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電信孫公司協助調查 網貸污染大數據“疫情”蔓延
《科創板日報》(成都,記者 柴剛)訊,近100年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近30年來,信息技術突飛猛進;近10年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然而,中國的大數據行業似乎正在經歷一場“地震”。
9月以來,包括中國電信孫公司天翼征信等多家數據科技公司被警方調查,9月6日有消息稱,魔蝎科技一位核心高管被警方帶走;同日,多方消息稱,新顏科技CEO黃向前被警方要求協助調查;11日晚,公信寶項目方被杭州古蕩派出所查封;12日,有業內人士爆料,中國電信全資孫公司天翼征信總經理、副總經理及市場人員共十余人被警方帶走。
16日,有消息稱,魔蝎科技、新顏科技被查是因同盾科技舉報,且同盾科技實控人兼CEO蔣韜已出國避風頭。隨后該公司發布聲明辟謠稱,蔣韜一直在國內照常處理公司事務。爬蟲部門“數聚魔盒”已停止相關業務,員工調至其他崗位,舉報傳言則是無中生有。
此外,網傳被調查的還有萬達旗下的快錢支付。不過快錢、萬達普惠客服均向記者表示“不清楚”。
但這并非事情全部,有業內人士透露,早在這些數據公司被查之前,很多獵頭也被抓了,原因是他們手上掌握了太多個人信息。有媒體援引接近監管部門人士的消息稱,目前已有幾十家大數據公司進入了調查名單,最近抓捕的幾家“只是前戲”,網安部門已聯合多部門,針對大數據行業的亂象展開整治。
一時間,整個大數據行業風聲鶴唳。天眼查顯示,9月18日,馬化騰不再擔任騰訊征信法定代表人;20日,井賢棟也不再擔任芝麻信用法定代表人。目前,騰訊征信、魔蝎科技官網均無法打開。
違規收集個人隱私數據 爬蟲業務首當其沖
“現在被調查的這幾家有一個共性,全部都做過爬蟲業務。”某數據公司CEO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可能涉及一些跟暴力催收有關的案件。
數據寶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李可順向記者分析稱,上述幾家公司被調查,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為催收公司或高利貸機構提供服務,造成惡劣影響;存有大量用戶敏感信息,容易外泄及用于非法業務;使得運營商、阿里及京東體系用戶數據出庫,造成用戶更多的損失。
“違規公司的商業模式是,通過爬蟲技術獲取用戶敏感信息,如通訊錄、收件或常駐地址、電商消費記錄等,通過API詳細字段接口或模型手段將這些數據形成評分接口或可視化報告,賦能現金貸等貸款機構用于風控及催收。”李可順表示。
最早曝出被查的是魔蝎科技。記者注意到,有網友TonyStark在Twitter上爆料稱,魔蝎科技抓獲涉案人員共120余名,凍結資金2300余萬元,勘驗固定服務器1000余臺,扣押電腦100多臺,手機200余部。
而新顏科技在被查的消息傳出前5天,就已通知商戶:對于無法提供網絡小貸合作協議的商戶,將在9月2日21時關閉所有接口,不再提供服務。關于協助調查,新顏科技方面稱,與其合作的一家持牌網貸平臺涉及暴力催收,公司本身業務并未受影響。
上述某數據公司人士介紹,這幾家被調查的已經是行業內比較大的公司了,其他很多小公司都已經關門。他也指出,這一次調查不太可能是一刀切,肯定是因為具體的事件涉及到了,拔出蘿卜帶出泥。
一位天翼征信內部員工也曾向媒體透露:“因為我們跟前面兩家被調查的公司有合作,去主動說明情況。”公開信息顯示,2018年8月,天翼征信與魔蝎科技成為合作伙伴。
爬蟲公司前仆后繼 背后是千億級市場蛋糕
實際上,這已是相關部門對大數據公司第二次集中出手。早在2017年5月,就有新三板上市公司數據堂(831428.OC)等15家數據公司被查,隨后被查名單增至30家。
今年2月,涉及數據堂的山東特大侵犯公民信息案終審判決,最嚴重者被判有期徒刑五年,并處罰金310萬元。據新華社報道,數據堂8個月傳輸公民個人信息數百億條,約4000 G,日均傳輸1.3億余條;共有11家公司牽涉其中,涉及57人。
去年8月,另一家新三板掛牌公司瑞智華勝(872382.OC)及其關聯公司 6人被抓,涉嫌非法竊取用戶個人信息 30 億條,涉及百度、騰訊、阿里、京東等全國 96 家互聯網公司產品。去年11月,該公司已從新三板摘牌。
2017年6月,《網絡安全法》落地,明確提出了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基本原則,即“合法、正當、必要”;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
“賬號密碼是借款人自己提供的,爬蟲公司通過賬號密碼登陸,抓取用戶的電信運營商、淘寶、支付寶等數據,然后給到互金公司去用。這個本來也沒有問題,但有些爬蟲公司可能還留存了這份數據,拿去自己搞業務,或者拿去銷售,提供給催收公司。”上述某數據公司人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
這些數據公司前仆后繼,不惜鋌而走險,看重的是誘人的利潤和千億級市場規模。《2019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大數據整體規模將達到5386.2億元,預計2020年達到6605.8億元。
此前據《棱鏡》獲得的一份頭部數據公司報價單顯示,僅信息核驗服務就被細分為43項,包括實名驗證、銀行卡“三要素”核驗、對用戶消費偏好、經濟能力方面的預測等等,不一而足。單次查詢的價格從每項2毛錢到10塊錢不等,包年的話另有折扣。
據媒體報道,前述同盾科技2016~2018年分別實現營收0.61億元、2.61億元、5.42億元,呈幾何級增長。
而近期被警方查封的公信寶,有關其貶賣個人信息的質疑由來已久。公信寶是一家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旗下業務包括點對點數據交易平臺等。其在相關宣傳中稱,公司首先選擇了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網絡貸款、汽車金融、消費金融、銀行作為目標客戶,將這些機構產生的金融履約數據作為數據交易的主要資產。
以布洛克DApp為例,據《科創板日報》記者此前使用了解,用戶在平臺登陸社保、學信網、京東、電信運營商、智聯招聘、芝麻信用分、微信、支付寶、央行征信等賬戶,每天均可獲得相應的“糖果”(公信幣)獎勵,提供的賬戶信息越多,獎勵越多。而且,每過一段時間,用戶提供的相關賬戶就會失效,需要重新提交才能繼續獲得獎勵。
2018年5月,庫神錢包聯合創始人孫澤宇曾發布微博稱,公信寶販賣收集的用戶數據。
也有網友在論壇、知乎等平臺爆料,注冊公信寶不到一周,就收到許多貸款類信息及電話。還有用戶稱,自己的信息在公信寶上授權后,相關賬戶出現在不同地區的登陸提醒。
靖霖(廣州)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呂博雄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不規范使用爬蟲技術可能觸犯我國刑法的多個罪名。即使是合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又進行出售或提供給他人使用,也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如果爬蟲公司與“套路貸”產生聯系,在明知對方公司進行“套路貸”犯罪活動時仍提供服務,則按照“套路貸”犯罪的共犯予以懲處,涉嫌詐騙或敲詐勒索等罪。
整肅風暴過后 大數據行業能否“見彩虹”?
早在2016年,“國家大數據戰略”就被寫進“十三五”規劃。2017年1月,工信部發布的《2016~2020年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技術先進、應用繁榮、保障有力的大數據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大數據相關產品和服務業務收入突破1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30%左右。
眾所周知,大數據產業早已成為貴州省的一張名片。目前,該省已相繼引來了三大電信運營商、微軟、高通、富士康、阿里、騰訊、百度、蘋果等國內外科技巨頭。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貴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晏介紹,2018年貴陽市已累計建成10個大數據產業園區,集聚大數據企業1632家,大數據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
那么,官方提到的這些“大數據”,與本文提及的大數據爬蟲公司是一回事嗎?
“那些科技巨頭,既是數據的生產者,也是使用者,而且他們主要是灰度使用,即不涉及敏感信息。而所謂的數據公司或爬蟲公司,他們并不生產數據,只是對其他平臺的數據進行抓取和加工,再提供給下游客戶。在此過程中,用戶的姓名、住址、收入狀況、網貸消費、家庭背景,甚至央行征信等都暴露完了,而且暴露得越充分、越詳細,交易價格越高。”一位互聯網從業人士告訴記者。
李可順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國家大數據產業的底層邏輯是推進部委數據在各個需要數據的場景產生價值,而生產數據或做數據服務的機構需要在合規范圍內發展。近期被查的爬蟲產品,本質上是披著優化用戶體驗的外衣,獲取其他數據生態內的數據,同時做著觸碰政策法規紅線的生意,這不是健康的發展模式,不利于大數據產業發展。
“后續數據行業的看點不僅限于信貸風控方面,還會加入鐵路出行、高速過關、ETC消費等數據,將應用場景擴展到物流人車相關領域。企業數據方面,除了傳統的工商、法院等數據,電力、運力數據等也會有積極的用途。而純數據服務機構會逐漸延伸業務范圍,提升競爭力并規避政策風險。總結起來就是,運作更規范,場景更豐富及垂直,數據更多元,技術能力與數據應用創新并行。”李可順說。
前述某數據公司人士則表示,本次整頓也是一個行業凈化、洗牌的過程,有利于整個行業更加健康、規范發展,任何行業都會經歷這一過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