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自動駕駛企業不僅可以在公開道路上進行載人測試,也將可以進行商業化運營。
新芽NewSeed(ID:pelink)獲悉,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武漢)測試示范區日前正式揭牌,百度、海梁科技、深蘭科技拿到全球首張自動駕駛商用牌照。
所謂測試牌照與商業牌照的不同之處在于,測試牌照僅可用于自動駕駛汽車路測,相關企業可以通過分析路測的數據、情況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但這也只是停留在技術測試階段。
因此從發放牌照的性質上來看,商用牌照將被允許進行收費盈利,在自動駕駛落地應用的過程中有一定的突破性意義。
武漢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頒發自動駕駛商用牌照的最大意義在于,相關企業可在原有測試基礎上,加強測試遠程駕駛、車路協同等在5G環境下的新功能,并進行載人試運營,從而推動智能駕駛技術在真實場景下的應用。
的確,隨著云計算、大數據、5G等技術的發展,自動駕駛的技術基礎變得更加堅實,也迎來了一些小的的爆發風口,但真正的春天似乎還未到來。
三家獲頒牌照企業各有所長
此次獲得自動駕駛商用牌照的這三家企業,都已經在自動駕駛賽道有所積累。
其中,成立于2016年11月的海梁科技,自我定位為城市出行提供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一體化智慧出行解決方案。其核心業務為麥詩出行平臺和智能駕駛運營平臺,前者是一種出行即服務模式的一站式、全流程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務平臺;后者則主要以其自主研發的智能駕駛公交車阿爾法巴為基礎,配合運營企業的車輛管理、調度、線網規劃、客流分析等需求構建的基于智能駕駛的公交運營管理服務。
深蘭科技則致力于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在智能出行、智能環境及AI CITY等領域廣泛布局。其同樣自主研發了一款熊貓公交車,搭載有深蘭科技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駕駛技術、手脈識別系統、車載機器人、同時具有語音交互、精準廣告推送、乘客異常行為監測、智能逃生應急系統等功能,無人駕駛技術等級介于L3-L4之間。
而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布局更為深入,其核心能力則來自于其Apollo平臺。
早在2013年,百度無人駕駛車項目就已正式起步。隨后的2015年12月,百度宣布其研發的無人駕駛車在國內首次實現城市、環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況下全自動駕駛。同時宣布成立自動駕駛事業部,將這一業務進行獨立,這也意味著百度無人車從研究院階段,開始進入商業開發和變現階段。
緊接著2017年4月,時任百度集團總裁的陸奇,于上海車展正式發布了“Apollo”計劃,投入200億元,向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伙伴提供軟件平臺,幫助他們結合車輛和硬件系統,快速搭建一套屬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
直至去年7月,李彥宏在2018 AI開發者大會上宣布百度無人巴士“阿波龍”量產下線,首批交付100輛。盡管100輛并不算多,但其確實符合量產車“產量超過50輛”的定義。截至目前,百度已在全國范圍內獲得共計百余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也是國內獲得牌照最多的企業。
國內自動駕駛行業迎來復蘇
實際上自動駕駛在經歷了2018年所謂的“寒冬”之后,今年伴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已經在逐步復蘇甚至是新的爆發。
不久前出臺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下稱《綱要》)特別提到,要加強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研發,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產業鏈。有業內專家表示,《綱要》對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進行了同時強調,為未來智能網聯汽車明確了技術發展路徑。
賽迪顧問提供的報告亦認為,《綱要》提出的措施將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加快統一各方標準,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開發和產業化進程。同時,巨大的智能網聯汽車運營服務市場也將快速崛起。
在政策利好的大環境下,國內多個城市也加快了自動駕駛布局的進程,規劃了自動駕駛專用試驗道路,同時發布了優厚的政策,試圖聚集產業、吸引投資。
在武漢頒發自動駕駛商用牌照之前,長沙在今年6月一次性為5家企業發放了49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并正加快建設智能系統設備檢測實驗室;上海也在一個禮拜之前發放了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牌照,測試范圍為上海已經發布的開放測試道路,包括城市商圈、工業園區、港口碼頭等1500多個應用場景,累計達到79.7公里,并將于嘉定區建設中國首個無人駕駛Robotaxi運營示范區。
另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的《2018-2023年中國無人駕駛汽車行業市場前景調查及投融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規模約達40億美元,市場發展空間還很大。到2021年,預計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將達70.3億美元;到2035年,預計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銷量將達2100萬輛。
在中國有望成為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的前景之下,相關領域的企業也再度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據新芽NewSeed(ID:pelink)不完全統計,自進入2019年以來,國內自動駕駛領域融資事件共發生39筆,其中融資金額過億人民幣的事件共有21筆,背后的投資方不乏東風汽車、一汽集團等主機廠商以及經緯中國、鼎暉投資等頭部投資機構。
仍需正視法規、技術等諸多難題
自動駕駛汽車的崛起主要有五個原因:第一,人工智能技術取得突破;第二,汽車電動化;第三,共享出行;第四,產業的融合;第五,法律法規的完善。
盡管目前有相關政策推動,有資本力量注入新的資金,商業化運營也已開啟,但這能否說明自動駕駛技術在國內已進入全面落地應用的時代?恐怕答案還是不能。
首先商業化運營并不代表真正能夠大規模商用。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法律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陳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動駕駛要做到普遍使用離不開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發展,智能網聯、車路協同的實現,公共安全的保障。目前,自動駕駛技術仍處于測試階段,距離真正的商用仍有一定距離。”
根據此前德勤針對自動駕駛信任度的一次調查報告顯示,在25000名受訪中,有超過一半的用戶表示他們不相信自動駕駛汽車是安全的,只有39%的受訪者相信主流汽車企業能帶來完善的自動駕駛技術。
畢竟在封閉場地測試自動駕駛,不需要法規的干預,一旦商用則需要考慮公共安全因素和行車細則,需要制定相應的法規制度來明確規范行駛規則,除涉及開放道路測試外,還應涉及車輛制造標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城市道路和公路管理以及道路運輸等多方面,完善立法。
其次是技術難題。自動駕駛技術主要包括中央處理系統、激光雷達,以及高精地圖構建,其中,傳感器、處理器等自動駕駛必需的核心硬件對外依存度仍然較大。并且,自動駕駛汽車面臨人工智能應用劫持的安全問題,還需要為其匹配應用反劫持防御技術。
另外在生產環節,對于自動駕駛這種高規格技術要求的汽車,一般的代工廠顯然無法生產,必須尋找有極強產能的車廠或者自建工廠進行生產。比如百度與金龍客車合作,蔚來與江淮汽車合作。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自動駕駛汽車生產剛剛起步,很多配套的零部件很難控制生產質量同樣處于無法量產的階段。
即便是蘋果公司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低估了自動駕駛汽車的難度。其在今年年初解雇了旗下自動駕駛項目Titan(泰坦計劃)中的200多名員工,并被曝出正在縮減自動駕駛汽車項目的規模,甚至在考慮徹底結束該項目。
在眾多巨頭和創業者口中,2020年是無人駕駛比較關鍵的年份。聯想之星王明耀再此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很多都說2020年會達到量產,這里說的成熟程度不太一樣。L5級別完全自動駕駛2020年不可能全部實現,L3、L4普及度會比較高。最先成熟的會是特定封閉場景比如貨運,或是高速路段等,這也是聯想之星關注的智能駕駛領域。”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今年6月曾表示,當前已有小規模的自動駕駛商業運營案例,表示自動駕駛已經走過了“科研探索期”,現在進入“產品孵化期”,即“從1到10”的階段,但這個階段會非常漫長,據他預計,自動駕駛的大規模量產要到2060年。
不管怎么說,整個汽車行業大趨勢是不斷在朝汽車產業會朝著電動化、共享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盡管自動駕駛在國內的春天還未到來,但在5G等技術的加持之下值得期待。
2022-07-13 投資界發布了 《粉絲社區服務提供商「花果山傳媒」獲B站投資》的文章
2022-04-20 投資界發布了 《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又要投5家GP》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廣西兩支新基金成立,總規模40億》的文章
2022-04-19 投資界發布了 《石家莊擬設立20億元數字經濟子基金》的文章
2022-04-14 投資界發布了 《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子基金申報指南正式發布》的文章