年之后,騰訊就和幾百家醫院都有了醫保支付的合作。一個醫院院長向他們提出了疑問:" 你們為什么只做醫保支付,而不用技術來實實在在地幫助醫生看病呢?" 這讓騰訊看到了新的機會。
這句話本質上是一個巨大的 " 用戶需求 ",具體來說,醫療行業急需一個更優秀的 " 醫療 AI 助手 ",而騰訊不偏不倚就站在這個機會門前。
至今為止,騰訊已用超 200 億元的投資,將丁香園、卓建科技、醫聯、好大夫在線等國內過半互聯網醫療獨角獸收編入列。再看其 2018 年動作," 東 " 與杏仁合并," 南 " 與香港醫思醫療合作," 北 " 并購于鶯醫療," 西 " 已經重棋布局于成都。
這些大型醫療機構的 B 端資源,和騰訊在C端擁有強大的流量壁壘,讓雙方實現了優質資源互補。技術上,這些醫療機構與騰訊的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即時通訊、移動支付等方面的結合,為患者帶來更多便利。
通過騰訊的 AI 醫療產品覓影,可以輔助醫生進行高效、精準的診斷與篩查;也可以根據醫院需求定制,像智能導診這樣的智慧醫院方案,緩解醫院導診的壓力,改善醫患關系。
不同于騰訊手握 10 億的用戶優勢,阿里健康在人工智能醫療領域探索的另一個方向是健康管理平臺,靠天貓、淘寶等整個阿里系的海量用戶基數,建立起用戶互動平臺,幫助用戶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身體狀況。
而百度重視技術,主要是通過海量醫療數據、專業文獻的采集與分析,進行人工智能化的產品設計,模擬醫生問診流程,與用戶多輪交流,依據用戶的癥狀,提出可能出現的問題,反復驗證,給出最終建議。
面對海明威提出的難題,我們很難給出一個標準答案。AI 醫療某種程度上,或許成為了一場變革的預演,BAT 三家現在也提交了自己的答案。
可由于醫療領域和互聯網的開放環境大不相同,資源的稀缺及壟斷、政策的高監管性、數據的封閉、疾病市場的碎片化,種種困難導致未來 AI 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畢竟人命關天的大事誰都不敢含糊。
終
生活是一個圈,商場也不例外。BAT 在互聯網時代戰勝了一切對手,走在了行業最前端。
現在 AI 是他們新一輪征戰的起點,幾年的混戰也讓他們各自建立起全新領域的護城河。不同的是,這個圈子的結局,或許在當初雙馬一李辯論時就已經定下。
百度 All In,阿里已商用,騰訊要加碼 , 現在 AT 也已在智慧城市上有了大規模的合作。事實證明,AI 是塊大蛋糕,誰也別想一口吃成大胖子,這場 BAT 的 AI 局,究竟三國殺還是斗地主?誰也說不準。
但無論如何,河流總會匯聚,哪里有谷地,那里就是下一個新戰場。
來源:銀杏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